一个很现实的真相是,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正在默默“降级”生活。
他们不再谈投资理财、不再换新车、不再追求精致感。
最早醒悟的那批人,开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孩子转学。
过去十年,中产父母的梦想是让孩子去国际学校,仿佛那是一张能通往未来的贵族入场券。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说:“我们读不起了。”
![]()
深圳、北京、上海,一所所民办学校、国际学校陆续关门,背后不是学校的错,而是家长们掏不出学费的无奈。
“以前是为了孩子拼命挣钱;现在,是为了活下去不得不止损。”
这不是个体的退缩,而是一场中产群体的集体冷静。
曾经努力托举的梦,如今正慢慢从虚幻中醒来。
01
几年前,国际学校还是有钱有面的象征。
家长之间最常比的,不是孩子成绩,而是在哪所国际学校读书。
北京鼎石、上海德威、深圳贝赛思,这些名字对中产来说,就像是阶层的通行证。
但现在,谈起这些学校,更多人是苦笑。
有家长在朋友圈写道:“国际学校的学费涨得比我收入快得多。”
以鼎石为例,小学学费30万起,加上住宿、餐饮、校服、社团、校车等杂费,孩子每年花掉40万只是基础款。
要是家里有俩娃,等于一年烧掉一辆奥迪。
最要命的是,这还只是显性支出。
![]()
国际学校的孩子,朋友圈里的标准配置是,夏令营在欧洲、钢琴十级、滑雪培训、SAT辅导班。
哪怕是最理性的家长,也会被看不见的攀比裹挟进去。
因为孩子也会说:“同学都报名了,我也想去。”这就是教育焦虑最狠的一面。
你以为在买教育,其实买的是体面、社交圈和心理安慰。
当中产收入开始跟不上支出时,最先崩塌的,就是教育预算。
房贷还得还,生活要继续,孩子的路也不能全靠砸钱,于是,越来越多家长开始选择回归公立学校。
一位深圳母亲在采访中说得特别直白:“国际学校太烧钱了,回公里后,突然觉得,老师不差、环境不差,孩子还能吃学校食堂,挺好。”
看似退步,其实是一种自救。
在经济下行的当下,中产的理智,终于开始反攻理想。
02
当国内国际学校的账算不动后,一些中产开始出走,去泰国、马来西亚找教育自由。
理由很简单:国外学费便宜,宣传更动听,小班制、无作业、重体验、反内卷。
刚开始,家长们被这种轻松教育感动得热泪盈眶。
有人说:“孩子在那边天天画画、种菜、爬山,笑得可开心了。”
可半年后,问题出现了。
孩子英语没学好,数学倒退明显,再回国内,发现根本跟不上课程。
还有家长感叹:“快乐教育太快乐了,快乐到孩子都不想学习了。”
一位父亲无奈地总结:“泰国的学校很好,就是太舒服,孩子要废。”
事实证明,中产父母嘴上说要快乐教育,心里还是认竞争教育。
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就是靠“卷”改变命运的人。
![]()
而留在国内的国际学校家长,焦虑也没少。
很多国际化双语学校,看起来像名校,实际师资极不稳定,有的外教英语都不标准,有的课程空洞无物。
最让人无奈的是,所谓的国际课程并不轻松。
顶级学校里的学生,除了正常课程,还要搞科研、准备竞赛、做义工、写论文、练特长。
他们的时间表,比国内重点高中的学生还满。
有家长感叹:“以前以为国际学校能让孩子轻松点,现在发现孩子和我们都在卷。”
“卷孩子”变成了“卷家庭”,教育理想彻底失真。
03
每个国际学校的家长群,几乎都是一个中产焦虑群。
大家表面风光,背地里都在计算,再供几年,现金流还能撑多久?
孩子读国际学校,意味着整个家庭都得围着转。
要参加的社交活动多,要负担的隐性支出多,你不能让孩子输在任何一个“圈层细节”上。
这也让国际教育,彻底变成了一场全家的硬仗,孩子卷成绩,父母卷资源,祖辈卷财力。
有一位母亲说得很直白:“为了让孩子能进好学校,我老公辞职创业,我自己三年没买过衣服。”
![]()
可更残酷的是,这场托举,结果并不确定。
即便孩子读完国际学校,顺利出国留学,也不代表就能跨入上层。
回国后,他们面对的依旧是同一片竞争激烈的职场,海归身份不再稀罕,甚至成了学历通胀的一环。
曾经那句:“读国际学校走向世界”的豪言,如今听起来格外讽刺。
世界的门确实开着,但能走进去的,永远只是少数人。
04
有人说,2024年开始的国际学校退潮,是一场中产教育清醒运动。
曾经,中产父母像赌徒一样,把所有希望押在孩子身上。
如今,他们开始意识到,教育不该成为债务。与其咬牙供孩子去假精英学校,不如脚踏实地过自己的生活。
越来越多家长开始转向“务实教育”,去公立学校上学,补充兴趣班,家庭氛围轻松但有底线。
他们不再把孩子当项目培养,而是学会接受普通。
毕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学霸、精英,但每个孩子都应该在合适的环境里成长。
![]()
这一代中产,经历了太多幻灭,房价压得喘不过气,理财缩水,收入不涨,连教育都成了负担。
他们终于懂了,真正的“体面”,不是拼命维持的光鲜外壳,而是量力而行的生活姿态。
他们学会了放弃某些“虚假优越感”,也开始明白:
教育的意义,不是用钱堆出来的未来,而是教孩子如何面对不确定的世界。
05
这几年,很多家长说了一句特别扎心的话:“不是我们不想装了,是我们真的没钱了。”
但换个角度看,这未尝不是一种成长。
当一个社会的中产不再被阶层焦虑绑架,不再盲目追逐国际教育的幻梦,也许教育才有机会回归理性。
真正的教育,不是往上卷,而是往内看。
不是培养出多少“藤校学子”,而是养出多少有自我认知、能面对挫折的孩子。
![]()
而那些从国际学校退回公立体系的家长,也许并没有“失败”。
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给教育退烧,也给生活降温。
毕竟,在今天的中国,最贵的教育,不是学费,而是情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