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我是胖胖。
布莱希特的《致后代》里有一段这样的话:
“当我们切肉时,要首先确保那些现在挨饿的人获得适当帮助。”
这句话在胖胖看来,便是一种最朴素的普世正义。
在资源分配之前、在掠夺之前,先看看谁还没吃上饭。
当然,这句话要实现的前提很难,为什么?
因为在现实世界里,挨饿的人常常吃不到肉,而切肉的人,却在讨论该用什么刀,该怎么割肉,才能显得更体面。
再说了,挨饿的人,是人,也是砧板上被割的肉。
最近有一则新闻:
![]()
在湖北十堰一所普通县城的中学郧西一中,高二学生被要求交七千五百元网课费,理由是要与襄阳四中进行联合教学。
家长说,孩子不愿意上,但班上四十多名学生都被强制缴费。
郧西一中称:这笔钱是合作模式的一部分,
襄阳四中回应:不是我们收的,是合作公司收的云校资源服务费。
七千五百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对少部分人来说,可能不过是孩子补一节课费用。
但对大多数一个家庭的月收入也许只有三四千,这笔钱可能是一学期的生活费,甚至是一年的喘息空间。
他们不是不想要好教育,只是已经掂量过无数次那笔钱能撑多久。
可在学校眼里,他们可能出现的犹豫、负担、不情愿,都被包装成配合改革的一部分。
所谓联合教学,无非就是带点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城乡共享、名校带动的承诺罢了!
家长最怕的,不是花钱,而是不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花钱。
报道里说,这种联合教学的模式,其实就是襄阳四中的课堂视频同步播放。
老师在那边讲,郧西的学生在这边看。
没有互动,没有答疑,没有针对性。
连一堂普通课都谈不上,顶多算看录像。
可收费却比线下补课还贵,真的合理吗?
胖胖也从事过教培,这校外培训班都没敢这么要价!
可这家的学校,打着联合教学的旗号,既不用解释老师是谁,也不用承担效果,还敢理直气壮地收七千五。
这不是共享教育资源,这是租名校的关环。
这套逻辑,本身就是教育不公的结果。
当真正的公平触不可及,部分家长便只能去够这些看上去的公平。
襄阳四中说费用是合作公司收的,听上去像是在撇清关系。
但那家公司叫什么?
襄阳市第四中学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挂着学校名字的公司,说自己与学校无关,这可疑不?
换个角度讲,如果这公司真和学校一点关系都没有,它凭什么用襄阳四中的名义收费?
又是谁给它背书?
这些问题,没有一个答案。
教育局的回应,也是正在核实调查!
可家长没法等,孩子的学期在继续,费用已经交了,课程照常进行。
要我看,这事不在于收费,而在于不透明。
收费不是不能有,但必须清楚:
谁定价?为什么这个价?收了钱怎么用?效果如何?
家长和学生有选择权吗?
这些问题,没有一个公开的答案。
如果收费连依据都没有,那就不是教育,是市场。
可问题是,郧西一中是一所公立学校,名校合作也是公立教育的范畴。
公立教育一旦进入市场逻辑,就意味着公平要被让位。
钱成了惯用的通行证,名校成了品牌,家长成了被自愿的客户。
客户二字,是教育最可怕的堕落。
它意味着孩子不再是被培养的对象,而是被收割的对象。
意味着获取知识不再是权利,而是商品,意味着学习这件事,也要看家境。
优质资源共享,共享本是好事,前提是共享得有实质。
如果名校只是远程播放一堂课,就让另一所学校的学生掏钱,那共享成了收割,用最低的成本,最低的责任,最低的风险,收割学生!
那些原本应该承担教育义务的机构,把成本丢给了最不能质疑的一群人。
共享,就成了割韭菜的漂亮说法。
每当这些教育体系中出现一个新名词:智慧课堂、云教学、双师课堂……
总会有一批鬣狗,闻着味冲过来,拿到授权,注册公司,印上学校的名字。
他们把教育当做产业,把家长的焦虑当成流量,把孩子未来的口号当成一句百试不灵的营销话术。
然后学校赚声誉,企业赚现金。
双方都得益,只有学生和家长在付出。
这个社会有个很讽刺的现象:
越强调什么,越是做不到什么!
教育越强调公平,越容易出现不公平,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声音越被忽略。
郧西一中这件事里,学生的意见几乎没有被提及。
没人问他们愿不愿意上这门课,也没人问他们觉得有没有效果。
他们只是韭菜,也是缴费人数、上课人数、通过率的一份子!
他们不是参与者,是被统计的对象。
如果学校真要谈改革,那改革的起点应当是让孩子真受益。
可现在,做得最勤的不是教学,而是收费。
大家都需要成绩,都要数据,都要展示。
唯独教育最该有的那份诚意,消失在一次一次收割流程里。
家长成了配合者,老师成了执行者,学生成了数字。
有些家长可能不懂这些名词,也不知道资源共享意味着什么。
他们只知道,家里又少了七千五百块。
教育公平,不应该是挂在嘴上的口号,是一种具体的体面。
体面不是给外人看的,而是让普通人能安心读书、不被区别对待。
部分家长或许没有要求孩子变成天才,他们只是想让孩子上个普通的课,别因为钱被分层。
这要求不高,却越来越难。
有时候,所谓这些冠冕堂皇的口号,就不是为了让教育更公平,而是为了让收割更灵活。
这件事如果调查下去,结果大概无非三种:
一是钱退了,事完了。二是处分几个人,风头过了。三是不了了之。
但无论哪一种,都改不了教育已经在变味的事实!
它不再是抬人一头的阶梯,而成了筛人的网。
收费的网,名校的网,政策的网。
孩子们被罩在里面,家长们在网外焦虑地掏钱。
教育的堕落,就是这样被一点点磨出来的,从一次收费的模糊,到一次改革的推诿,从一个合作项目的利益共享,到一次监督的失灵。
每一步都合法、合规、合理。
可堆在一起,就是不公。
教育的刀,在他们手里,可谓是越磨越锋利。
只是砧板上的,依然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如果教育成了利益的工具,那它教出来的就不会是自由的人,而是擅长算计、习惯接受不公的人。
它不仅让人交钱,还在教人接受不公平。
只要教育还在用价格定义公平,所谓的优质资源,就永远不会普惠到普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