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当太阳黄经达到225度时,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不仅标志着季节的转换,更蕴含着丰富的天文知识和民俗文化。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测算,2025年立冬的确切时间是11月7日12时42分。这个时刻,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气温将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立冬时节的气候差异十分显著。北方地区往往已经银装素裹,正如俗话所说"中午立冬大雪封门"。而南方地区虽然尚未见雪,但也能感受到"晚上立冬冷飕飕"的寒意。这种气候差异主要源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加之地形复杂多样。气象数据显示,立冬时节,东北地区平均气温已降至零下,华北地区在5℃左右,而华南地区仍能保持在15℃以上。
民间关于立冬的谚语蕴含着丰富的物候智慧。"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这句流传甚广的谚语,揭示了立冬当天的天气与整个冬季气候的关联性。气象专家解释,这虽然不能作为绝对的科学依据,但确实反映了大气环流变化的某种规律性。2025年立冬恰逢午时,按照传统说法"立冬在午时,老牛歇一歇",预示着这个冬天可能会相对温和。
![]()
立冬的食俗文化同样丰富多彩。北方地区盛行"立冬补冬"的习俗,饺子成为必不可少的节日美食。这一习俗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饺子又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会受冻。在南方,人们则偏爱鸡鸭鱼肉等温补食材,江浙一带还有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认为可以驱避疫鬼。这些食俗既反映了地域特色,也体现了中国人顺应自然、注重养生的智慧。
从养生角度看,立冬时节要特别注意"养藏"。中医理论认为,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阳气内敛,此时应当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上宜温补,多吃牛羊肉、核桃、黑芝麻等食物;运动方面则以温和的室内运动为主,避免大汗淋漓。现代医学也证实,冬季确实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做好防寒保暖至关重要。
![]()
农事活动方面,立冬时节北方地区已进入农闲期,农民们开始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积肥造肥等工作。南方地区则正值秋收冬种的关键时期,晚稻收割、油菜播种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古语"立冬种麦正当时"说的就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播种时节。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虽然改变了一些传统农时,但节气仍然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参考。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近年来立冬时节的气温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气象数据显示,全球变暖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入冬时间推迟,立冬当天的平均气温较几十年前有所上升。但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2025年东北地区可能在立冬前后遭遇强降雪,这正是气候变化复杂性的体现。专家提醒,既要关注节气传统,也要根据实际天气变化调整生活起居。
![]()
立冬节气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立冬是重要的祭祀时间,皇帝要率领群臣到郊外举行迎冬仪式,民间也有祭祖、宴饮等活动。这些习俗虽然大多已经消失,但在一些地区仍保留着立冬祭祖的传统。文人墨客也常以立冬为题创作诗词,如唐代李白《立冬》中"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的佳句,生动描绘了立冬时节的闲适生活。
现代社会虽然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立冬节气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关注自然节律,调整生活节奏;传承饮食文化,注重冬季养生;同时也要以科学态度看待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2025年的立冬将在午时到来,让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做好冬季准备,以健康的身心迎接银装素裹的季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