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圈子,客户不满意,供应商也不满意,中间商同样感到困扰,但工作还得继续推进。这个圈子,就是招投标。
大多数经历过招投标的人都有一些感慨:流程复杂、规则模糊、软件难用、价格压得极低,辛苦付出却看不到明确回报。比如,一个300万元的项目,开标价只有1000元;一个75万元的项目,中标价不到300元……这些现象在业内并不少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招投标中那些让人无奈又熟悉的“怪相”。
一、招标变局与制度困局
怪相一:想买买不到
假设你想买一辆SUV,听起来很简单,但在某些采购场景下,你可能需要在需求栏里填写“四轮交通工具”,结果到手的东西,往往和预期相差甚远。这种现象,在民间被称为“格式化”,其实也反映了实际操作中的谨慎心态。
为什么采购人会把“SUV”写成“四轮交通工具”?因为担心超标、怕审计风险、怕专家提出“负偏离”。一旦需求被标准化,高端参数就成了“豪华配置”,反而容易被排除在外。更现实的问题是,“至少三家满足”的硬性要求,如果你写的参数太专业,全国可能只有一两家能做,那就面临流标风险,责任归采购人承担。于是,只能把核心功能简化为“大众版”,导致预算30万元的项目,最终花1万元买了台“老头乐”,三个月后又要花29万元补短板,而补丁还得重新走一遍招标流程。
怪相二:低价中标
投标人最头疼的就是“最低价中标”。一个市价约3000元的摄像头,有人报价1000元还包邮。外行看热闹,内行知道门道——先亏后补、中途变更、国产化适配、三年运维……每一步都可能是利润空间的来源。
评标专家也常感压力大。一年评审两千多个项目,从彩超设备到厨余垃圾厌氧罐,跨度极大,很难做到专业全覆盖。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成了最容易判断的指标,数字清晰直观,也能减轻责任压力。于是,百万预算千元左右中标,剩下的钱靠“变更”“耗材”“劳务”慢慢消化,程序合规,表面皆大欢喜,但公共资金却在悄然流失。
新版“中间价法”虽已在部分领域试点,但多数项目仍沿用“最低价满分”机制。报价每高1%,扣1分,直接把企业逼到成本线以下。一方面,低价风险金、履约保证金越来越高,占现金流比重超过20%,中小企业融资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为证明自己不是恶意低价,企业还得自曝成本、提交原材料发票,商业机密暴露无遗。
怪相三:证书比厚度
价格分只占30分,剩下的70分全是“资质分”。CMMI5、ITSS一级、涉密甲级、ISO全家桶,一个都不能少。为了这些资质,企业每年投入几十万,与实际服务能力几乎无关,但没它们,连门槛都进不去。
资质年审、换证、维护费用动辄几十万,与服务质量“零相关”,却成为硬性门槛。举个例子,在舆情类招标中曾多次见到:18万元预算,中标者报价3万元,标书近500页,厚得像一本书,中标者看其他人的眼神仿佛在说:你们都不够格。相比之下,一份100页左右的标书(约1厘米厚),连基本门槛都算不上。
更常见的是“本地业绩”要求。外地企业不得不花钱收购本地公司,修改合同地址,否则专家一句“服务响应不及时”,就可能把你踢出局。“证书+壳”双管齐下,企业在还没开工前,就已经背上了一身隐形负债。新成立的企业更是难以凑齐这类资质,直接被挡在门外。
怪相四:终身质保
合同验收了,你以为万事大吉了吗?多年后半夜两点电话响起:“巡视组要当年第三张发票原件,找不到就是虚假响应,明天进黑名单。”企业档案室被迫变成“文物馆”,十年前的快递单都要塑封保存,只为防备这一手。补资料产生的交通、人工、文印费用动辄数万元,全部由中标方承担。企业苦笑:这不是投标,这是考古。
怪相五:摇人
当前很多招标代理公司门槛不高。甲级资质只需50㎡办公室、3名持证人员、100万注册资本,对行业技术几乎没有要求。拿到采购需求后,直接套模板改参数,生成公告,一键推送全国平台,哪怕只有一家报名,也要公开满20天。不足三家怎么办?流标,降一点参数再发。流标怕什么?代理费按中标价的0.8–1.5%收取,即使流标也要收“工本费”。
第二次还是不足三家?转竞争性谈判,代理公司打电话“摇人”。还是摇不到?时间拖黄了,采购人只好亲自下场,四处打电话:“兄弟,来陪个标吧!”一不小心,就凑出“兄弟公司”围标。结果,全国平均投标家数为7-9家,其中60%是来打酱油的,真实流标率12%-18%,合同履约争议率8–10%。至于供应商是否真正履约、是否符合采购需求,与代理公司几乎没有合同关联。
怪相六:钥匙
有些大型企业搞“入库机制”,入库企业必须购买“电子钥匙”,没通过核查别想投标。理论听起来不错,现实中却是另一番景象:钥匙企业就那二十来家,彼此在同类标里竞争多年,股东换个0.8%都被巡视翻出来:“看,他们是一伙的!”
例如,2022年巡视发现,2015年中标企业A的股东甲,2021年变为同期投标人B的0.8%股东,构成“关联嫌疑”。企业请律师尽调费30万,翻七年工商底档自证清白,公证加翻译费12万,1.4亿元中标包件被暂停87天,资金占用费260万,最后结论不构成控股,恢复中标资格,但错过交货季,又被甲方扣逾期违约金190万。
种种怪相之下,一场场看似公平公正的招投标,逐渐演变成一场“全员陪跑”的马拉松。预算虚高、低价抢标、资质混战、历史资料、终身追溯、供应商筛选真空……每一个环节都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把采购人、投标人、评标专家紧紧捆绑在一起,谁也无法轻易挣脱。
二、中国是不是特例?
中国人把招投标搞得这么复杂,真的是中国特色吗?其实不然。
在美国,联邦政府1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一律实行“最低价中标”。投标前需缴纳保函,一般是报价的20%,现金或银行保函均可,没钱不要来。中标后还要补上“履约保函+付款保函”,金额等于合同总额,一分不能少。如果你想靠“变更”赚钱,先去杀烂价,政府直接扣保函,你就得原地“爆雷”。低价中标照样出现烂尾项目,比如1920年代堪萨斯的一座桥,承包商低价中标后跑路,桥墩至今还在;1940年代纽约市政隧道渗水,也是低价惹的祸,后来才催生了《米勒法案》——“投标+履约+付款”三函齐下,还要外加银行保函。
在英国,你报价最低是吧?来接受质询。一般问题包括:“你确定能用这个价格完成合同?”“会不会偷工减料?”“工期会不会拖到下一位女王登基?”投标人得逐一回答技术、合同、行政三条线的问题,答不好直接出局。如果采购人不选最低价,也得写一份小作文给议会解释原因,理由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公众信任。
在欧盟,报价低于平均价20%就会触发“异常低价审查”,投标人需在48小时内提交人工、材料、设备原始单据,外加工资、社保记录。如果解释不清,立即废标,三年内禁止进入欧盟市场。对于复杂项目,欧盟还会先进行“市场咨询”,再多轮对话,最后发出“最终提案邀请书”(RFP),避免“一纸定乾坤”。若发现关联企业围标,系统实时比对法院、工商、税务、专利、股东数据库,秒出“红灯”,企业当场就知道能不能投。事后若发现勾选不实,罚款10%合同价+三年禁入,没人敢先投后补。
在日本,平均价的15%是红线,低过此线必须书面说明“省钱工艺”,还要提供类似项目的完工证明。说不清楚?立刻废标,全国通报5年,社死+市场死。在此机制下,谁也不敢“跳崖式”降价。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招投标到底应该怎么搞?
你要买一辆SUV,是不是应该先去看看市场上有哪些车型?老头乐能不能满足你的需求?当你明确了大致范围后,再进入价格比较阶段。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调研逻辑,尽管实际采购场景复杂多样,但基本原则始终不变。
在国外,有一种叫“独立采购顾问”(ISA)的机构,本质是智库型公司。这类机构的服务对象只需提出业务目标,比如:“我要在6个月内把订单履约率提高13%,预算800万美元。” ISA就会将目标拆解为技术需求,扫描全球厂商,依据专利、案例、财报、离职员工访谈等信息进行全面背调,6周后提交一份“长名单”,甲方圈定后再深度访查,最终形成“短名单”(一般3-6家)。然后发出提案邀请书,邀请大家来投标。投标当天,甲方直接开“技术+价格”标,最低价未必中标,但每家都有真功夫。
在短名单机制下,ISA按项目金额的1-3%收取顾问费,合同期内若供应商表现不佳,ISA还需提出替代方案,并赔偿甲方20%顾问费。因此,ISA比甲方还要怕“看走眼”,资质、财务、舆情、专利、诉讼等信息都会严格核查,根本不敢让滥竽充数者进门。
从这个角度看,国内的招标代理公司做了什么?你说他什么都没做?也不是。人家每天忙得脚朝天,但问题是方向错了,忙也是瞎忙。
【结语】
现行招投标体制,养活了一批代理壳公司,却没能培育出一个真正懂技术、负责任的“守门人”。中国招投标要走出“流标—围标—低价—补变更”的恶性循环,第一步就是把“审查”前置、把“赔钱”后置,让赔得起钱的公司来做招标代理,也让“低价”不再是唯一看得懂的参数。否则,我们年年写标书、年年招不到想要的标、年年半夜找发票,永远跑不完这场全员陪跑的马拉松。
更多:公众号,网络舆情分析师人才评价
更多:公众号,网络舆情分析师考培基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