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铸就底气:中国转基因种子立足本土、走向世界
“我国推广的转基因作物均为自主研发种子,无一粒进口;中国自主培育的转基因种子已出口西方多国”的说法,并非空泛的民族自信表达,而是有扎实的科研成果、审批数据与贸易实践作为支撑,彰显了中国在转基因技术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硬核实力。
先看“推广品种100%自主研发,零进口依赖”的核心事实。我国目前批准推广的转基因作物,仅涉及大豆、玉米、棉花三类,其核心品种的研发源头均来自国内科研团队,全程无国外种子直接参与推广。以转基因抗虫棉为例,上世纪90年代我国曾面临棉铃虫灾害导致棉花减产、依赖进口抗虫棉种子的困境,但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团队历经多年攻关,成功培育出“单价抗虫棉”“双价抗虫棉”系列品种,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成为我国首个大规模推广的转基因作物。截至2023年,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占全国棉花总种植面积的96%以上,品种涵盖“中棉所”“鲁棉研”等多个自主知识产权系列,无任何进口种子进入主产区推广。
在转基因大豆、玉米领域,自主研发同样是绝对主流。2021年我国批准的首批转基因大豆、玉米安全证书,全部授予国内科研单位与企业培育的品种——如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发的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中黄6106”,中国化工集团旗下先正达集团(中国)培育的转基因玉米“瑞丰125”等。这些品种的核心基因元件(如抗除草剂基因CP4-EPSPS、抗虫基因Cry1Ab/Cry2Aj)均为我国自主克隆或通过合法授权后自主优化,育种技术路线独立于国外企业,种子生产、加工环节也完全由国内企业主导。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转基因大豆、玉米审定品种已达30余个,全部为自主研发品种,进口种子仅允许用于科研试验,严禁进入商业化种植环节,从制度上杜绝了“进口种子推广”的可能。
再看“自主转基因种子出口西方多国”的贸易实绩,这是中国转基因技术获得国际认可的直接体现。早在2015年,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种子就已出口至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其中向美国出口的“中棉所64”抗虫棉品种,因抗虫性强、纤维品质优,被纳入美国棉花主产区的推荐品种名录,年出口量最高达500吨以上。近年来,随着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升级,出口品类不断拓展——自主研发的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种子,通过了欧盟、加拿大的食品安全评估,2023年向德国、法国出口量突破300吨,用于当地科研与小范围示范种植;转基因玉米“瑞丰125”的相关技术授权给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种子及技术服务出口额年增长超20%。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转基因种子出口并非简单的“产品输出”,更包含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输出。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虫+抗除草剂”双价转基因玉米品种,其基因叠加技术被美国孟山都公司(现拜耳旗下)认可,双方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将中国培育的基因元件应用于其全球品种改良;在欧洲,我国转基因大豆的营养安全检测标准,成为部分国家评估非欧洲本土转基因作物的参考依据,彰显了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话语权。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国家长期的科研投入与科研工作者的不懈攻关。自“863计划”以来,我国累计投入超200亿元用于转基因生物育种研究,建成了全球领先的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安全评价技术平台,培养了以袁隆平、黄大昉为代表的顶尖科研团队,形成了从基因挖掘、品种培育到产业化推广的完整产业链。如今,我国在转基因抗虫、抗除草剂技术领域的专利数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其中核心专利自主率达90%以上,为种子自主化与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自主研发保障国内供给”到“技术输出服务全球农业”,中国转基因种子的发展路径,既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的旧格局,也用事实证明了中国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实力。所谓“我国转基因种子依赖进口”的说法,与审批数据、种植实践完全不符;而自主种子出口西方多国的实绩,更印证了中国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与先进性。未来,随着更多自主研发品种的推广与出口,中国必将在全球转基因生物育种领域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