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在激荡的时代浪潮中,有这样一群如劲帆般昂扬的人,他们以汗为墨,不负热爱,是职场征途的开拓者,是青年奋斗的标杆。他们,用实干打破迷茫,用坚韧叩开机遇之门,不仅在自己的领域绽放光芒,更给无数正在求职路上跋涉的同学们,点亮了方向与希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本期就业先锋,解锁他们从逐梦到圆梦的宝贵密码!
校友简介
![]()
姓名:张宇乐
班级:工商管理2202班
就业单位: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四建设
有限公司
简历展示
![]()
采访纪实
问
很多大一新生会面临“不知道未来想做什么”的迷茫,您当时是通过哪些途径(如专业老师交流、学长分享、行业科普等)初步建立对专业和职业的认知的?
答:面对职业发展方向的困惑,我主要通过三个具备高度落地性的方法,逐步构建清晰的职业认知并明确个人方向。
首先是主动联系专业师长。我会提前预约辅导员或专业老师的交流时间,围绕自身在职业方向上的疑问进行深入沟通。他们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所提供的建议,往往更贴近职场实际需求。这不仅帮助我在大一阶段就对就业形势有了基本把握,也增进了我对专业与行业之间具体关联的理解,从而有效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盲目选择。
其次是跟踪学长们的职业发展路径。通过系统整理直系学长们的就业去向,我发现他们中既有进入银行系统深耕金融领域的案例,也有入职各类国有企业、承担不同岗位职责的实践。这些真实的职业轨迹打破了我“学什么专业就必须做什么工作”的固有思维,让我看到了专业背后更多元的职业可能性。
最后是参与企业实习实践。通过申请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我亲身体验了真实的工作流程:从日常任务执行到团队协作沟通,每一个环节都比书本上的行业科普更有实感。这种亲身实践的经历,不仅帮助我直观辨别更适合自己的岗位类型,也使原本模糊的职业规划逐渐转变为清晰明确的发展目标。
问
校招简历经常需要针对不同企业和岗位调整,您在“突出校园经历与岗位需求的关联性”上有哪些具体技巧?您认为应该如何将实习、项目经验转化为招聘方关注的能力证明?
答:要突出校园经历-与岗位需求的关联性,并将实习、项目经验有效转化为能力证明,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仔细阅读企业发布的岗位要求,圈出其中提到的核心能力关键词。比如运营岗常提“用户调研”“内容策划”等,行政岗关注“文案撰写”“文档整理”等。看到这些需求,在简历中有针对性地呈现校园经历或实习中与这些关键词匹配的内容,让HR直观感受到你与岗位的契合度。
第二,简历不是简单罗列经历的“时间轴”,而是个人能力的“展示墙”。首先要把和岗位关键词最匹配的经历放在最前面,比如投新媒体岗,就把“运营校园自媒体账号”“策划校园活动”的经历前置。其次是内容的重要程度,如果学生干部经历丰富,将最具代表性的任职经历前置;若实习经历更突出,则将相关实习内容置于首位。通过这样的结构设计,能让HR在第一时间看到你的优势,有效提升通过简历筛选的几率,从而进入后面的环节。
问
面对校招中“大厂光环”与“岗位适配度”“地域偏好”等多重选择时,您最终是如何权衡优先级,做出最适合自己的签约决定的?
答:面对校招中的多重选择,我主要有以下三点考量。
第一,岗位适配度是“发动机”。我会优先选择与我的核心能力、兴趣与岗位职责高度适配的机会。我认为一个我热爱且擅长的岗位,能让我快速成长,建立专业壁垒。
第二,大厂光环是“放大镜”。大厂所提供的系统性培养体系和成熟的工作规范,能够为个人成长铺设“高速通道”,有助于加速经验积累与能力提升。不过,这类平台往往路径固定,自主选择空间相对有限。总体而言,大厂仍是极具价值的职业起点,尤其在资金积累与综合能力锻炼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第三,地域偏好是“生活环境”。我将城市视为实现职业与生活目标的“土壤”。我不仅会考虑生活成本、亲人距离,更会重点评估该城市的产业生态与发展潜力——例如目标行业是否集聚、未来职业流动的空间如何等,从而做出综合判断。
问
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阶段,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
答:这一阶段最大的挑战主要有两个。一是难以快速从“理论学习导向”转向“实践成果导向”。习惯了校园里对知识掌握的考核,却忽略了职场中对问题解决能力与实际贡献的要求;二是对职场沟通的分寸与协作逻辑缺乏认知。不清楚如何高效对接需求、同步进展,易因信息传递不到位影响工作推进。
我认为想要顺利应对挑战,核心在于两点。第一,主动转变认知。明确职场评价的核心是“价值产出”,接到任务后先聚焦最终目标,而非仅关注流程是否完成,有意识地培养“以结果为核心”的做事思维。第二,积极学习职场规则。多观察资深同事的沟通与协作方式,主动了解团队的工作节奏与对接习惯,遇到不确定的地方,以尊重、简洁的方式向带教前辈或同事请教,快速适配职场环境。
问
很多同学拿到offer后会有“松弛感”,您认为在入职前保持怎样的状态或心态,能让自己更快适应职场节奏?
答:我认为拿到offer后的松弛感可适度保留,但更需用“轻准备”的心态为职场适应铺路,核心是避免彻底松懈,同时拒绝过度焦虑。
首先要保持“信息敏感”而非“知识焦虑”。不必提前死磕专业技能,可通过公司官网、行业报告或前辈交流,快速了解业务核心方向与企业文化,比如了解团队常用协作工具,比盲目学习复杂软件更实用。这种轻度信息储备,能减少入职后“从零开始”的陌生感。
其次是“能力预热”而非“技能突击”。无需高强度刷题或报班学习新技能,可选择低压力的方式激活能力,比如用过往项目案例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尝试用职场沟通话术复述自己的经历,提前适应职场表达逻辑。也可接触一些通用职场工具的基础操作,如Excel常用函数、PPT简洁排版技巧,避免入职后因基础操作不熟手忙脚乱。
最后是“开放心态”而非“预设期待”。接受职场初期会犯错、会有落差,不要急于证明自己,也不要害怕暴露不足。带着“观察-学习-尝试”的节奏融入,比一开始就追求“完美表现”更易快速适应。这种张弛有度的状态,能让你在入职后更快找到职场节奏,减少过渡期的内耗。
人生格言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
![]()
![]()
“华章已著承今昔,新途再启赴山海”。谨向张宇乐同学致以诚挚谢意,其分享中所蕴含的奋斗智慧与人生洞见,如明灯引路,为我们带来深刻启迪与前行力量。回望过往,我们于求知之路上步履铿锵,以坚韧攻克难关,以积累沉淀素养,每一份付出都成为成长的基石;展望未来,前路纵有山海阻隔,亦藏有无尽机遇与可能,等待我们以理想为舵,以实干为桨,勇敢开拓。
(内容转载自商学院就业创业微信公众号)
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
排版:邹清博
责任编辑:邹清博
审核:袁嘉忆 李文瑞 杨岳
商学院商苑传媒新媒体中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