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兰这张1967年的照片,拍在台北士林官邸,那时候她正好64岁,穿着一身讲究的旗袍,脸上带着点笑意,看起来精神头还挺足。这照片其实是她去给宋美龄过70岁生日的时候留下的,那年宋美龄生日宴请了不少人,姚玉兰作为老熟人,被请去唱了段京剧。姚玉兰本是京剧演员出身,早年唱青衣和刀马旦,嗓子亮堂,身段利索,这么大年纪还能上台,确实不容易。照片里她站得笔直,头发梳得整齐,衣服上绣的花纹清晰可见,显示出她对仪容的在意。杜月笙去世十几年了,她一个人在台湾过日子,低调得很,这张照片算是她晚年少有的公开记录。
![]()
姚玉兰1903年生在湖北汉口,家里是梨园世家,爸妈都唱戏。她妈筱兰英是老生,爸姚长海唱梆子青衣,从小耳濡目染,她九岁就拜师学艺,十二岁登台,十四岁已经在汉口和周边小有名气。早年她巡演过不少地方,演的戏多是传统剧目,像《穆柯寨》之类的,观众喜欢她那股劲头。杜月笙是上海青帮的老大,早年就听说过她,喜欢看京剧,尤其留意年轻的女演员。1928年,黄金荣请姚玉兰到上海演出,她带着妈和妹妹姚玉英一起来,演了《虹霓关》,杜月笙在台下盯着看。演出后,他安排她们住自家客栈,利用权势接近姚玉兰。杜月笙那时候在上海滩一手遮天,姚玉兰一家不敢得罪他。姚玉英在那趟上海行中生病,没多久就没了,杜月笙觉得可惜,但还是说服姚妈,让姚玉兰嫁给他,当了第四房太太。那年姚玉兰25岁,杜月笙40岁出头。
![]()
婚后姚玉兰在杜家地位不低,她聪明,会来事,不插手杜月笙在外头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还偶尔给他出点主意。杜月笙在外头花钱如流水,涉黑涉赌,姚玉兰管好自家那一摊,生了四个孩子:儿子杜维善、杜维嵩,女儿杜美如、杜美霞。这些孩子后来分散各地,有的去了美国,有的留在台湾。姚玉兰自己没完全放下唱戏,偶尔在家里或朋友圈子里哼两句,但主要精力放在带孩子和打理家务上。杜月笙另外还惦记孟小冬,那是个京剧老生,早年成名,人称“冬皇”。姚玉兰和孟小冬1922年演出时认识,两人关系好,成了姐妹。孟小冬1927年嫁给梅兰芳,1931年离婚,杜月笙插手帮忙,请律师,帮孟小冬从梅家拿了笔补偿费。后来孟小冬也进了杜家门,但没马上办婚礼,一直拖到1950年。
杜月笙的日子在1940年代末开始走下坡路,1949年他看形势不对,带着一家子去了香港,没答应蒋介石去台湾的邀约。他知道去了台湾可能没自由,香港相对松散点。那时候杜月笙身体不行了,哮喘老犯,钱也散得差不多了。1950年,他在香港和孟小冬办了个简单婚礼,总算给了名分。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在香港病逝,63岁。
姚玉兰负责后事,把遗体运到台湾新北市汐止安葬,那地方是杜家买的墓地。她自己也留在台湾,住台北,生活简单,不爱抛头露面。孩子们大了,各有各的事,她就偶尔见见老朋友,唱唱戏解闷。孟小冬起初留在香港,过得不太顺,姚玉兰写信邀她来台湾,1967年孟小冬终于来了,住台北东门町,和杜美霞一起,深居简出,不再上台唱戏。
![]()
这张照片的价值,不光是姚玉兰个人,还反映了那个时代从大陆到台湾的迁徙。杜月笙一家是典型,1949年走香港,1951年后散到台湾。姚玉兰适应力强,从梨园到黑帮夫人,再到寡妇,她没抱怨,踏实过日子。杜月笙的负面事不少,像帮派火并,操控工会,他不是什么正面人物,姚玉兰嫁他也是时代所迫。她的故事接地气,就跟很多老一辈女人一样,嫁鸡随鸡,咬牙扛过去。那照片里她64岁,看起来还行,证明她保养得好,没让岁月压垮。
姚玉兰的子女后来各有发展,杜维善在美国做生意,杜维嵩在台湾从政,杜美如嫁人后定居台湾,杜美霞陪妈到最后。姚玉兰教他们低调,别沾杜月笙的老路。1983年她走时,葬在台湾,子女办了简单葬礼。孟小冬的墓也在附近,两人姐妹一场,到头来埋一处。杜月笙的传奇多是负面,姚玉兰的部分是正面,但整体看,她的一生是被动的,随波逐流。
![]()
总的说,1967年这张照片是姚玉兰晚年缩影,她64岁,风韵还在,但背后是坎坷。梨园出身,嫁黑帮,流亡台湾,唱戏到老。她没大富大贵,但活到80岁,算长寿。杜家后人现在很少提她,媒体偶尔挖挖旧闻。那照片提醒人,时代变迁下,个人命运多无奈。姚玉兰的故事,有点像老上海的尾声,在台湾延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