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余年来,中国诠释学史研究在“创建”与“重建”两条路径的交融与互补中,逐渐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当代中国诠释学史的写作面临方法论层面的变革,这一变革的关键在于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羁绊,如此才能建立真正具有中国文化主体性的诠释学史观。
原文 :《“书写中国自己的诠释学史”》
作者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康宇
图片 |网络
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诠释学理论传入中国大陆以来,这一源自欧陆哲学的学术思潮以其独特的人文魅力迅速风靡中国学界。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译介、接受与普及之后,至21世纪初,中国学者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知识引介,转而积极探索诠释学的本土化建构,“书写中国自己的诠释学史”逐渐成为一种学术共识与自觉追求。学者们致力于推动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与现代西方诠释学之间的深度“对话”,涌现出一批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涵盖中国诠释学理论方法的深入挖掘、学科体系的系统构建等多个方面。学者们的努力丰富了中国诠释学研究的图景,也充分展现出中国学术主体意识的日益觉醒与成熟。
中国诠释学史的创建与重建
四十余年来,在“中国诠释学史”的定位问题上,学界出现了“创建”与“重建”两个分支。持“创建中国诠释学”观点者虽承认中国有诠释传统,但认为将其构建为一门现代学科,不可避免地需要与西方诠释学进行对话、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批判性地吸收其合理成分。“创建”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复原传统,而是创造出一种既扎根中国本土资源,又具备世界哲学视野和现代学科形态的新的诠释理论。成中英是“创建”派的哲学体系建构者,他提出“本体诠释学”之说,融合了《周易》“生生不息”的本体观和西方哲学,强调诠释是“自本体的思考”与“对本体的思考”的统一,旨在提供一个关于理解和诠释的整体性哲学框架。潘德荣系统研究了西方诠释学,并在此基础上反思中国诠释学的定位。他认为,西方诠释学偏向“真理”,而中国诠释传统更偏向“德行”,最终目标是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在完成深度的中西诠释学比较后,他“创建”出一个能凸显中国伦理特质和实践导向的诠释学方向——德行诠释学。
![]()
与之相对,持“重建中国诠释学”观点者强调,中国拥有悠久且丰富的经典诠释传统,其内部本身已经存在一套自成体系的诠释方法、原则和范式,如“训诂”“义理”“考据”“辞章”“体认”等。因此,当下的任务主要是系统地梳理、总结和现代化地“重建”这一传统,使之从“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的学科体系。汤一介虽在1998年首次明确提出“创建中国解释学”的倡议,但他的工作重心明显偏向“重建”。他系统梳理了中国经典诠释史上的重要类型和方法,总结出历史事件的解释、整体性的哲学解释、社会政治运作型的解释这三种早期经典诠释模式,为“重建”中国诠释学提供了坚实的史料基础和方法论纲要,证明了“中国有诠释传统”的基本前提。而将“重建”工作细致化、具体化、可操作化的当属黄俊杰,他以《孟子》为核心案例,深入研究了儒家经典的诠释实践,提出“解经者与经典对话的循环性”“解经者的心路历程”等颇具中国特色的诠释学概念命题,详细分析了中国注疏中“复述”“问答”“集注”等常见的表述方式,展示了中国诠释传统的内在复杂性和丰富性,并非简单套用西方概念。
中国诠释学史研究蓬勃发展
在“创建”与“重建”两条路径的交融与互补中,中国诠释学史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李清良致力于构建一种以“言、象、意、道”为意义层级结构的本体论诠释学,强调中国诠释传统本质上是一种融认知与存在于一体的实践哲学,以实现“成人”与“治世”为终极目标。他以本土话语建立起系统理论框架,深刻揭示了中国诠释的精神特质,但也面临体系过于宏大、应用性与验证性不足的质疑。周裕锴聚焦于禅宗诠释实践,通过剖析“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之间的张力,揭示出禅宗公案、机锋等诠释方式所具有的超越逻辑、直指心性的特征。他的研究拓宽了中国诠释学的论域,打破了将其局限于儒家经学的成见,彰显了诠释活动中的非理性与体验维度,但挑战在于如何将特殊宗教诠释模式转化为普适性的哲学资源。
![]()
周光庆从历史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出发,探讨汉语文字特性对诠释思维的影响,并借助“认知图式”等现代理论分析古人的意义建构机制,为传统训诂学注入了新活力。他的跨学科努力强化了诠释研究的科学基础,但也引发了思考:语言与认知分析是否足以充分回应诠释活动中的人文性与价值维度?傅永军以西方诠释学为参照,系统引介并批判反思从伽达默尔至哈贝马斯的理论谱系。他致力于搭建中西诠释对话的桥梁,推动中国诠释学保持国际视野与理论高度,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将西方理论有效转化为中国诠释学建构的创造性动力。张江则立足当代问题,提出“强制阐释论”与“公共诠释学”,批判脱离文本、机械套用理论框架的阐释弊病,倡导一种基于公共理性与确定性的诠释伦理,以回应信息时代中的阐释失序现象。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74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程鑫云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