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两城镇出土了一座很大的史前城址,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年代在约4000到3600年前。
![]()
从远处看,挖掘现场就像一张刚被翻开的老地图。几处夯土平台轮廓清楚,层层压实的泥土还能看到人工夯筑留下的条纹;有的地面成直线,交叉成网,像是有人早就把街道画好了再动工。再往里看,专门划出来的祭祀区显眼,灰坑、柱洞都能辨认,出土器物也和生活区不一样。把这些东西拼起来,感觉不是临时搭个棚过夜的村落,而是有点“带着规矩”的地方,规模和分工都像个区域性的中心。
器物细节挺会说话。那种黑陶高柄杯,杯身薄得像鸡蛋壳,上面还有刻纹,烧成温度估计接近一千摄氏度,这说明当时有成熟的烧造技术,不是家家户户随手做的瓷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规整的玉钺,玉质通透、刃部打磨细致。按传统看法,玉钺常常和军事或王权有关,放在这类遗址里,就让人联想到有掌控力的存在,不是普通村寨能随便有的物件。
![]()
书面记载也能搭上一块拼图。古文献和部分地方志里,提到夏朝东部有势力活动,一些研究把日照一带和叫“斟寻氏”的氏族联系起来。学界普遍认为,斟寻氏可能是与夏王室有关系的方国,负责东面的屏障和资源管理。把这些文字记载和出土的高等级器物、宫殿基址、街巷格局放一起看,确实有点像一个方国首领能掌握起行政和军事的场面。
更细致的观察显示,这里既有中原的夏文化印记,也有海岱本地的风格。器形、纹饰、制作手法互相交织,像是外来与本地的交流在这儿发生了融合。按分布来看,宫殿区和祭祀区出土的玉石、精细黑陶较多,生活和工坊区则更多是普通陶片、窑渣和烧造残留。这样的分布不是随机的,说明劳动分工和社会分层已经比较清晰了:宗教、行政、手工业各有自己的地儿。
![]()
年代判断也比较稳当。考古队用了沉积层位、陶器形制对比,再结合碳十四测年,时间都指向中青铜时代,也就是那4000到3600年前的区间。层里还能看到连续占址的迹象,多期的建筑修缮和填筑记录说明这地方不是一夜之间建好又废弃,而是有一定的连续使用历史。
生产活动的痕迹也不少。窑区周围能找到高温烧制留下的灰渣和窑窝,陶片边缘与胎质显示出比较稳定的窑烧技术。玉器加工的残片、打磨工具也在现场被发现。这些证据提示,这里既是消费地,可能同时也是生产和加工的中心之一。考虑到海岱地带靠海,想象得到的对外交流渠道也比较多,沿海物资和中原内陆的物品可能通过类似这样的节点流通。
![]()
把这处遗址放回更大的地图来想,它像是东部考古版图中新添的一个支点。过去人们把夏代政治重心更多想象在中原平原,比如二里头、偃师那些地方。现在在日照发现这样规模的聚落,提示早期的王权结构可能不只是单点集中的模型,而是有几个区域中心分布开来,相互联结、相互支撑。具体这些中心之间是怎样互动的、权力网如何运转,还需要更多证据来还原细节。
挖掘现场的日子,步子很慢但很踏实。考古队员们在方格网里来回测量,土器一个个袋好并编号,实验室的人在显微镜下看陶质、做表面分析。风一吹,尘土落下,露出一段夯土墙基,工人们把轮廓圈好,标注下一步清理。大家像在做针线活,一点点把过去按层剥开,慢慢把线索缝合起来。现场的烟火气里,有汗水、有泥土味,也有那种把历史一点点拿回来的满足。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