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
北方车主冬天开电动车,大概率都遇过这样的窘境,满电出发时仪表盘显示续航500公里,开着暖风跑了1小时,续航数字就掉了近200公里。
到快充站排队半小时,充电速度却只有常温时的一半,眼看赶不上行程只能干着急,一直被称作“新能源未来”的固态电池,为啥到了冬天还是这么“不给力”?
其实答案在今早的股市里藏着,固态电池概念板块突然爆发,天际股份开盘不久就封死涨停板,鹏辉能源、欣旺达也跟着收获亮眼涨幅,这波行情背后,是咱们国家科研团队刚登上《自然》期刊的固态电池技术突破,而它恰恰能解决电动车的“极寒续航焦虑”。
![]()
一、冬季电车的“续航魔咒”
要搞懂这次技术突破的价值,得先说说传统固态电池的“怕冷短板”,大家都知道,固态电池比普通锂电池更有优势,能量密度高30%,意味着同样体积下电动车续航能更长,而且没有液态电解液,不容易发生热失控,安全性也更好。
可它有个致命问题:对温度特别敏感,当环境温度低于0℃时,传统固态电池的充电效率会下降40%以上。
温度降到-10℃,续航里程会直接“腰斩”,原本标称600公里的车型,实际能跑300公里就不错了,要是到了-20℃以下,很多固态电池甚至会出现“充不进电”的情况。
![]()
之前有车企推出过搭载传统固态电池的试装车,在东北冬季实测时,有车主反馈“连续使用5个月后,续航就从520公里掉到了410公里,衰减速度比普通锂电池还快”,这种“低温失能”的问题,一直是固态电池大规模应用的拦路虎。
车企要么得给电池加更厚的保温层,但是会增加车身重量,反而影响续航,要么就得限制冬季快充功率(延长充电时间),始终没法做到“常温、低温都好用”。
直到10月30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康飞举教授、贺彦斌教授团队,联合天津大学杨全红教授团队在《自然》期刊发表研究成果,这个僵局才终于有了打破的可能。
![]()
二、数据有多“抗打”?
可能有朋友对《自然》期刊的分量不太了解,作为全球顶级学术期刊,它每年收到的科研投稿超过10万篇,但最终发表率只有5%左右,能登上《自然》的成果,基本都是“能推动行业进步”的突破性研究,绝非“实验室里的花架子”。
而咱们团队这次的研究,最亮眼的就是两组实打实的数据,第一组是低温稳定性数据:采用新技术的固态电池,在-30℃的极寒环境下,能稳定循环7000小时。
换算成日常使用场景,要是电动车每天充放电一次,这组电池能连续用291天(7000小时÷24小时/天≈291.7天),而且循环过程中性能衰减率低于5%。
![]()
要知道传统固态电池在-10℃环境下,循环1000小时性能就会衰减20%以上,-30℃更是直接“罢工”,两者的差距一目了然。
第二组是快充与兼容性数据,搭配高镍正极的全电池(目前电动车主流的电池配置),在-30℃低温下依然能实现“大倍率快充”,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半小时充满80%电量”,充电速度和常温时相比只下降了15%,远低于传统固态电池40%的降幅。
![]()
更重要的是,这种新技术不需要改变现有电池生产的核心设备,车企不需要投入巨资改造生产线,这意味着它从“实验室”走向“量产车”的成本会更低、速度会更快。
对比一下国际同行的水平,就能更清楚这次突破的含金量,日本丰田汽车2023年公布的固态电池低温数据,是-20℃循环3200小时;韩国三星SDI去年展示的样品,在-25℃环境下循环寿命约4500小时。
咱们这次-30℃循环7000小时的成绩,直接把固态电池的“抗寒极限”又提高了一个档次。
![]()
三、这波突破离我们有多近?
很多人看科技新闻会觉得“离自己很远”,但这次的固态电池突破,其实已经悄悄站在了“走进日常生活”的门口。
先说说对车主的影响,如果这项技术明年开始小批量测试,2026年前后实现量产装车,到时候冬天开电动车会有三个明显变化:
一是续航“不打折”,以目前主流的电动车续航水平计算,搭载新技术固态电池的车型,在-30℃极寒环境下,实际续航能达到标称续航的85%以上。
![]()
比如标称600公里的车型,冬天实际能跑510公里,再也不用为了“省点电”不敢开暖风。
二是快充“不降温”,即使在-20℃的天气里,快充半小时也能充到80%电量,和夏天充电速度差不多。
像东北这些冬天寒冷的城市,车主再也不用在快充站“冻着等充电”,补能效率能和燃油车加油媲美。
![]()
三是电池“耐用性”提升,传统固态电池用3年左右,续航可能会衰减20%,而新技术电池在同样使用周期内,衰减率能控制在10%以内,意味着电动车的“保值率”也会跟着提高,毕竟谁也不想买一辆“用几年续航就大缩水”的车。
除了电动车,这项技术对大规模储能领域也有帮助,比如北方的光伏电站,冬天因为温度低,储能电池的效率会下降30%,导致很多电能“存不住”。
户外露营用的移动电源,到了冬天也经常“开不了机”,而用了新技术的固态电池,在-25℃环境下储能效率还能保持90%以上,不管是电站储能还是户外用电,都能更稳定。
![]()
四、股市与技术的“双向奔赴”
10月30日固态电池板块的活跃,可能有人会觉得“又是短期炒作”,但对比之前的概念炒作,这次的逻辑完全不一样。
而这次的板块上涨,是有明确的技术成果和数据支撑的:《自然》期刊的同行评审背书,-30℃循环7000小时的实测数据,还有对量产成本的友好性,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利好”。
市场其实很聪明,能分清“概念”和“真技术”,好的行情从来都需要“硬科技”打底,而这次的固态电池突破,正是给市场传递了“技术能落地、产业有前景”的信号。
![]()
更长远来看,这项技术还让咱们在全球固态电池竞争中占据了优势,之前在固态电池领域,日韩企业因为研发起步早,一直掌握着部分核心专利。
而这次咱们团队的突破,不仅在低温性能上超越了日韩同行,还形成了自主的技术路线,这意味着未来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竞争中,咱们不用再“卡脖子”,也能推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
五、冬天开电车的“好日子”不远了
按照新能源行业的技术落地规律,从实验室成果到量产应用,通常需要2-3年时间,比如2021年某团队研发的快充技术,2023年就搭载到了量产车型上。
照这个节奏,2026年前后,咱们就能在市面上买到搭载这种“抗寒固态电池”的电动车。
到那时候,北方车主冬天开电车,再也不用纠结“开不开暖风”“敢不敢跑长途”,户外储能设备也能在极寒天气里正常工作,不管是露营还是应急供电,都不用再担心“低温罢工”。
![]()
这次登上《自然》的技术突破,不只是解决了一个技术痛点,更给咱们的“新能源生活”画了一张清晰的“好日子时间表”。
所以下次再看到固态电池板块活跃,不用先怀疑“是不是炒作”,可以多看看背后有没有“真技术、硬数据”,毕竟能解决老百姓实际痛点的技术,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技术,也才能真正推动行业往前走。
而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冬天开电车不慌续航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