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叔叔今年55岁,原本身体硬朗,是小区里出了名的“快嘴大碗”。好酒是他的老搭档,遇上朋友小聚、亲戚串门,喝上一两杯成了生活常态。可谁能想到,就在体检时,他被查出肝脏有异常病变。
医生摇摇头,认真地说:“不少中老年人以为‘少喝点没关系’,其实你的肝不是铁打的,更不是万能过滤器。”
你会不会觉得,偶尔喝点酒只是助兴?是不是觉得“有点酒量”反而是身体强壮的表现?现实却和我们想象中大不一样。据《柳叶刀》权威报告,2020年,全球有74万人因饮酒罹患癌症。
![]()
那么,是不是只喝一点点就没有关系?饮酒和癌症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隐秘联系?其中还有哪些“你绝对想不到”的健康风险?
关于饮酒的危害,其实早已有定论,但很多人误以为“只要适量饮用”或者“喝养生酒”就能避免风险。真相是,科学家们已多次证实,无论量多少,酒精本质上都与多种癌症发生相关。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柳叶刀·肿瘤学》发表的一项合作研究,收集了全球200多个国家2020年饮酒相关癌症发病例,涉及18种癌症类型,累计超74万人因饮酒导致的癌症发病。
![]()
饮酒与以下癌症风险相关性最明显: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肝癌、结肠癌和乳腺癌(女性)。其中,食管癌患者中,有超过1/3的病例可追溯至长期饮酒。哪怕你只是在饭局时象征性小酌,也意味着相关风险的叠加。
我国多位临床肿瘤专家解释,酒精在体内主要代谢产物为乙醛,该物质具有较强的致癌性。乙醛会损伤DNA和蛋白,导致细胞突变,进而诱发癌变。更让人惊讶的是,哪怕“喝一滴”,也无法确保“零风险”。
如果你坚持饮酒,一个月、三个月或数年后,身体可能会出现下面这些难以逆转的变化。其中尤其是第三类危害,最容易被大家忽略。
肝功能损伤加重,肝癌风险直线上升
长期饮用任何形式的酒精饮品,哪怕每天“微量”,都可导致肝细胞受损。中国肝癌中心数据显示,饮酒者罹患肝癌的概率较不饮酒人群高出约40%。
酒精中的乙醇氧化为乙醛,反复刺激肝脏,使肝细胞异常增生,最终诱发癌变。
消化道癌症高发,特别是食管和胃部
食道、胃部直接暴露在酒精刺激下,易发生慢性炎症,黏膜细胞出现“不可控损伤”。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20例食管癌患者中,有7例与长期饮酒相关。同时,喝酒还会让胃部蠕动变慢、胃酸分泌紊乱,导致慢性胃炎甚至溃疡,增加癌变几率。
女性乳腺癌、男性口腔癌风险“悄然上升”
研究显示,女性即便每天饮酒量不足一两,也会使乳腺癌风险增加7%-10%。很多年轻女性“以酒会友”“低度酒解闷”,其实悄悄把自己暴露在不可逆的高危边界。男性长期喝酒,口腔黏膜裸露在高度酒精环境,极易使口腔癌、咽癌发生率提升。
![]()
提醒:许多饮酒者常常忽略了酒精摄入与体重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风险的紧密联系。长期喝酒不仅不养生,还偷走了身体抵抗疾病的底牌。
那么,到底有没有“健康的喝酒方式”?答案令人失望:目前医学一致结论是,任何形式、任何量的饮酒,都会增加癌症及慢病风险。当然,绝大多数人体代谢酒精能力有限,换汤不换药的“养生酒”同样不靠谱。
权威建议如下:
主动戒酒,才是真正的“健康护身符”。对于从未饮酒的人群,建议彻底远离酒精。对于已经养成饮酒习惯的中老年人,不妨先“少喝-隔天-最终不喝”逐步减少依赖。
![]()
权威随机对比实验发现,停止饮酒半年后,肝功能常规指标平均可逆改善约15%-25%。
定期体检,及时监测肝功能和肿瘤相关标志物。对于过去有饮酒史的群体,应每年检测肝功能、胃镜、肿瘤标记物等。越早发现,干预效果越好。
强化健康生活方式,提升身体自愈力。坚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少交“酒肉朋友”,多培养“健康朋友圈”。用喝茶、散步、下棋等方式,替代无意义的酒局应酬,让快乐与健康双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