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六点,老李坐在窗前,习惯性地翻看手机新闻。最近总觉得指尖发麻,还时不时感到手指发胀。他本以为是最近经常打麻将造成的疲劳,却无意中在一篇健康科普文章里看到:“有些手部变化,可能暗示体内潜在重大健康风险。”
老李忍不住低头仔细打量自己的双手,蓦地发现,指甲根部鼓起变形,与平日大不一样。带着疑惑,他来到医院,医生检查后神情肃然:“不少肺部疾病,甚至肺癌早期,都可能在手上出现信号,尤其是这种‘杵状指’。不少人忽视了这个预警征兆,错失了最佳检查时机。”
老李懊恼不已,也更加后怕:如果早点注意这些小变化,是否能早一步发现健康隐患?你知道吗?超70%的早期肺癌患者,手指甲会出现异常变化。尤其40岁以上的人群,有些信号不可不察。不信?今天就带你一探究竟,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有时竟隐藏着大风险!
其实,临床上医生常常借助手部的细微变化,探查身体内部的健康状况。相比肺部影像和抽血检测,很多人更容易忽视手上的“警告标志”。
![]()
到底手部会出现哪些不同寻常的变化?为什么会与肺癌有关?又该如何自查、应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为你逐一揭示答案,尤其是第三个信号,常被大多数人忽略。请一定看到最后,或许能帮你和家人早做防护。
你是否听说过“杵状指”?医学上指的是手指末端(包括指甲)出现异常膨大变形,外观像鼓槌。而这恰恰是部分慢性肺部疾病,尤其是肺癌等严重呼吸系统病变的经典早期表现。
根据《中华临床呼吸杂志》2022年一项分析,约有72.4%的晚期肺癌患者,在初诊前半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杵状指或指甲异常。其中,男性高发、吸烟史、慢性咳嗽人群风险更高。
![]()
为何肺部的问题会反映到手指?原理并不神秘。长时间的肺部缺氧,会导致手指末端软组织血管增生、肿胀,甲床变厚,指头末端逐渐变圆,形成“杵状”形态。通俗地说,手指末端成了身体“探照灯”,一旦身体“内耗严重”,最先出现信号的正是这里。
不仅如此,有研究证实,出现杵状指与肺癌的发生率显著相关,在未吸烟普通人群中,杵状指的发生率仅为0.1%-0.2%,而在确诊肺癌患者中,上升到6.3%-16%。如果结合持续不明原因的咳嗽、气短乏力等症状,尤其要警惕更深层的肺部风险。
坚持关注手部变化,究竟哪些现象值得重点关注?权威医学观察归纳出三大信号:
手指甲增厚变形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手指甲突然变厚,甚至有“向上鼓包”趋势,而家族并无类似特征,这可能是慢性缺氧导致的甲床异常增生。尤其是在没有外伤或劳动史的情况下,更要留意潜在的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风险。
![]()
手指末端肿胀变圆、按压柔软
用手按压指尖两个侧面,若感觉明显比以往柔软,呈“鼓槌状”,尤其伴随指端微红,通常提示体内某处长期慢性缺氧。肺部恶性病变及部分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病因。
“指甲窗”消失
正常情况下,手指甲与甲床间有一层轻微透明带,弯曲指甲时可见光亮“指甲窗”。杵状指则往往“窗户关闭”,失去弧度。
医学观察提示:超80%的指甲窗消失者,后续查出有明显肺功能异常。
![]()
专家提示:40岁以上、长期吸烟、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人,遇到上述任何一种现象,都应尽快前往呼吸内科完善检查。越早干预,抓住黄金筛查阶段,预后改善空间越大。
那么,发现了手部信号,具体应该怎么做?除了定期体检、肺部影像学筛查外,以下几条建议值得借鉴:
不要自行诊断或忽视小变化。定期对比双手手指甲、末端形态、颜色变化,如有异常,拍照记录以便就诊医生参阅。
主动沟通家族史与既往疾病。如果近亲中有肺癌、慢阻肺、哮喘等病史,或本人有吸烟史,出现杵状指等手部信号时,更需高度警觉。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减少吸入性危害。远离香烟、厨房油烟及空气污染,多食用富含抗氧化维生素的新鲜蔬果,适度锻炼,提升全身机能,有研究表明,每周坚持150分钟以上有氧体育活动,肺功能可提升12.8%-18.6%。
![]()
大于40岁的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和基础肺功能测定。根据《2022中国肺癌筛查指南》,高危人群筛查能提升早期肺癌检出率27%以上,大幅降低死亡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