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音字和生僻字,在地名当中屡见不鲜。大家如果是第一次接触到类似地名,往往不敢轻易开口去读,否则很有可能贻人笑柄。笔者走访胶东乡村这些年来,见过不少相应的地名案例,莱西市的“朴木村”就是其中之一。
![]()
(▲前朴木村、后朴木村的位置示意)
“朴木”,地处莱西市的西南部,分前朴木、后朴木两村。在过去,这里还曾设过一个“朴木乡(镇)”(乡驻地为前朴木村),后合并至店埠镇。
在现代汉语字典当中,“朴”字共标注有四种读音,分别为“pǔ”(朴素)、“pò”(朴树)、“pō”(朴刀)、“piáo”(朴姓)。
由于读音众多,笔者初次接触“朴木”这个地名时也有些摸不着头脑。起初,由于看到其与木相搭配,还误以为其是因为“朴树”这种植物而得名。但打听莱西当地朋友才知道,“朴木”这个地名中的“朴”字应该读作“pǔ”。
得知正确读音之后,笔者心中仍存有疑惑:“朴有这么多读音,为何这里要读作pǔ呢?”对此,朋友当时并未详细解释。后来,笔者在翻阅民国版《莱阳县志》时,才获取这一问题的答案——原来,在县志收录的村庄名录中,“朴木”的写法是“樸穆庄”。当“朴”写作“樸”时,其读音即为“pu”(字典中标有三声和二声的不同音调,以三声常用),而非其他。
追溯渊源,在古代汉语体系中,“樸”和“朴”原本为两个不同音且不同义的字,后来随着简体字的推行,“樸”字被简化为“朴”,这就使得“朴”字被赋予了新的读音和新的含义,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相应混淆。
在确定了“朴木”这个地名的读音之后,不少朋友可能会进一步好奇其由来和含义。对此,《莱西县地名志》收录的说法是:明初,刘姓迁来建村,相传此处“地脉”好,故取村名为“扑脉”;至明末,又以《诗经》中“天子穆穆”的典故,改“扑脉”为“樸穆”,以称赞民风淳朴,村人雍穆;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书写方便,又改为“朴木”,延续至今。
以上就是对“朴木”地名读音和由来的简要介绍,最后还是再顺便回忆一下曾经的“朴木乡”。根据1990年版《莱西县志》的记载:朴木乡,位于县境西南角,北靠店埠乡,西北与院上镇接壤,西隔大沽河与平度县为邻,南隔五沽河与即墨县相接,东同夏格庄镇相连,距县城32公里,总面积52.3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地势低洼平坦,无山脉,最低海拔26米,为全县最低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