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文艺青年的初代偶像,依然相信爱情

0
分享至



(图/作者提供)

回忆自己青春时光的人,如今散落在工位上、地铁里、家庭中。时代在变化,当少有人再用华丽的句子书写爱情的细枝末节、生活的敏感思绪,拿着“放大镜”看生活的简媜,提示着一种遥远的坚持。

✎记者 | 崔斯也

✎编辑 | L

如果提到两岸都很熟悉的台湾作家,你可能会想到简媜的名字。

生于1960年代的简媜,是中国台湾宜兰人。在世代务农的家庭里,她是敏感、细腻、与众不同的孩子。

1980年,简媜进入台大中文系读书,那是被她称作“生命之页自此真正开启”的时期。第一本书《水问》在大学期间出版,从此她的写作从未间断。在漫长的写作生涯里,她先后拿下多个知名文学奖,担任《联合文学》主编。以散文见长的她,被称作台湾第四代散文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图/作者提供)

“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她爱她的扁舟甚于爱你,犹如你爱你的船甚于爱她。”曾被80、90后文艺青年差点“全文背诵”的《四月裂帛》,今天看起来依旧有着极致的美感。实际上,优美的词藻只是她最“出圈”的标签,在她几十年前的作品中,已经遍布着女性议题、哲学思考。她的文字记录着一代人的精神面貌,也带着强烈的生命力。

今年10月,她的一系列旧作在大陆再版。“我的作品最早在三十多年前来到大陆,好吓人,一眨眼,两个世代小树苗长成社会栋梁了!”她说。

不久之前,我们与简媜进行了一次对话。当北方已经进入初冬,台北的气温依然是34℃。季节的差别也仿佛让我们短暂地穿越时光,被拉回到那个文学蓬勃生长的年代。采访时,简媜的回答依然是熟悉的语感——优美、细腻、举重若轻。


(图/作者提供)

以下是《新周刊》和简媜的对话实录:


每个乏善可陈的日常堆栈起来就叫纪律

新周刊作为台湾散文的代表作家,你认为自己的作品为何会成为很多人的文学启蒙、在文学爆发的时代里持续影响一两代人?是否可以说,你的书写是“踩在了世代的节奏上”?

简媜文学是编织时光与记忆的艺术,时光、记忆指涉的就是活生生、血淋淋的经验,因为毫无保留地经历了,一颗心才伤痕累累;因为疗愈了,才提炼出信念、思想。读者喜爱我的作品,并非我有什么殊异才华,而是我这么一个平凡人从年轻时真诚地投入生活,去经历、去承受、去疗愈、去结晶,直到初老仍如此,我走过的路,他们正在走,以至有了共鸣。

新周刊你的作品中大部分都在书写身边的人、自然、环境。这种对生活中事物极其细微的观察是怎么形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观察发生了哪些变化?

简媜作家是对人生、社会充满好奇的一种人,生活是散文的母体,但生活岂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几乎每隔几年就必须重新校正、认识丢来一堆新把戏的社会,而且体察人在新旧交错社会中的种种变与不变。

我期待自己是具有“全人生视野”的作家,不管是青春世代、暮年族群,不论赞美生之喜悦或是悲叹终程挽歌,我能感受他人的感受,这颗创作心脏都能容纳。这种思维习惯当然也会在生活中造成干扰,譬如“创作我”正在处理老龄题材,“现实我”必须与稚龄孩子对话,常年如此倒也练就转换频道能力,跳脱出来,就好办了。


《微晕的树林》

简媜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5-6

新周刊进入初老的年纪后,你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日常会做哪些事情?

简媜我的度日方式接近云淡风轻,乏善可陈;物质欲很低,喜欢清朴自在环保,出门自带水壶,很少外食。仍然维持农夫习惯,清早五点醒来开始工作,进度顺利的话继续写下去,文思涣散的话就出去运动。我住在景美溪河堤附近,健走、跑步随意,80分钟走六公里,晒太阳、嗅闻堤岸边野姜花、观赏白鹭鸶在水中觅食,让大自然的能量充满全身。阅读、写作及相关事项天天做就是日常,每个乏善可陈的日常堆栈起来就叫纪律。

当年的我还有大把花不完的青春,现在虽然还不到垂垂老矣,但抬头看见的尽是晚霞满天。如果有不老药让我永远保持年轻身心,我绝对写不出《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这种探讨生老病死的作品,所以,当我写着文字之时,时间也努力地在我身上书写呢。


(图/作者提供)

新周刊现在你的写作频率是怎样的,一般会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作?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你的写作环境有发生变化吗?

简媜我曾经形容自己像一个马拉松选手,依照自己的速度,每两三年完成一本书,这是最符合我目前身心状态的,不疾不徐,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观赏新生代写手兴风作浪,不妨碍自己继续制造文字涟漪。中国人说安身立命,听起来崇高庄严,落实在你的脚跟旁,就是日常。


文艺青年看起来是落寞了,但不必悲观

新周刊作为曾经台湾文青的代表,你认为“文艺青年”在今天已经逐渐落寞了吗?为什么人们不再愿意承认自己是“文青”?

简媜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科技社会里,“文艺青年”看起来是逐渐落寞了。我年轻时,念文学科系是被称赞、羡慕的,现在完全相反,被视作“失业系”,甚至听闻文学科系申请转系的大一新生逐年增加。

社会像一头猛虎,只管往前奔踏,什么东西被踏坏了等它踏过才知道,它只管狂奔不管修复,文学恐怕是被踏伤的东西之一。

即使时势如此,我的人生经验提醒我不必过度悲观,因为人类是需要精神生活的社会性动物,而且会检阅缺乏什么接着开始大量弥补,当这种现象生成,就会吹起复古风了。如果不是有这种奥秘的,仿佛猛虎与绵羊同体的社会性格,古典东西早就毁光了。几千年的老东西、老思想都还在,不就证明基因里有“返祖”的本能吗!我们这个民族除了爱吃,还爱在精神层次返回旧时光与祖先说说话。这里面,就藏着底气与韧性。


《我们不要被命运找到》

简媜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5-6

新周刊你曾说“文学不是为了热闹而来”,在今天,文学的“地位”或是“热度”下降了吗?当更多形式的文化产品出现(比如社交媒体、网络文学、游戏),文学热潮不再持续上涨。对于普通人来说,文学还有哪些作用?

简媜多元形式的文化产品确实让以文字载体为主的文学作品失去市场,值此之际,文学创作与阅读还有用吗?当然有。文学视野、能力之养成,或许对职涯没什么助益,但对成为什么样的人大有帮助。我在写作中探勘那个“理想我”,也希望读者以我的作品为绳索,去攀越自己向往的那座“理想我”的山头。

即使人工智能的威胁惶惶然逼近,即使社群影音习性使大部分人的文字阅读兴趣萎缩化、能力零碎化,我与同样信念的人都还在这条路上,并且相信,即使暗夜,我们的眼睛自带光芒。

新周刊爱情曾经是你书写的一大主题,你会怎么看待如今年青一代对“恋爱脑”的批判?在今天的语境下,书写恋爱中的情感细节,或是沉溺于恋爱的痛苦,似乎都成为了一种羞耻。现在的你会建议当下的年轻人去谈“奋不顾身的恋爱吗”?

简媜对我来说是个震撼问题!我首先想到的第一个恋爱脑应该是《诗经》第一篇《关雎》那个“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男子,日夜为恋爱烧脑,这可怎办,这首诗还念不念啊?更别提写“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李商隐,这可是超级恋爱脑!

不过,我猜测这种批评或许是针对流于谈情说爱欠缺深刻内涵的作品,若是如此,可以理解。我们必须有个心理准备,能精辟地评论作品情爱、貌似老僧入定的人,在现实上碰到感情问题,往往一身功夫毁于一旦。即使如此,我依然赞许勇于追求爱情的年轻人,爱情当然不是一切,但你拥有的一切都无法取代爱情。


《我们算是打过了招呼》

简媜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5-6


必须熬着撑着继续成长,不要萎缩

新周刊作家所需要的“敏感”,在你过往的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今天的互联网上,“敏感”似乎也有沦为“矫情”的嫌疑,而“钝感”成为另一种被推崇的价值。作为一个敏感、细腻的书写者,你怎么看待这样的变化?你认为敏感对于写作来说依然是重要的吗?

简媜你提到“敏感”有沦为“矫情”的嫌疑,听来似乎不是个好词。“敏 感”这个词是中性的,指具有一种先发的敏锐力与感受力,这种能力若朝负面延伸可能质变成复杂、多疑、苛刻,当然不好,若是朝正向走,那就是好事。

“钝感”之所以受推崇,或许隐含规劝意思,凡事不必过度解读、猜测,以致作茧自缚。但一味钝感也怪怪的,钝感久了,小心变成“无感”。跟一个无感的人做朋友,这友谊还“感”得下去吗?

新周刊作为女性作家,在过去的写作生涯会遇到哪些困境吗?你认为女性书写在今天有哪些意义?

简媜女性作家,在我这个世代意味着肩上有好几个包袱,尤其进入婚姻后,必须练就神力女超人本事,我在《女儿红》书里提过:“一半壮士一半地母,我是这么看世间女儿的。”不见得每个包袱都是阻碍女性成长,任务与成就有共伴效应。新世代女性作家正在形塑她们的地形地貌,更擅于利用资源,试验新的写作手法,这是值得期待的。


《女儿红》

简媜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5-6

新周刊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大部分年轻人的生活似乎并不顺遂。你希望对缺乏信心的年轻人说些什么?

简媜不确定的年代,不确定会持续多久,唯一确定的是,必须熬着撑着继续成长,不要萎缩。我听过一种说法,现在年轻人比我们这一代年轻时面对更多挑战、处境更不利,可是也有人不赞同,去问问1970、1980年代的年轻人,他们过的是什么日子?

我同意,大部分年轻人的生活都不顺遂,这是目前很多社会的普遍处境。有时候,我们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小心呵护信心、保持脚步向前;然后,在等待中积极学习,在学习中持续行动,告诉自己:黑夜,只是未诞生的黎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吴石案发,还有一人比谷正文手段更狠,他才是覆灭地下党的关键

吴石案发,还有一人比谷正文手段更狠,他才是覆灭地下党的关键

历史有些冷
2025-11-06 21:20:03
碧桂园“赖账”成功

碧桂园“赖账”成功

好猫财经
2025-11-07 09:35:44
解禁复出才1年,赵心童再破天花板,让丁俊晖和整个体坛沉默了

解禁复出才1年,赵心童再破天花板,让丁俊晖和整个体坛沉默了

李橑在北漂
2025-11-07 07:04:09
郑丽文就职演说为何让马英九流泪?岛内媒体人:看见蓝营的希望

郑丽文就职演说为何让马英九流泪?岛内媒体人:看见蓝营的希望

海峡导报社
2025-11-02 14:31:05
62年,周总理强硬地顶撞过一次毛主席,直言:我不认为我有什么错

62年,周总理强硬地顶撞过一次毛主席,直言:我不认为我有什么错

百年人物志
2025-05-23 10:33:50
杭州教育局还是很坦诚的

杭州教育局还是很坦诚的

林中木白
2025-11-07 10:35:49
NO!库里伤病更新+归期未定,勇士阵容遭重击,詹姆斯复出倒计时

NO!库里伤病更新+归期未定,勇士阵容遭重击,詹姆斯复出倒计时

球童无忌
2025-11-07 23:13:51
官方:2026年世界杯洲际附加赛及欧洲区附加赛抽签日期确定

官方:2026年世界杯洲际附加赛及欧洲区附加赛抽签日期确定

懂球帝
2025-11-07 23:04:03
一旦武统台湾,这4个台湾人必上“斩首”名单,全都是罪有应得!

一旦武统台湾,这4个台湾人必上“斩首”名单,全都是罪有应得!

老闫侃史
2025-08-10 18:05:03
曾医生和副院长的视频已传到了外网,网友透露更多内幕

曾医生和副院长的视频已传到了外网,网友透露更多内幕

魔都姐姐杂谈
2025-11-07 11:06:49
10亿播放量歌手上音综被淘汰,评委常思思:你为什么不用自己大爆歌来参赛呢

10亿播放量歌手上音综被淘汰,评委常思思:你为什么不用自己大爆歌来参赛呢

极目新闻
2025-11-07 11:13:40
倪萍谈母亲:童年被她伤害太深,放学小流氓跟踪我,都想跟他们走

倪萍谈母亲:童年被她伤害太深,放学小流氓跟踪我,都想跟他们走

精彩背后的故事
2025-11-07 13:02:58
韩莉,被查

韩莉,被查

新京报政事儿
2025-11-07 11:50:27
演员温峥嵘自曝刷到AI盗播,抖音副总裁李亮回应

演员温峥嵘自曝刷到AI盗播,抖音副总裁李亮回应

界面新闻
2025-11-07 08:57:44
四川首条“自带地暖”的高速公路亮相,告别“暴雪即封路”

四川首条“自带地暖”的高速公路亮相,告别“暴雪即封路”

IT之家
2025-11-07 15:26:11
6亿打水漂?投资人揭《美人鱼2》不上映原因,劣迹艺人害惨周星驰

6亿打水漂?投资人揭《美人鱼2》不上映原因,劣迹艺人害惨周星驰

查尔菲的笔记
2025-09-02 00:48:54
天呐,这是黄晓明?不得不说,差点没认出来啊

天呐,这是黄晓明?不得不说,差点没认出来啊

乡野小珥
2025-10-21 14:40:30
为马宁撑腰!印尼2国脚因推搡他遭FIFA重罚 禁赛4场+共罚款48.4万

为马宁撑腰!印尼2国脚因推搡他遭FIFA重罚 禁赛4场+共罚款48.4万

我爱英超
2025-11-07 18:54:11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记者手记:不产一粒生豆,昆山何以打造千亿元级咖啡产业?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记者手记:不产一粒生豆,昆山何以打造千亿元级咖啡产业?

新华社
2025-11-07 09:54:05
为何说梅毒病是最脏的病?医生详细讲解,隔着屏幕都感到头皮发麻

为何说梅毒病是最脏的病?医生详细讲解,隔着屏幕都感到头皮发麻

小舟谈历史
2025-10-15 09:30:14
2025-11-08 00:31:01
刀锋时间 incentive-icons
刀锋时间
新周刊旗下品牌,从刀锋图书奖出发,发现全球好书,捕捉文化锋芒。
1084文章数 51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Donna Young:美国当代艺术家

头条要闻

家长称男婴被两个不满12周岁女孩害死:拿她们没办法

头条要闻

家长称男婴被两个不满12周岁女孩害死:拿她们没办法

体育要闻

是天才更是强者,18岁的全红婵迈过三道坎

娱乐要闻

王家卫的“看人下菜碟”?

财经要闻

荷兰政府:安世中国将很快恢复芯片供应

科技要闻

75%赞成!特斯拉股东同意马斯克天价薪酬

汽车要闻

美式豪华就是舒适省心 林肯航海家场地试驾

态度原创

数码
艺术
本地
旅游
军事航空

数码要闻

萤石启明Y5000FVX Ultra体验:当智能锁拥有三块屏幕和AI大脑

艺术要闻

Donna Young:美国当代艺术家

本地新闻

这届干饭人,已经把博物馆吃成了食堂

旅游要闻

四川这座村落为何吸引全球目光?探访“最佳旅游乡村”

军事要闻

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入列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