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卫,这座坐落于黄河前套之首的沙漠水城,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东段北线所经之地,至今仍是欧亚大通道上“东进西出”的必经通道。但您是否知道,中卫人都是从哪里来的呢?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探索这部跨越三千年的移民史诗。
![]()
![]()
早期定居与
丝绸之路的异域面孔
![]()
中卫的人类活动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1987年,中卫狼窝子坑发现的西周青铜短剑,以及照壁山铜矿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卫的先民已经开始了矿业开采和冶炼活动。
真正有明确证据的移民潮始于汉代。中卫常乐汉代墓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线索。2012年,考古工作者在该墓地发现了一具特殊的骨骸——经鉴定,这是一具欧罗巴人种(白种人)的遗骸。
同时期的考古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发现,宁夏中卫市常乐汉墓出土骸骨经体质人类学鉴定,5座墓的骸骨具有明显的欧罗巴人种特征。
![]()
这些白种人为何会出现在汉代的中卫?答案在于丝绸之路。中卫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来自中亚、甚至更远地区的商旅、使臣沿着这条东西方交流的大动脉,有的在此短暂停留,有的则定居下来,与当地居民通婚融合。
![]()
![]()
明代大移民:
中卫人口的主要来源
明代标志着中卫移民史上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中卫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官方移民。
明洪武初年,由于国力较弱,统治者无力控制边陲,便将宁夏镇、灵州、鸣沙等地居民迁往关中。当时中卫所在应理州的本地居民大都迁往内地,留下来的则被编入军事卫所与军丁共同屯垦。
元末明初,中原大地经历了一场浩劫。元末战争惨烈,民不聊生,加上水、旱、蝗、疫等天灾不断,黄淮河流屡屡决口,致使中原地区“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为了巩固政权,恢复生产,采纳了地方官员的建议,做出向中原地区大规模移民的战略决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洪武大移民。
朱元璋驾崩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四年战争使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雪上加霜,再次变得“人迹杳无”。于是朱棣效仿其父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即永乐大移民。
![]()
明代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中央政府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设移民司,迁徙“五方之人实之”。移入中卫的主要是山陕人、冀鲁豫人,也有江淮吴越等南方省籍人。
这两次大移民深刻塑造了中卫的文化基因。中卫人“尚诗书,攻词翰”、“重耕牧,娴礼仪”等良好文化道德传统都与这一时期的移民有关。
这场大迁徙在语言、习俗乃至身体上都留下了印记。
“解手”一词的由来就与迁徙有关。移民在押解途中手被捆绑,需要大小便时需向押解官禀报:“请解手”。时间一长,“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
另一个传说与身体特征有关。据说移民途中,人们为日后相认,将小脚趾甲剪成两瓣。也有说是官兵为防止移民逃跑而做的记号。至今,小脚趾甲两瓣瓣的人,据说都是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有“脱履认亲”之说。
![]()
![]()
清代与民国
时期的移民潮
清代,中卫迎来了新一轮的移民潮。特别是“自乾隆咸丰,宁夏水利大修,齐鲁燕晋陕甘之民趋赴”。水利的兴修大大提高了中卫的农业潜力,吸引了周边省份的大量农民前来垦殖。
![]()
民国时期,移民多以逃荒和避难为主
民国18年(1929年):甘肃大旱,许多靖远、民勤、武威的甘肃人涌入中卫定居
20世纪30至40年代:由于日寇入侵和中原旱灾,河南、陕西、内蒙古、甘肃等地的人口又散流入卫。
这些移民浪潮使得中卫经历了多民族、多文化的长期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
![]()
当代的移民浪潮
新中国成立后,中卫又经历了以下几波重要的移民潮:
1950年:中卫和平起义的国民政府第81军被改编,其中3个团的7000多人被安置在新滩、龙宫滩一带从事开荒、养殖和手工业生产。
1958年:包兰铁路通车、工厂迁建和政治运动,又有北京、上海、陕西、浙江、东北三省等地产业工人、政策性移民和“右派”人士迁入。
![]()
包兰铁路
1983年:南山台扬黄灌区建成,从西海固地区移入部分人口。
2004年:中卫撤县设立地级市,从宁夏银北地区又迁入一小批人口,中宁、海原两县也一并整建制划入。
![]()
![]()
地名中的移民史
中卫的移民历史深深烙印在她的地名中。沙坡头区地名中移民文化的突出表现是在居民点级地名中,姓氏类地名众多,共有386个,占此类地名总数的27.9%。
其中如“姓氏+庄(子)”构形的地名共有143个,占该类地名总数的37.1%,涉及的姓氏有李、殷、俞、孙、杜等60余个。
从姓氏类地名的构词来看,除“姓氏+庄(子)”,还有“姓氏+营”、“姓氏+滩”、“姓氏+桥”、“姓氏+庙”等。这是由于在移民开发过程中聚族而居的同时,还要在新开荒地上用姓氏标记所有权。
![]()
中卫市卫星地图(部分)
![]()
![]()
语言活化石
![]()
“中卫话”就是多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的产物,它以秦晋语为基础,以甘肃条山话为主体,并杂以齐鲁燕赵语甚至吴越川滇语而形成,充分印证了中卫移民文化的多元和厚重。
![]()
![]()
中卫人口的多元面相
![]()
2004年地级中卫市成立,原中卫县更名为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划归中卫市,至2025年中卫市总人口(常住人口)达108万人。
纵观中卫的移民历史,从汉代丝绸之路上的欧罗巴人,到明代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再到建国后的工业移民和生态移民,每一次人口迁徙都在中卫的文化基因上留下了独特印记。
今天的中卫人,
承载着这部跨越三千年的移民史,
在这片黄河滋养的土地上,
继续书写着多元文化交融的传奇。
文案编纂整理:吴雅光、关珩
主要资料来源:
·宁夏中卫市常乐西汉欧罗巴人种墓及相关问题[J]. 北方文物, 2023(2).
·周兴华. 大漠边关访古:兼谈宁夏古史溯源[M]. 2013.
·"禹夏旧疆"与鬼方考. 摘自《走进中卫》[M].
·明代中卫的移民历史文化探微[J]. 侨园, 2021(05).
·人口总量成倍增长 人口素质大幅提升 —自治区成立60年中卫人口发展新成就[R]. 中卫市统计局, 2018.
·张建忠. 槐城中卫. 选自《沙坡头区文史资料》第一辑[DB/OL]. 2023.
来源:中卫发布
马上发布信息
(声明:“中卫天天网”微信公众号除原创内容外,其余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更正或删除。)
关注“中卫天天网”同城信息免费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