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一句刺耳的:为什么城市人可以讲“尊严退休”,农民只能学会“省着活”?
农民不是要天上掉馅饼,要的是有尊严地老去。年轻时,农民种地、进城打工、修路盖楼、搬砖扛钢筋;老了领到的,是两三百块的“安慰奖”。这叫底线,不叫福利。
为啥1.8亿农民,有资格拿1000块养老金?
第一,农民不是白拿,早就付过钱。
建国76年,农民把最好的劳力、最肥的土地、最苦的年岁都交了出去,换来的养老金却像“零钱包”。
谁给了城市发展第一桶金?被征地的,是农民;背井离乡进城扛活的,是农民;廉价粮食端稳饭碗、守住物价底的,还是农民。
![]()
第二,制度讲“激励”,却把最辛苦的人逼在制度外。
动不动就说“1000元会产生道德风险”“会挤兑职工险”。别把制度设计的锅,甩给农民。
城市里“视同缴费”能认账,为什么被农民不能认?
别拿“防套利”的名义,卡死农民的底线。
制度有漏洞请补漏洞,不是拿最弱的人当补丁。
第三,算账要算大账,算总账。
有人掐指一算:1.8亿人、每月1000元,一年得上万亿,财政吃不消。好,我们也算一笔“反向账”。
没有农村的廉价供给,城市的房、菜、外卖、快递还能这么便宜?没有我们外出打工撑起的产业链,税基从哪儿来?你可以把“新增支出”看成负担,也可以把它看成对过去三十年沉淀贡献的迟到回报。花在农村老人身上的钱,会变成农村消费、医疗、服务的活水,不是烧了就没,这叫再分配,这叫共同富裕。
![]()
写给所有做决策的人:
别把农民当“成本中心”。农民是中国的劳动力记忆、粮食安全的守护者、城市奇迹的地基。
1000元不是施舍,是迟到的对价。给得起,给得稳,给得明白;这,才叫真的现代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