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 | 琼结县文旅局普查办
制图 | 侠客君
本文源自:西藏自治区旅游资源普查专刊
藏戏,藏语称“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姐妹”,起源于吐蕃时期的宗教仪式(如苯教巫舞、佛教跳神),15世纪唐东杰布为募集建桥资金,整合民间歌舞、故事,创编最早的藏戏剧目《白马文巴》,并组建首个藏戏班子,逐渐形成藏戏雏形。
藏戏流派以地域为核心划分为八大传统流派,主要依据西藏卫藏地区的两大主流体系(白面具派、蓝面具派)及其分支,结合康巴、安多等藏文化区的特色流派形成。从权威资料来看,藏戏的核心流派以白面具派三大流派和蓝面具派四大流派为基础,结合新兴分支和跨区域剧种,共同构成了多元的艺术格局。部分文献将白面具派三大、蓝面具派四大,加上昌都藏戏、德格藏戏,合称 “八大流派”。各流派在面具、唱腔、剧目选择上差异显著。
![]()
湘巴派藏戏
图源:南木林县文旅局普查办
![]()
香堆藏戏
图源:察雅县文旅局普查办
01
白面具派藏戏
藏戏的白面具派是藏族戏剧中历史最悠久的流派,名称源于早期以白山羊皮制作的面具,藏语称“拔嘎布”,意为“白面具仙女戏”,主要流传于西藏山南、拉萨等地,是蓝面具派等其他藏戏流派的母体。
面具与服饰白面具以整块白山羊皮制成,无过多装饰,仅在眼部和嘴部开孔,保留原始质朴风格。演员服装早期以土布为主,颜色素净,后逐渐吸收吐蕃时期服饰元素,如大襟长袍、束腰等,但仍区别于蓝面具派的华丽刺绣。例如,扎西雪巴流派的面具已演变为黄面具,边缘装饰彩色条纹,体现从白面具向蓝面具过渡的特征。
![]()
白面具派藏戏
图源:琼结县文旅局普查办
表演形式白面具派以歌舞为核心,动作欢快热烈,适合庆典场合。开场由“温巴”(猎人)清扫场地,模拟动物动作;随后“甲鲁”(领班)持拐杖祈神驱邪;最后“拉姆”(仙女)以七人舞赞颂山水与佛法。舞蹈动作高度程式化,如慢步“台叉布”象征优雅,快步“赤叉布” 表现敏捷,通过手势和步态可直接辨别角色善恶。
唱腔与音乐唱腔保留古藏戏“朗达”体系,共有长调、中调等六种原始曲调,每首唱段以模拟动物叫声为引子(如鸿雁啼鸣、黄牛吼叫),体现藏族“歌音七品”理论。伴奏仅用鼓钹,节奏简单,与蓝面具派的复杂鼓点形成对比。
![]()
白面具派藏戏
图源:琼结县文旅局普查办
代表剧目有《诺桑法王》《卓娃桑姆》等。经典剧目以《诺桑王子》为主,讲述王子与仙女云卓拉姆的爱情故事,融合佛教本生故事与民间传说,反映善恶斗争与民族团结。早期白面具派仅表演片段,后经扎西雪巴等流派扩展为全本。
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大力扶持白面具派,将其从宗教仪式中分离为独立艺术形式,并规定琼结宾顿巴、乃东扎西雪巴等六大戏班为雪顿节固定演出团体。民主改革前,演员全为男性,女性角色由男性反串,演出场所限于罗布林卡等宫廷禁地。此时的白面具派已形成“顿”(开场仪式)“雄”(正戏)“扎西”(祝福收尾)的完整结构,并衍生出宾顿巴(古朴原始)、扎西雪巴(黄面具分支)、尼木巴(向蓝面具过渡)三大分支。
![]()
白面具派藏戏
图源:乃东区文旅局普查办
宾顿巴是最古老流派,保留桑耶寺壁画中的原始表演形态,开场角色“阿若娃”戴白胡子面具,动作古朴;扎西雪巴是艺术最成熟的白面具派,唱腔融入“谐钦”民歌,面具改为黄面具,允许表演《诺桑王子》全本;尼木巴介于白蓝面具派之间,雪顿节演白面具戏,平时兼演蓝面具剧目,形成独特过渡风格。
2006年白面具派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随藏戏整体入选人类非遗。琼结宾顿巴藏戏队作为“藏戏鼻祖”,在政府支持下新建传习所,培养年轻演员,并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西藏自治区自2015年起开设免费藏戏培训班,已培养超200名学员。
![]()
白面具派藏戏
图源:乃东区文旅局普查办
白面具派不仅是藏族戏剧的源头,更承载着苯教信仰、佛教哲学与民间智慧。其面具艺术与舞蹈程式深刻影响了藏族文化符号的形成。
02
蓝面具派藏戏
藏戏的蓝面具派,藏语称“拔温布”,是藏戏艺术中影响最深远的流派,以蓝色面具为显著标志,艺术体系成熟,剧目丰富,被誉为“藏戏皇冠上的明珠”。
其历史可追溯至14世纪中叶,高僧汤东杰布在日喀则昂仁县创建迥巴藏戏班,蓝面具派由此在白面具派基础上革新而成。他将白山羊皮面具改为蓝布料裱糊硬纸板的面具,并融入当地民间歌舞与说唱艺术,编演佛经故事《智美更登》,标志着蓝面具派的诞生。
17世纪后,随着五世达赖的扶持,蓝面具派逐渐成为雪顿节的核心表演形式,并形成迥巴、江嘎尔、觉木隆、湘巴四大流派,覆盖卫藏地区。2009 年,蓝面具派随藏戏整体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江噶尔藏戏
图源:仁布县文旅局普布办
蓝面具以硬质纸板为基底,表面裱糊蓝花缎,额头镶嵌“喷焰末尼”(火焰珠宝),两耳装饰吉祥结“巴扎”,下巴及面颊缀山羊毛胡须,整体象征佛教“八吉祥徽”。
面具尺寸较大,五官雕刻成“八瓣妙莲”造型,眼、眉、唇部位以金线勾勒,既保留宗教神圣感,又体现民间工艺的精湛。演员服饰以藏式锦缎长袍为主,男性角色如“甲鲁”(领班)穿黄色氆氇长袍,配彩缎腰带;女性角色“拉姆”(仙女)着五彩霞帔,缀珍珠玛瑙,与白面具派的素净形成鲜明对比。
![]()
藏戏蓝面具
图源:乃东区文旅局普查办
蓝面具派表演分为“顿”(开场祭神)、“雄”(正戏)、“扎西”(祝福收尾)三部分。开场时,“温巴”(猎人)手持彩箭跳“波多夏”(杂技),模拟汤东杰布建桥时的惊险场景,部分流派如迥巴派至今保留这一传统。正戏中,演员通过“多朗”(慢板)、“切冷”(快板)等20余种舞蹈程式塑造角色:国王以“台布”(慢步)彰显威严,武士用 “赤叉布”(腾跃)表现勇猛,仙女则以“云步”展现轻盈。与白面具派相比,蓝面具派更注重戏剧冲突的营造,如《朗萨雯蚌》中农奴女被领主迫害的情节,通过“觉鲁”(悲调)唱腔与捶胸顿足的动作引发强烈情感共鸣。
![]()
江噶尔藏戏
图源:仁布县文旅普布办
蓝面具派唱腔“朗达”以高亢婉转著称,运用“仲古”(嗓音转换技巧)实现真假声交替,通过连续的波音和颤音模拟云端鸟鸣。唱腔结构复杂,一首“甲鲁达仁朗达”仅两句唱词,却包含10个段落,旋律跌宕起伏。伴奏乐器在鼓钹基础上增加藏式唢呐“嘉令”,形成“鼓钹领奏、唢呐呼应”的独特音效。不同流派的音乐风格差异显著:江嘎尔派用后藏方言演唱,鼓点稳健如马嘶;觉木隆派融入拉萨“囊玛”民歌,节奏明快似溪流。
蓝面具派以八大传统剧目为核心,涵盖历史、宗教、伦理等主题:《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智美更登》《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卓娃桑姆》《赤美衮登》,这些剧目传承至今,也被白面具派等其他流派广泛演绎,被誉为“藏文化的百科全书”。
![]()
觉木隆藏戏
图源:堆龙德庆文旅普布办
蓝面藏戏的四大流派是地域文化的活态呈现:迥巴派是最古老流派,以日喀则昂仁县为中心,保留“波多夏”杂技和“堆”地方言唱腔,代表剧目《热穷赴卫》展现噶举派高僧修行历程;
江嘎尔派是日喀则仁布县江嘎尔山沟的世袭戏班,演员均为男性,表演庄重肃穆,《诺桑法王》的“连珠韵白”长达数百句,考验演员记忆与口才;觉木隆派是拉萨最具影响力的流派,吸收白面具派“嘿字腔”与民间歌舞,唱腔华丽多变,《白玛文巴》中融入“西荣仲孜”(野牦牛舞),增强视觉冲击力;湘巴派则是日喀则南木林县新兴流派,融合江嘎尔与觉木隆之长,鼓钹节奏密集如急雨,《赤美衮登》通过“谐玛囊达”(民歌体唱腔)传递世俗欢乐。
![]()
觉木隆藏戏
图源:堆龙德庆文旅局普布办
2006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建立“一队一档”数据库,修复300余件蓝面具派服饰道具,并在南木林县设立孜东文化生态保护区,投入215万元支持藏戏协会开展传习活动。觉木隆藏戏团等专业团体通过“藏戏进校园”培养青少年传承人,堆龙德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的兴趣班已涌现出14名小学员,其中两名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称号。
蓝面具派不仅是藏族戏剧艺术的集大成者,更承载着多元文化基因:其面具艺术影响了唐卡、壁画中神祇形象的塑造;“仲古”演唱技巧被纳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材;《文成公主》等剧目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名片,2024 年觉木隆藏戏团赴欧洲巡演,被《泰晤士报》评价为“东方歌剧的奇迹”。
03
昌都藏戏
昌都藏戏,藏语称“昌教曲卓”,是西藏东部康巴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剧形式,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康巴文化为根基,融合多元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昌都藏戏起源于昌都强巴林寺的宗教活动。19世纪末,七世帕巴拉活佛倡导僧人模仿卫藏蓝面具藏戏演出,但因战乱中断。1919年,十世帕巴拉活佛从拉萨学经归来,组织阿却扎仓喇嘛重建戏班,首次将昌都锅庄、巴塘弦子、热巴舞等本土艺术融入藏戏,并借鉴川剧的武打动作和器乐编制,开创了“康巴化”的藏戏新形态。20世纪20年代,昌都藏戏在吸收卫藏藏戏程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独立的表演体系。
![]()
香堆藏戏
图源:察雅县文旅局普布办
香堆藏戏(藏语称“香堆阿吉拉姆”)是西藏昌都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藏戏流派之一。香堆藏戏起源于察雅县香堆寺,早期由僧人组成专业戏班,表演风格庄严肃穆,侧重宗教仪轨与传统剧目。20世纪50年代后,香堆藏戏逐渐从寺庙走向民间。
香堆藏戏在表演技法上直接承袭蓝面具派觉木隆藏戏的传统。根据权威文献,香堆寺僧人于20世纪初(1919年后)专程赴拉萨觉木隆剧团学习,将觉木隆的唱腔、舞蹈和剧目体系引入康巴地区。
![]()
香堆藏戏
图源:察雅县文旅局普布办
香堆藏戏并非对觉木隆的简单复制。它在康巴文化土壤中发展出独特形态:语言使用康巴次方言,念白融入察雅地区的民间谚语和即兴说唱,具有鲜明地域特色;音乐在觉木隆唱腔基础上,吸收昌都锅庄、弦子等民间音乐元素,形成高亢明亮的“康巴调”;表演则保留觉木隆细腻情感表达的同时,加入康巴舞蹈的“顺边美”和“颤膝动律”,刚柔并济。
香堆藏戏是康巴文化与觉木隆传统的融合。香堆藏戏保留了觉木隆派“温巴顿”(开场戏)的基本结构,但融入苯教祭祀仪式元素。剧目与主题以觉木隆经典剧目为主,但通过康巴视角重新诠释。此外,香堆藏戏还自创《罗登西绕传》等剧目,讲述康巴地区的活佛转世故事,成为康巴历史记忆的载体。
![]()
香堆藏戏
图源:察雅县文旅局普布办
其面具与服饰虽属蓝面具派,但香堆藏戏的面具制作更注重康巴审美。昌都藏戏的温巴面具在蓝底花纹基础上,增加红、黄等康巴传统色彩,额饰融入“日月”符号,象征天地和谐;国王面具突出“火焰纹”,王后面具缀以珊瑚、绿松石,体现康巴服饰的奢华风格。
香堆藏戏的流派归属体现了藏戏艺术的多元一体特征:它既是蓝面具派觉木隆藏戏在康巴地区的延伸,又是康巴文化自主创新的结晶。这种“根在卫藏,花开康巴”的发展路径,使香堆藏戏成为理解藏戏跨区域传播与文化融合的典型案例。
![]()
出品
侠客地理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 | 邹蓉
编辑 | 侠客君
图源 | 乃东区文旅局普查办
封面设计 | 侠客君
审稿 | 李忠东
部分图源| 爱给网 豆包AI
![]()
关注公众号,收看更多有趣内容

本文由侠客地理公众号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