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11期 总第822期
![]()
李 敏
LI MIN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副团长、一级演员;
主工闺门旦、小旦;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乌鲁木齐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有《焚香记》《铡刀下的红梅》《游龟山》《打金枝》等;
荣获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文旅部表演艺术传承英才称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文艺奖荣誉奖、自治区戏曲大赛表演一等奖,入选自治区“四个一批”人才暨宣传思想青年英才培养计划等。
声凝裂帛处 情诉断肠时
——由《焚香记》浅析李敏的秦腔表演风格
文/张 鹤
焚一炉清香,倾一腔痴情,本当山盟海誓、天荒地老,岂料只换来一纸休书,命丧黄泉。“海神庙王魁负桂英”的故事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宋元话本到明清传奇,再到现代诸花部的演绎,让敫桂英这个以痴殉情、以怒问天、以怨赴死的女子在舞台上活跃了数百年。2025年5月,乌鲁木齐市秦剧团的旦角演员李敏凭借秦腔《焚香记》荣膺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舞台上,李敏展现了一个情感跨度极大、层次丰富、感染力极强的敫桂英形象,从拯救王魁时的温柔缱绻,到海神庙前的血泪控诉,痴心可撼鬼神,愤怒可裂金石,幽怨可穿时空。李敏的表演融烈性于婉转、化程式为真情。她以高亢苍凉、极具爆发力的秦腔声韵,结合细腻精准的身段与眼神,不仅准确地刻画出敫桂英从痴情到绝望、由入世至出离的心理嬗变,更以大气深沉、充满戏剧张力的舞台表现,赋予这一传统角色以强烈的现代情感力量,展现出秦腔艺术的独特美学价值。
![]()
一
以情塑形,以形写神
在秦腔《焚香记》中,李敏以极具感染力的舞台表现,深刻地诠释了敫桂英温婉与刚烈并存的复杂性格,生动地展现出人物从爱恋、愤怒、绝望到了悟的完整心理转变,并将秦腔的剧种特质与人物命运紧密结合,实现了技艺与情感的高度统一。她的表演既扎根于秦腔艺术的传统精髓,又融入了对人物和时代的理解,展现出鲜明的个人艺术特色。
在人物塑造上,李敏尤为注重情感发展的层次性与真实性。她并不满足于程式化的情绪表达,而是深入挖掘敫桂英在每个戏剧情境下的细微心理活动,通过眼神、表情、声腔、身段与台步的精准配合,让人物的情感转变自然流畅、有迹可循。她的表演逻辑清晰,使得敫桂英的每一次情感爆发都具备了充分的心理依据,让观众既为之揪心,又能深切理解其行为动机,从而实现了角色与观众之间深刻的情感共鸣。
![]()
从第一场《救王》敫桂英出场,李敏便致力于塑造一个外柔内刚、品性高洁的女性形象。她双目似含轻愁,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闺秀风范。在看到昏迷的王魁时,悲悯而坚定的眼神在一瞬间便完成了敫桂英本性善良、即便身处风尘依然保有高洁品格的人物形象。第二场《情笃》是全剧最温暖的段落,李敏准确地把握住敫桂英对爱情最美好的憧憬——她焚香拜月,祈愿王魁身体康健、功成名就,眼中尽是希望与柔情。同时,李敏通过细微的神情转变生动地传达出敫桂英身陷欢场、身不由己的处境,尤其在得知老鸨索要银钱时瞬间暗淡的无奈眼神,更透出这份“美好”爱情之下的现实阴影。
《打神》一场是人物命运的重大转折点,李敏的表演极富层次,她精准地拆解了敫桂英从期盼到崩溃的全过程。与王魁分离数月且不曾收到对方半点音信的敫桂英本是满腹惆怅与担忧,既希冀王魁高中三甲,又幻想若不中,二人亦可效仿梁鸿与孟光。当丫鬟带着王魁的书信进来后,她瞬间眉眼舒展,面带娇羞,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当接过信笺却见一纸休书后,李敏的处理便极为精妙。她针对敫桂英不同的情绪做出不同的反应和表情,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情绪上的转变。我们看到敫桂英的第一反应是怔住,眼神中充满难以置信的困惑,仿佛无法理解眼前的文字;随之她的手微微颤抖,反复辨认信中文字,试图找出这不是真迹的证据。当残酷的现实最终击碎所有幻想,她的情绪陡然决堤,由喉咙深处发出哽咽,逐渐转为凄厉的痛哭,继而化为滔天的愤怒。她猛地攥紧休书,指节发白,目光如炬,一字一顿地痛斥“王魁贼子”,声调猛然拔高,每一个字都仿佛裹着血泪。至此,一名女子遭受背叛后从震惊、否认到最终确认并爆发的剧烈心理活动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
在敫桂英奔赴海神庙质问神灵时,李敏的表演层次分明,荡气回肠,堪称“以形写神”的典范。最初,她是怀抱最后一丝希望的哀告者,跪扑在海神像前哭诉,声泪俱下,肩膀剧烈地颤抖,祈求神灵忆起当日盟誓,能为她做主平冤,哀怨中仍存有卑微的期盼。然而,泥塑神像默然无语。她的情绪开始转向激愤,质问的声调逐渐拔高,眼神由哀求变为质疑。她猛地起身,动作幅度加大,水袖直指判官,仿佛在向这位“执笔掌簿”的神讨要一个公道,控诉充满了力量。可惜,判官不言,小鬼不语,李敏在此处靠眼神和身段的处理演绎出敫桂英心如死灰的绝望情绪。这段表演从“告海神”到“问判官”,再到“求小鬼”,情绪层层递进,由悲到愤,由愤转恨,最终归于心死,深刻地揭示了敫桂英看透世态炎凉、神权亦畏人势后的精神幻灭的状态,为最终的自尽明志提供了坚实的情感动机。
通观全剧,李敏对敫桂英的塑造始终以“情”为核心,善用细腻的表情、精准的动作与充满层次的唱念,有机串联人物不同阶段的心理转变,使观众不仅看到了一位秦腔旦角的技艺展示,更目睹了一个真实女性的生命历程与情感史诗。她的表演真正做到了“以情塑形,以形写神”,为传统剧目注入了动人的现代诠释。
二
师法前辈,熔铸己风
秦腔《焚香记》是一部对演员综合素质要求极高的剧目,融汇了繁重的唱功、念白、身段做功以及高难度的舞蹈化表演。李敏在此剧中的演绎,全面展现了其深厚的唱、念、做、舞等功力。她不仅以声传情,用精湛的唱腔驾驭人物复杂的情感变化,更以细腻的写意性表演和出神入化的程式性技法,将敫桂英这一角色的灵魂生动地立于舞台之上,实现了技术与艺术、传承与创新的高度统一。
![]()
在唱腔表达上,李敏展现了卓越的掌控力和表现力。纵观《焚香记》全剧,每一场戏都有大量唱段展现角色的内心情感,其中《打神》和《情探》两场的唱段板式变化更丰富,情感起伏更跌宕,极为考验演员的唱功。
在《打神》一场中,李敏充分运用了秦腔慷慨激越的声腔特质,唱出苦音腔的悲怆韵味,将敫桂英的多重情绪——对王魁的担忧思念、见到休书后奔赴海神庙求个说法的滔天愤怒、对神灵不公的泣血质问、对自己卑微出身的无尽哀戚以及对命运弄人的深切无奈——层次分明地宣泄出来。她的演唱在高音处遒劲清亮,如穿云裂帛;在低回处则哽咽难鸣,如泣如诉。这样的处理方式既拓展了唱腔的层次感,亦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在《情探》一场,李敏的唱腔肝肠寸断,充满凄楚与哀怨。她通过对气息的精细控制和音色的微妙变化,描绘出敫桂英的亡魂对王魁进行最后试探时柔情未泯、旧念难忘,却又心碎欲绝的复杂心境,声腔婉转低回、如泣如诉,每一个拖腔和颤音都饱含着无尽的悲伤与绝望。秦腔缠绵悱恻、凄切委婉的唱腔特点,加之交响乐的渲染,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最后的挣扎与幻灭。
同时,李敏的“手、眼、身、法、步”高度协调,眼神紧随情感与动作变化,从“情笃”的柔情似水,到“送别”的不舍惆怅,再到“打神”的震惊愤懑和“行路”的空洞渺茫,直至“情探”的哀怨试探,皆精准地刻画并传递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更令人惊叹的是,她在剧中对水袖功的应用,从三尺袖至七尺袖,不仅是技艺的展示,亦是情感的外化和意象的延伸。
在《打神》一场,李敏的水袖舞动极具爆发力。她或扬袖直指苍穹,力道千钧,宣泄对神明的控诉;或使水袖如惊涛般猛烈甩动、翻飞,展现人物内心的狂澜巨浪;更有水袖缠绕、收紧等高难度技巧,形象地外化了敫桂英被命运束缚、窒息的悲怆感。至《行路》一场,李敏展示了更为丰富的水袖技法,白色水袖在空中如波光流转,或甩、或冲、或挑、或勾,似怨气凝结,颇具写意美感,再结合“风摆袖”和轻盈飘忽、足尖点地的“鬼步”圆场,生动地塑造了敫桂英鬼魂的行路之态,也充分表达了敫桂英飘零无依的命运和酸楚悲伤的心境。
李敏在艺术上的成熟与飞跃,不仅在于其自身的努力,也得益于秦腔名家齐爱云的教导。作为《焚香记》的标志性演绎者之一,齐爱云的表演深刻地体现了秦腔的传统神韵与精湛技法,尤其她对苦音腔的纯正运用,正是秦腔这一悲凉苍劲的剧种最具标志性的展现。李敏学习齐爱云的表演艺术,钻研其唱功与水袖技法的精髓,领悟其“以技传情、形神兼备”的表演理念。在人物情感的铺陈与递进处理上,李敏借鉴了齐爱云版本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演绎思路,使敫桂英的情绪爆发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
![]()
在师法齐爱云艺术精髓的同时,李敏更勇于将个人理解与地域文化特色相融合,开创了独具自身特色的表演风格。作为一名长期扎根新疆的秦腔演员,她有意将新疆地区的艺术元素,特别是音乐韵味融入《焚香记》的表演中。在音乐设计上,她与团队尝试在保留秦腔板式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埙、唢呐等民族乐器与交响乐相结合,这种融合吸收了西域音乐的色彩和节奏元素,使得音乐听感在苍凉悲怆的秦腔底色之外,增添了一丝别样风情,体现了“秦腔骨架、边疆血肉”的艺术探索。
正是对传统的敬畏与坚守以及对创新的勇气与实践,使李敏逐渐形成了“传统为基、多元融合”的个人风格。她既深得李梅、齐爱云等秦腔表演艺术家的真传,牢牢扎根于秦腔艺术的厚土,又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多方养分,最终成功塑造出一个既符合传统审美又具有现代舞台感染力、既饱含秦腔韵味又隐约透出边疆风采的敫桂英形象,为秦腔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例。
(作者系新疆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编 孙竹
制作 孙竹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