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初,西安有农户在地里刨出来两枚稀奇的钱币,上半部分是传统方孔圆钱,而下半部则造型方正,这就是曾经的“古泉魁首”:国宝金匮直万。
名字就带“国宝”二字,稀有度也配得上它的名号。新莽试铸,绝世罕见!这两枚是最初泉藏家的梦寐以求。
这直接体现在实打实的价格上。
![]()
国家博物馆藏
具体的考证过程就不啰嗦了,网上资料很多。总之,农户先将两枚钱币便宜卖给古玩商,然后第一枚完整无缺的全品,据传是以2000大洋的价格,被张叔驯购得。
民国时期鲁迅曾买过两套四合院,大的那套花了3675银元,便宜的那套才800块大洋。平均一下,这一枚国宝金匮直万,换一套中等规模的四合院,绰绰有余。
这枚钱币后来又转让给陈仁涛,1952年国家以80万港币(当年的天价),将陈仁涛的1.7万余枚钱币全部收购,现如今可以在国家博物馆欣赏到。
而第二枚的“直”字有些受损,依然是张叔驯花费1600大洋购得。
![]()
保利2011年秋拍成交:115万元
再加上后来出土的半枚,国宝金匮直万就成了各大泉谱记载的“两枚半”,丁福保的《古钱大典》更是直接称之为“此钱乃绝品,可易黄金千两”。
21世纪初,又是十三朝古都西安,相继发现了数枚国宝金匮直万,有全品、连体毛边还有残缺。
甚至还出现了更罕见的“国珎(珍)金匮五千”,传闻被当地一位大藏家收入囊中,至今不得见实物。
然后从2009年诚轩拍卖开始,到保利拍卖、上海崇源、华夏古泉、古泉园地。接连上拍此种大珍,“绝品”从此变成“稀有”。
![]()
古泉园地2019拍卖:42.55万元
刚开始还能达到百万级别,然后就看到价值“一落千丈”,跌到60万、40万甚至还有20多万成交的(品相一般)。
看了各大拍卖行的纪录,目前全品无瑕疵的大致范围在40~60万左右。
其实主要想说的并非是这枚钱币,而是当下的收藏生态,大珍离民间玩家到底是越来越远还是唾手可得?
这些拍出去的品种,很明显是现代“出土”,那它们到底是怎样上拍的?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
![]()
保利2016拍卖:23万元
从稀有程度来说,如今很多大珍都已“跌落神坛”,连大齐通宝的实物都出现了好几枚。
之前也说过,像博山刀、乾亨重宝、壮泉四十、应历通宝、永通泉货等品种。不能说烂大街,但稍微有点实力的人,咬咬牙也能买一枚,不会伤筋动骨。
从这点来说,大珍确实是越来越“亲民”。我见过不少民间泉友收藏了这些品种,甭管入盒还是裸币,都是一眼大开门。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确实离“民间寻宝”越来越远了......
![]()
永通泉货阔缘大样 嘉德2024拍卖:25300元
只因现在的大部分泉友,能获取的信息都来自网络,却逐渐忘记了一点:地摊,或者说“看实物”,才是古玩收藏的核心!
读各种泉谱的时候,能直观感觉到,很多稀有品种都是某某在民间发现。
如今却成了“假货”的代名词,我自己也很少逛了,确实不忍卒睹,可地摊在过去那就是“货源”的稳定供应地。
因为以前没有那么多网络渠道,地摊是最容易变现的地方。
![]()
古玩市场 图源网络
那是一个鱼龙混杂,完全考验眼力的时代!也是一个只要练出火眼金睛,就真能捡漏的时代。
不像现在有些地摊是“十有十假”,当年甭管职业商人、地皮货贩还是带点“灰”,都在这里买定离手,盈亏自负。
多少传奇故事都是在地摊发源的!眼力是唯一,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的规则。
但如今,从“合法”到“圈子”,能“洗白上拍”的大珍是越来越多,但民间的机会却逐渐渺茫。
人脉圈子与“货源地”,开始被少数人掌握。
![]()
新莽珍泉六品
在这个戳着手机屏幕的时代,地摊捡大漏已经很难再复现了。网络看似方便,但反而加剧了“信息闭塞”,骗局更是层出不穷。
拍卖会上新出现的大珍,越来越便宜,但圈子却逐渐封闭,想玩只能掏钱。
评级的人情、双标;商人的挣扎、近墨者黑;玩家的迷茫、欲望......
莫问金匮直几许,空箱犹唱盛世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