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壳聚糖
![]()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衍生多糖,存在于某些真菌的细胞壁中,而商业壳聚糖可以从甲壳素中大量且经济地制备。在自然界中,甲壳素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生物资源。 壳聚糖基功能材料以其可再生性、多功能性和环境友好性,正成为解决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与医疗需求的关键材料之一。通过持续的材料创新与跨学科合作,其应用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
壳聚糖来源
壳聚糖(Chitosan)是甲壳素(Chitin)脱乙酰基后的产物,主要来源于海洋甲壳类动物(如虾、蟹)的外骨骼,以及昆虫、真菌等生物体。
![]()
甲壳素在虾蟹壳中的含量可达20%~30%,经脱乙酰化处理后,转化为可溶性的壳聚糖。
![]()
![]()
壳聚糖结构
壳聚糖是由β-(1,4)-2-氨基-2-脱氧-D-葡萄糖单元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线性多糖。其分子链上含有大量游离氨基(—NH₂)和羟基(—OH),这些基团赋予壳聚糖以下特性:氨基:在酸性条件下质子化为—NH₃⁺,增强与阴离子污染物的静电吸附能力。羟基:参与氢键形成,影响材料的溶解性和成膜性。
![]()
![]()
壳聚糖性质
壳聚糖具有优异的特性,包括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抗菌活性和低免疫原性,以及吸湿性和保湿性。
生物相容性与可降解性:无毒、可生物降解,适用于医疗植入物、药物载体等生物医学领域。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多糖,其生物相容性与可降解性是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核心特性。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源于其分子结构与人体组织相似,不会引发免疫排斥或过敏反应,且可支持细胞黏附与增殖。其降解性则依赖于糖苷键在体内或自然环境中的水解,最终分解为无毒的小分子产物(如氨基葡萄糖),并通过代谢排出体外。例如,壳聚糖气凝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时,其多孔结构可为细胞提供生长空间,并在完成修复后逐渐降解,避免二次手术风险;壳聚糖基敷料则通过酶促降解实现安全代谢,同时抑制细菌感染并加速创面愈合。实验研究表明,壳聚糖植入体内初期仅引发轻微炎症反应,随着材料降解,炎症逐步消失,证实其良好的生物安全性7。此外,壳聚糖的降解速率可通过调节脱乙酰度、分子量及化学修饰(如羧甲基化)灵活控制,以满足不同临床场景的需求
质子化与水溶性:壳聚糖分子中的氨基(-NH₂)在酸性溶液中可发生质子化反应(-NH₃⁺),这一过程使其分子链带正电荷,并通过静电斥力破坏壳聚糖内部的氢键网络结构,从而显著提升溶解性。质子化程度与溶液的pH密切相关,通常在pH < 6的稀酸(如甲酸、醋酸)中可有效实现。酸性环境:壳聚糖需溶于稀酸(pH < 6),氨基的质子化是其溶解的必要条件。改性壳聚糖:通过化学修饰(如羧甲基化、低分子化)或新型溶剂体系(如离子液体)突破溶解限制。
![]()
壳聚糖质子化
吸附性:—NH2氨基在酸性条件下质子化(—NH₃⁺),通过静电作用吸附阴离子污染物(如重金属Cr(VI)、染料分子);羟基则通过配位作用结合金属离子(如Cu²⁺、Pb²⁺)。壳聚糖的吸附性能源于其丰富的官能团及独特的分子结构。作为天然高分子多糖,壳聚糖分子中大量存在的氨基(-NH₂)和羟基(-OH)可通过静电吸附、络合作用及物理吸附等机制高效捕获污染物。在酸性环境中,壳聚糖的氨基质子化形成正电荷,可选择性吸附重金属离子(如铅、镉)、有机染料及带负电的氯离子,并通过螯合作用将其稳定结合后排出体外。例如,壳聚糖/MXene复合材料通过协同效应显著提升了重金属吸附容量,其多孔结构扩大了比表面积并增强了离子交换能力。此外,壳聚糖对胆固醇、血脂等生物分子的吸附能力与其表面基团相似性相关,可调节代谢平衡。在环境修复领域,壳聚糖基吸附材料可降解且无二次污染,广泛用于水体重金属净化和工业废水处理,而在化妆品中则通过吸附重金属残留和皮肤毒素实现深层清洁。通过调节脱乙酰度或与纳米材料复合,壳聚糖的吸附选择性和效率可进一步优化
抑菌性:低分子量壳聚糖可穿透细菌细胞膜,破坏其完整性,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壳聚糖的抑菌作用源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及多机制协同效应。作为天然高分子多糖,壳聚糖分子中的氨基(-NH₂)在酸性环境中质子化形成正电荷,可通过静电吸附破坏细菌细胞膜完整性,导致胞内物质泄漏并抑制细菌繁殖。其抗菌谱覆盖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真菌,例如在妇科感染中可有效抑制念珠菌、滴虫等致病微生物。此外,壳聚糖能够调节微环境酸碱度,抑制病原菌定植,同时促进有益菌(如乳酸杆菌)生长以恢复菌群平衡。在临床应用中,壳聚糖常被制成抗菌凝胶或膜剂,通过局部缓释作用延长抑菌效果,例如用于宫颈炎治疗时既能减少炎症渗出,又能加速创面修复。研究还表明,壳聚糖与抗生素联用可降低耐药菌产生风险,展现出协同增效潜力。
壳聚糖制备
壳聚糖的制备以甲壳素为原料,通过脱乙酰化反应实现其化学结构转化,主要包含以下步骤:
![]()
原料预处理
——甲壳素通常从虾、蟹等甲壳类动物外壳中提取,需经清洗、脱矿物质(如碳酸钙)、脱蛋白质及脱色等工序去除杂质,形成白色片状或粉末状甲壳素。
![]()
脱乙酰化反应
——在强碱(如40%~50%氢氧化钠溶液)及高温(80~105℃)条件下,甲壳素的乙酰氨基(-NHCOCH₃)被水解为氨基(-NH₂),生成壳聚糖;反应温度、碱浓度及时间直接影响产物的脱乙酰度(通常为65%~95%)和分子量。例如,化学法通过优化条件(如80~90℃反应16~24小时)可平衡脱乙酰度与分子链降解问题,而酶法利用甲壳素脱乙酰酶可在温和条件下实现定向脱乙酰,但存在酶源稀缺及成本较高的限制。
![]()
纯化与后处理
——反应后产物需经水洗至中性,并通过离心或过滤去除残留碱液,部分工艺结合酸化沉淀或乙醇洗涤以提升纯度,如羧甲基壳聚糖制备中需调节pH至中性并反复洗涤去除盐分。此外,创新原料如家蝇幼虫甲壳素因杂质少、易提纯等特点,逐渐成为替代传统虾蟹壳的优选来源。
![]()
壳聚糖材料形态
壳聚糖基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形状和尺寸,例如纳米纤维、纳米颗粒、微球、膜和 3D 印刷脚手架.此外,壳聚糖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改性进行改性,以获得多功能的壳聚糖基材料。固态粉末或片状(呈白色或淡黄色半透明状,表面略带珍珠光泽)、纤维(通过湿法纺丝工艺由壳聚糖酸溶液加工而成,兼具柔韧性与生物相容性)、气凝胶(如多孔蓬松的壳聚糖气凝胶或贝壳粉/壳聚糖复合气凝胶,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吸附性能),以及复合膜或微球(通过羧甲基化、交联等改性手段形成的功能性复合结构)。壳聚糖微球易于制造,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吸附、分离和生物传感器。壳聚糖纳米颗粒因其极高的比表面积而引起了极大的兴趣,这有利于表面反应。壳聚糖基膜可以通过浇注和溶剂蒸发来制造。制造壳聚糖膜的一般过程包括在板上浇注壳聚糖-乙酸溶液(例如平板玻璃或聚乙烯薄膜),蒸发溶剂以及通过碱性溶液或氨气凝固。为了获得壳聚糖基复合膜,表面活性剂有助于改善分散现象。不同形态可通过调整分子量、脱乙酰度及复合工艺调控性能,以满足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需求。
![]()
![]()
壳聚糖材料改性
壳聚糖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改性进行改性,以获得多功能的壳聚糖基材料。对于物理改性,通常使用交联和共混,而化学改性是基于化学反应(例如酰化、酯化、醚化、N-烷基化、接枝共聚和降解),以制备相应的衍生物(例如化学交联壳聚糖、接枝壳聚糖、低分子量 壳聚糖和寡聚壳聚糖)。
![]()
壳聚糖材料化学改性
壳聚糖化学改性是基于化学反应(例如酰化、酯化、醚化、N-烷基化、接枝共聚和降解),以制备相应的衍生物(例如化学交联壳聚糖、接枝壳聚糖、低分子量壳聚糖和寡聚壳聚糖)。
![]()
化学修饰:
羧甲基化:引入羧酸基团,增强水溶性和重金属吸附能力。
季铵化:提高抗菌活性,用于抑菌材料。
酰化改性(如壳聚糖-柠檬酸):增加分子链的亲水性和吸附位点。
![]()
![]()
壳聚糖物理改性
壳聚糖的物理改性方法主要通过物理手段改变其结构或与其他材料复合,不涉及化学反应。主要方法包括:
一、机械处理法
超声破碎处理
利用超声波空化作用破坏壳聚糖分子链,提高分子量和溶解性,增强吸附性能。
机械球磨
通过物理研磨降低壳聚糖结晶度,改善溶解性。
❄️二、冷冻干燥法
将壳聚糖溶液冷冻后升华脱水,形成多孔海绵状结构,提高比表面积和稳定性,适用于止血材料制备。
三、磁性复合改性
共沉淀法:将磁性颗粒(如Fe₃O₄)与壳聚糖混合,制备磁性复合材料,用于重金属吸附。
![]()
![]()
![]()
四、共混复合法
聚合物共混
与亲水性聚合物(如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物理混合,改善溶解性和机械强度。
![]()
纳米粒子复合
与金纳米粒子、量子点等复合,赋予荧光增强或磁响应性。
![]()
五、反溶剂法自组装
在非溶剂中使疏水多肽与壳聚糖自组装,形成两亲性乳化剂,提升乳化性能(如酪蛋白多肽-壳聚糖复合物)。
物理改性核心优势
保留原有化学结构:不破坏壳聚糖生物活性;操作绿色简便:无需复杂化学反应条件。
壳聚糖基吸附材料
壳聚糖基材料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食品包装、水处理和农业领域,因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抗菌性能。
![]()
有机污染物(如药品、染料、酚类和农药)和无机污染物(如重金属、硝酸盐、磷酸盐等)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壳聚糖由于其丰富的氨基和氢基团能对金属离子进行有效吸附作用,在环境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和改性等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磁性壳聚糖吸附剂凭借其高效、可回收和功能可调性,已成为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适用于高浓度重金属废水及复杂有机污染物的治理。
2024年2月,国际期刊《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发表了题为“A review on the progress of magnetic chitosan-based materials in water purification and solid-phase extraction of contaminants”的综述性论文。污染物检测和水净化对于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非常重要。构建新型功能材料去除各种污染物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本综述总结了磁性壳聚糖(M-CSbMs)的3种可靠制备策略(原位策略、两步策略和沉积后策略),并详细介绍了M-CSbMs在有效吸附/光催化去除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有机染料、抗生素和其他污染物)和磁性固相萃取超低浓度污染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M-CSbMs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前景,以期促进其在水净化和固相萃取污染物方面的实际应用。该论文自2024年2月发表以来,现已被引用41次(Web of Science)。
2025年 05 月 13 日,国际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在线发表了题为 “Sustainable chitosan-based adsorbents for phosphorus recovery and removal from wastewater: A review” 最新 综述论文。本文全面综述了用于废水中磷回收和去除的壳聚糖基吸附材料(CSMats)的性质、改性方法、影响因素。同时,总结了CSMats吸附去除水体磷的主要作用机理(氢键、静电作用、路易斯酸碱相互作用、配体/离子交换和表面沉淀作用)。此外,还归纳了CSMats的再生方法、连续流处理和在实际废水中应用。 最后,讨论了 CSMats除磷材料面临的挑战 和未来发展方向。《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主要聚焦于天然大分子的化学改性及其在生物、环境、制药、食品等领域的工业应用,最新中科院分区: 8.50/ 二区 TOP期刊。该论文自2025年5月发表以来,现已被引用8次(WOS)。
![]()
![]()
壳聚糖基催化材料
壳聚糖基光催化剂:壳聚糖基光催化材料以天然壳聚糖为载体,通过复合金属氧化物(如TiO₂、SnO₂、Fe₃O₄等)或半导体纳米颗粒,形成兼具吸附与光催化活性的多功能复合材料。朱华跃教授团队的研究为壳聚糖基光催化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推动了环境治理技术的绿色化与高效化发展首创仿生矿化策略构建高活性材料。提出通过仿生矿化策略将金属氧化物(如γ-Fe₂O₃、CdS、TiO₂)与壳聚糖结合,形成纳米级分散的复合光催化剂。例如,SnO₂/ZnO@CS复合材料通过壳聚糖的氨基定向引导金属氧化物成核,抑制颗粒团聚,显著提升光催化降解效率。
![]()
2024年06月08日,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发表了题为“Sustainable chitosan-based materials as hetrogeneous catalyst for application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water purification: an up-to-date review”综述论文。根据Web of Science检索,这是国际上首篇全面论述壳聚糖基异相催化剂在废水处理和水净化中应用的综述性论文。本综述概述了金属氧化物/壳聚糖基复合材料(MOs@CSbMs)、金属硫化物/壳聚糖基复合材料(MSs@CSbMs)、铋基半导体/壳聚糖基复合材料(BibSCs@CSbMs)、金属有机框架/壳聚糖基复合材料(MOFs@CSbMs)和纳米零价金属/壳聚糖基复合材料(NZVMs@CSbMs)等5种Cat@CSbMs材料的制备策略及作为助催化剂、光催化剂、类芬顿试剂在处理各类废水中的应用进展。该综述不仅加深了对环境功能材料与环境污染控制作用的理解,也为未来Cat@CSbM在污染物吸附和富集、光催化氧化降解污染物和还原金属离子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启示。该论文自2024年7月发表以来,现已被引用42次(WOS),2025年5月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
识别上方二维码查看全文
壳聚糖/半导体复合物:如壳聚糖-CdS、壳聚糖-TiO₂,通过仿生矿化法固定纳米颗粒,利用“吸附-光催化协同机制”降解有机污染物(染料脱色率>95%)。
壳聚糖/硫化物体系:壳聚糖-MoS₂复合材料兼具光催化与光热转化性能,用于海水淡化和太阳能驱动水净化。
2024年1月,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期刊发表了题为“A review on chitosan/metal oxide nanocomposites for applications in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的综述性论文。更清洁、更安全的环境是未来最重要的要求之一。与传统材料相比,壳聚糖具有丰富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成膜能力和亲水性,是一种更环保的功能材料。由于壳聚糖分子链上丰富的-NH2和-OH基团可以有效地与各种金属离子螯合,壳聚糖基材料作为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TiO2、ZnO、SnO2、Fe3O4等)的多功能支撑基质具有巨大的潜力。近年来,许多壳聚糖/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CS/MONM)作为吸附剂、光催化剂、非均相类芬顿试剂和传感器,在环境修复和监测中具有潜在和实际的应用。本综述全面分析和总结了CS/MONMs复合材料的最新进展,这将为CS/MONMs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废水处理应用提供丰富而有意义的信息,并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CS/MONMs复合材料在环境修复与监测中的潜力。该论文自2024年1月线上发表以来,现已被引用58次(Web of Science)。
![]()
识别上方二维码查看全文
壳聚糖基蒸发材料
壳聚糖基蒸发材料凭借其独特的生物降解性、可调控结构和优异的光热性能,在太阳能驱动水蒸发领域展现出显著潜力。壳聚糖基材料通过引入铜基(CuO、硫化铜)或碳基(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颗粒形成复合材料,可有效提升光吸收能力和热传导性。例如,C-CuO复合材料在250℃煅烧条件下表现出最佳光热转换性能,而硫化铜-石墨烯复合水凝胶则通过双网络结构增强蒸发稳定性。太阳能蒸发材料:多孔壳聚糖基材料用于海水淡化,兼具高吸光性和水传输效率。
详见以下综述论文:
2025年9月,国际TOP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发表了阳光净水课题组题为“Multifunctional and sustainable chitosan-based interfacial materials for effective water evaporation, desalination, and wastewater purification: A review”的综述性论文。根据Web of Science检索,这是国际上首篇全面论述多功能和可持续壳聚糖基界面蒸发材料在废水处理和水净化中应用的综述性论文。本文总结了壳聚糖基太阳能界面蒸发器(CS-SIE)四种类型(水凝胶、气凝胶、海绵和膜)、五种改性材料和在水污染控制中应用。最后,总结了CS-SIEs在际应用中仍面临挑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主要聚焦于天然大分子的化学改性及其在生物、环境、制药、食品等领域的工业应用,最新中科院分区:8.50/二区TOP期刊。
![]()
识别上方二维码查看全文
![]()
![]()
![]()
Mechanistic diagram of photothermal evaporation and photo- degradation of TC in seawater for solar-driven CN-B/CS hydrogel.
![]()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4.155627
壳聚糖基组织工程材料
壳聚糖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广泛且多样化,其独特的生物相容性和功能特性使其成为重要的医用材料。首先,壳聚糖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能够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常被用于制备抗菌敷料或与药物协同增强疗效。其次,其成膜能力和促进胶原蛋白生成的特性可加速伤口愈合,被制成生物胶水或敷料用于皮肤修复。在药物递送方面,壳聚糖作为载体可调控药物释放、提高靶向性,尤其在鼻腔、口腔等黏膜给药系统中表现突出,例如延长药物半衰期并提升生物利用度。此外,它还参与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胆固醇及改善肠道菌群平衡,在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维护中发挥作用。
![]()
![]()
Photothermal-oxidation sterilization
https://doi.org/10.1016/j.jcis.2024.09.098
![]()
https://doi.org/10.1080/21691401.2025.2462328
![]()
https://doi.org/10.1016/j.carres.2025.109416
壳聚糖基能源工程材料
壳聚糖凭借其天然来源、多功能性和环境友好性,正成为能源存储与绿色技术开发的关键材料,推动可持续技术革新。壳聚糖在能源领域展现出显著应用潜力,其高电导率与稳定性使其成为导电材料和电池组件的理想选择,例如锌水电池中采用壳聚糖与卡拉胶复合的凝胶电解质,可抑制锌枝晶生长并防止电解质泄漏,提升电池循环稳定性与安全性。同时,壳聚糖的高可塑性支持开发柔性储能器件,如可折叠电池和柔性电路,为便携式电子设备提供新型能源解决方案。此外,壳聚糖基材料通过优化电极结构和电解质配方,可降低电池制造成本并增强环境适应性,推动绿色能源技术的发展。壳聚糖的高可塑性和生物相容性使其成为可折叠电子产品的理想材料。例如,基于壳聚糖的柔性电路可集成于智能穿戴设备,实现高灵敏度传感。电池材料壳聚糖凭借其天然高电导率和水溶液稳定性,被用于开发锂离子电池和固态电解质材料。例如,将壳聚糖与碳纳米管复合可提升电极导电性,延长电池循环寿命。壳聚糖基多孔碳材料通过化学活化法制备,具有高比表面积(>2000 m²/g)和优异电荷存储能力,适用于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电极。
壳聚糖基农业工程材料
壳聚糖在农业中展现出多维度应用价值,其天然可降解特性使其成为绿色农业的重要材料。壳聚糖通过诱导植物抗病性有效防治病毒病、根腐病等病害,减少化学农药依赖,与杀虫剂联用可提升防效60-80%;作为土壤改良剂,它能降低重金属含量、缓解盐碱胁迫,并促进有益微生物(如放线菌、枯草芽孢杆菌)增殖,提升土壤肥力与保水能力;通过浸种或叶面喷施(0.1%-1%浓度),可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根系活力及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延长保鲜期30%-50%;与有机肥结合使用时,可增强养分缓释效果,降低化肥用量30%以上。此外,壳聚糖衍生物壳寡糖被称作“植物疫苗”,兼具抗病、促生及降解农药残留功能,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
![]()
![]()
![]()
壳聚糖其它应用
壳聚糖在食品与包装领域的应用基于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及成膜特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功能:作为天然抗菌剂和保鲜剂,其分子正电荷与微生物细胞膜相互作用,抑制细菌及真菌繁殖,有效延长肉类、果蔬的保质期并减少脂质氧化;在包装中,壳聚糖可形成可食用薄膜或涂层,覆盖于食品表面以阻隔氧气渗入和二氧化碳逸出,同时选择性释放乙烯,延缓果蔬成熟并抑制腐败菌滋生;此外,其正电荷特性可吸附果汁中的果胶、蛋白质等带负电物质,作为澄清剂改善饮品透明度,并作为增稠剂、乳化剂用于冷饮、酱料等食品加工中提升质地稳定性。这些应用兼顾食品品质保障与包装环保需求,凸显其在现代食品工业中的多功能价值。
![]()
![]()
壳聚糖基材料挑战
稳定性提升:改善壳聚糖在酸性条件下的溶解性,增强光催化材料的抗光腐蚀能力。
绿色制备工艺:开发低温溶解(如张俐娜院士的尿素/NaOH体系)、酶催化改性等低能耗技术。
多功能集成:设计智能响应材料(如pH/温度/光响应),实现污染物靶向去除与能源按需释放。
规模化应用:推动农业/海洋废弃物高值化利用,降低原料成本(如小龙虾壳转化壳聚糖)。
壳聚糖领域学者
一、环境与能源领域
1.杜予民(Yu-Min Du)
2.曲久辉(Jiu-Hui Qu)
3.邓红兵(Hong-Bing Deng)
4. 朱华跃 ( Hua-Yue Zhu )
二、生物医学与药物递送
1. 陈凌云 (Ling-Yun Chen)
2. Bruno Sarmento
3. Sang-Hoon Rhee
4. 赵凯 ( Kai Zhao )
三、材料科学与功能改性
1.俞书宏(Shu-Hong Yu)
2. Marguerite Rinaudo
3. George Z. Chen(陈政)
四、食品与包装材料
1. Qunyi Tong(童群义)
2. Maria Fernanda Cáceres
五、工业催化与新兴应用
1. Rafael Luque
2. Michael F. Cunningham
六、其他关键学者
1. Keiji Numata
2. Robert Langer
![]()
撰稿:阳光净水
编辑:环境与能源功能材料
![]()
朱华跃,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151人才,Nature出版集团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SCI JCR Q1区)编委,入选2020年、2021年、2022年、2024年和202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Engineering领域)【化学工程(含环境化学工程)】,43 h-index。2000年本科毕业于中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2012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导师:肖玲 教授)。先后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 北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BC)环境工程系(合作导师:Jianbing Li院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系公派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壳聚糖基环境功能材料、界面蒸发材料以及污染物吸附和环境催化反应机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探索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探索项目、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十余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Chem Eng J、Bioresour Techno
l
Chinese J Catal
J H
azard Mater、 Desalination 、 Carbohydr Polym 、 Sep Purif Technol 等期刊上发表或接收 SCI 收录论文 45 篇( TOP 期刊论文 38 篇),其中一区 TOP 期刊综述论文 5 篇(壳聚糖 5 篇、 MoS2 1 篇);被 Chemical Review 、 Chemical Society Review 、 Energ Environ Sci 、 Adv Mater 、 Coordin Chem Rev 、 Prog Polym Sci 、 Adv Funct Mater 、 Water Res 、 Adv Energy Mater 、 Adv Colloid Interfac Sci 、 Appl Phys Rev 、 J Mater Chem A 等 300 余 SCI 期刊引用超过 6300 次,第一作者 / 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篇均被引次数为> 90 次,9篇论文引用超过200次,单篇论文最高被引用次数为50011曾)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壳聚糖4篇)和7篇(曾)入选热点论文。获 Elsevier “Top Cited Article Award” 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高校教师优秀教学软件奖、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奖、市青年英才奖等三十余项。
![]()
声明: 1 、公众号分享国际环境与能源功能材料【生物质(壳聚糖、纤维素、木质素、海藻酸等)功能材料、太阳能蒸发材料、新型吸附材料、碳基(石墨烯、碳纳米管、碳量子点、生物炭、富勒烯等)材料、 MOFs/HOFs/COFs 材料、光催化材料、 Fenton 材料、产氢材料等相关前沿学术成果,以及其它相关数据处理方法、论文写作和论文投稿等信息,无商业用途。本公众号尊重原创和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利。如涉及侵权,请立刻联系公众号后台或发送邮件,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2 、部分图片和资源来源网络或转摘其它公众号!凡注明 " 来源: xxx (非本公众号) "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外文文献翻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国际相关领域信息。外文文献由课题组研究生翻译,因学识有限,难免有所疏漏和错误,请读者批判性阅读,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4 、欢迎环境与能源材料相关研究成果提供稿件,环境与能源功能材料公众号将会及时推送。联系邮箱: 99282304@qq.com 。 5 、欢迎壳聚糖相关研究人员加入壳聚糖技术交流群。联系微信号: 18358609860 。
课题组主页:
https://www.x-mol.com/groups/qiwang
https://www.x-mol.com/groups/zhuhuayue
识别上方二维码访问课题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