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 年深秋,南昌新建县的风带着凉意掠过拖拉机修造厂的厂房。65 岁的邓小平身着蓝色工装,正准备走向分配给他的清洗零件岗位。这位三起三落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此刻正经历着人生中最艰难的蛰伏期。而他未曾料到,在这里会遇到一位改变困境的老部下 —— 时任厂长的罗朋,这份患难中的援手,如同寒日里的暖阳,照亮了那段特殊岁月。
![]()
罗朋与邓小平的交集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便已结下。作为二野的老战士,罗朋始终铭记着这位老首长的指挥风范与人格魅力。当得知下放的邓小平被安排到自己负责的工厂劳动时,罗朋内心虽有顾虑,却迅速做出了抉择。在那个 "避之唯恐不及" 的特殊年代,亲近邓小平意味着可能招致非议甚至牵连,但军人的正直与对老首长的敬重,让他选择了坚守良知。
初见时,邓小平虽面带疲惫却神情坚毅,主动询问工作安排。罗朋看着眼前年近七旬的老人,想到清洗零件需长时间弯腰站立,当即调整了工作任务:"邓老,您经验丰富,就负责质量检验吧,这活儿更需要细心。" 他特意叮嘱车间主任,安排相对轻松的检验岗位,避免高强度体力劳动。这份不动声色的关照,让邓小平免去了身体透支的困扰。
工厂里难免有闲言碎语,罗朋得知后立刻在职工大会上明确要求:"邓老是来劳动的同志,大家做好本职工作即可,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 他还悄悄嘱咐门卫,对外来打听邓小平情况的人员一律谢绝,为其营造了相对安静的劳动环境。这些细微举动,在当时的环境下堪称 "冒险",却为邓小平筑起了一道隔绝纷扰的屏障。
更令人动容的是 "小平小道" 的诞生。邓小平的住所位于南昌步兵学校,距工厂约 1 公里,需绕行公路。罗朋发现老同志上下班路途不便,便组织工人在工厂后墙开了个小门,用炉灰渣铺出一条 500 米长的小道直通住所。这条蜿蜒在庄稼地间的小路,成了邓小平每日往返的必经之路。后来人们才知晓,这位老人在这条小道上无数次驻足沉思,孕育出改革开放的最初构想,使这里成为中国改革的思想策源地。
罗朋的关照从未逾越分寸,始终保持着恰当的距离。他从不刻意探望,却总会在食堂叮嘱师傅多留一份热菜,在降温时让后勤送去御寒的棉垫。一次邓小平感冒发烧,罗朋安排厂医悄悄诊治,还以 "工厂福利" 的名义送去药品和鸡蛋。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在当时却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智慧。
1973 年 2 月,邓小平结束下放返回北京。临行前,他特意找到罗朋道别,紧紧握住这位老部下的手:"这几年,谢谢你了。" 简单的话语里饱含深意。罗朋只是憨厚地回应:"您是老首长,我只是做了该做的。" 他从未想过回报,却因这份纯粹的善意收获了命运的馈赠。
重回领导岗位的邓小平并未忘记罗朋的帮助,但他始终坚持 "任人唯贤" 的原则。罗朋凭借自身才干,先是调任江西共产主义大学副校长,两年后升任党委书记,后来又担任江西省有关部门厅长。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位干部务实肯干,在每个岗位上都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邓小平的认可,不过是为这位正直的干部扫清了障碍,让其才干得以充分施展。
后来有人问起罗朋当年的勇气来源,他只是淡然说道:"我相信邓老的为人,也相信自己的判断。" 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患难真情的本质 —— 它无关利益算计,只因信念与良知。而邓小平始终铭记这份恩情,晚年提及江西岁月时,总会感慨:"那里的工人师傅们很好,罗朋同志帮了我不少忙。"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罗朋在特殊年代的援手,恰如暗夜中的微光,既温暖了困境中的岁月,也彰显了人性的光辉。邓小平的知恩不忘,更体现了伟人的胸襟与品格。这条长满杂草的 "小平小道",不仅走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壮阔道路,更镌刻着一段跨越风雨的革命情谊。
岁月流转,当年的厂房与小道已成为历史的见证。但罗朋与邓小平的故事告诉我们:善良从未过时,真情终将流传。在人生的低谷中,一次勇敢的援手能照亮前路;在命运的起伏中,一份感恩的铭记能温暖人心。这份患难与共的情谊,早已超越了个人恩怨,成为镌刻在时代记忆中的精神印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