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人生有个非常遗憾与无力的事情,
就是人都会离去的,
不管你有多少雄心万丈,多少壮志未酬,多少丰功伟绩,
时间到了,一切都戛然而止,
你一离开,所有的一切的一切与你都毫无关系,
荣辱也好, 成败也好,爱恨情仇也好、、、、、
想一想,还是挺没有劲头的!
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信陵公子在二十四史中想着寻找一个答案,
以对抗这愈加虚无的一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
也许,也许找的过程就是人生的意义吧!
———--—关注信陵公子,走进两宋三百余年风云。
![]()
(一百一十一)相逢一笑泯恩仇
1043年,吕夷简因病多次向宋仁宗请求致仕,致仕就是退休的意思。
宋仁宗刚开始不同意,后来去吕府看望,君臣几番谦让推辞后,宋仁宗最终答应让吕夷简以太尉致仕。
按照惯例,古代老臣辞职退休的时候,皇帝大抵都会问问您觉得朝中谁能接您的班啊?谁您看着可堪大任啊?
宋仁宗自然也问到了这些问题,吕夷简就推荐了范仲淹、富弼等人,宋仁宗很意外也很感慨,“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吕夷简还是保留了老臣或者士子的大义,向宋仁宗推荐了自己一生的政敌范仲淹,尽管吕范之争世人皆知,尽管范仲淹曾没留情面的抨击他——在前面《百官升迁图》的文章里面有过描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吕、范二人虽然在政见方面多有不同,但还是惺惺相惜的,吕夷简不计前嫌举荐范仲淹,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就不应该片面地看待这位大宋宰相。
1044年,庆历新政失败之后,范仲淹又被贬出京城,在去陕西赴任的途中,范仲淹还专门去郑州拜访了吕夷简。
相逢一笑泯恩仇,这两位相差十岁亦敌亦友的故人把酒言欢,过去的一切恩怨都烟消云散了。
几个月后,吕夷简去世时,范仲淹正在守御边关,闻听丧讯悲痛不已,寄挽联道:“得公遗书,适在边土,就哭不逮,追想无穷,心存目断,千里悲风”。
君子和而不同,不打不相识,这就完全是知己之间的感觉了。
两人和解的事情,在几年后欧阳修为去世的范仲淹写的碑文上,也有体现,世人不理解,甚至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都不理解。
他们以为范吕之争就是正邪不两立,就不应该和解,也因为这个事范纯仁和执意实话实说的欧阳修闹翻了脸,当然,那是后话,我们暂且不提。
我们还回到吕夷简去世的时候继续讲。
![]()
(一百一十二)夏竦何曾耸
吕夷简去世的时候,是1044年,这一年范仲淹55岁,也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在经历庆历新政失败后,远离了朝廷的权力中枢。
与之相对的是,随着范仲淹等人的调离,夏竦再次进入了朝廷权力中枢。
先是入朝拜参知政事,随后又授为枢密使,封英国公,1048年,再次任迁为同平章事。
虽然朝野内外对夏竦毁誉参半,但是宋仁宗还是很信任看好夏竦的。
前面的章节我们讲过,夏竦这个人还是很有能力的,少年成名,二十岁就中了进士,也曾敢作敢为,讥讽当时宰相丁谓,敢于直谏,反对宋真宗求祥瑞建道观等,在地方上任职,也颇有政绩。
在负责西北御夏的时候,他还提拔推荐了范仲淹、韩琦作为他的副手。
那个时候范仲淹因为得罪吕夷简被贬地方,郁郁不得志,夏竦见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保荐范仲淹任副使,使范仲淹与韩琦成为左右手。
范仲淹给夏竦写了封《谢夏太尉启》,启中说:“深惟山野之材,曷副英豪之荐。”
在好水川战败后,朝廷追究责任,韩琦先上书自劾,主动担责。
按说这锅有人背了,夏竦应该长吁一口气,感到庆幸。
可在派人收拾宋军尸体时,在任福的衣装中得到韩琦嘱诫诸将的公文——命令他们“绕到夏军背后,可战则战,不可战则据险设伏,截其归路,如果违命,即使有功,也将定罪处斩”。
夏竦没有把这公文销毁,反而是作为证据呈给了朝廷,并上表称好水川之役失败责任不在韩琦,最终夏竦、韩琦、范仲淹共担了责任,被各夺一官。
所以整体上,夏竦这个人还是很可以的,至于后来因欧阳修石介等喷子与范仲淹反目成仇,也是时势所逼。
宋史上有一句相对公允的话——吕夷简、夏竦,非大奸也,相激以争,而石介以诗受开棺之僇。
这应该也是庆历改革夭折后,宋仁宗再次重用夏竦的原因,这人不是完人,但确实很有能力和水平。
但时间是最无情的,留给夏竦的时间也不多了,夏竦比吕夷简小了6岁,比范仲淹大了4岁,在1048年被任命为同平章事的时候,已经63岁了。
古时候医疗生活条件都不行,虽然位极人臣,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但夏竦的身体已经不行了,经常多病不上朝。
终于在1051年9月,夏竦病逝,宋仁宗很是悲痛,辍朝三日,赠夏竦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谥号“文庄”。
![]()
(一百一十三)后仁宗时代
1052年正月,宋仁宗调范仲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6月19日在路上病逝,终年六十四岁。
早在范仲淹患病时,宋仁宗便经常派人送药慰问,听到到范仲淹病逝的消息后,宋仁宗嗟叹哀悼许久,又几次遣使慰问其家人。
下葬之后,宋仁宗亲自题写范仲淹墓的碑额为“褒贤之碑”,加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后经屡次加赠为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
当时及后世,对范仲淹的评价很高,当时的士人如黄庭坚,称:“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一人。”
写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的伟人也对范仲淹有很高的评价——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范仲淹病逝的时间,比夏竦晚了9个月,至此,吕夷简、夏竦、范仲淹全部去世,那曾经的吕范之争、朋党之论、西北戍边、庆历改革等等全部成了过往云烟。
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就是在上一辈人的凋谢、下一辈人的成长中循环往复的。
随着这一辈明贤的凋谢,历史进入后仁宗时代。
这一时期,整体上外部环境比较平和。
辽国辽道宗刚刚登基,政局不稳,本来就与北宋承平日久,现在更没有精力也更不会与北宋再起战端;
而西夏进入没藏式专权时代,诸部落多有不服,没藏讹庞和没藏黑云兄妹忙于整顿内部,大体上与北宋相安无事。
内部,平定了侬智高之乱后,宋仁宗将劝农劝学放在第一位,特别是人才的选用与贤臣的重用放在了重中之重。
1055年6月,宋仁宗下诏授富弼为推忠协谋佐理功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进爵河南郡开国公,与文彦博同时拜相,其中富弼为次相。
1056年7月,韩琦被召还为三司使,一个月后,又被拜枢密使,1058年6月,韩琦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成为宰相。
文彦博、富弼、韩琦三人被任命为宰执的时候,朝堂内外士人百姓弹冠称贺,可谓朝廷得人。
1057年的科举考试,一共有40万人参加,共录取进士388人,《宋史》有传的有24人,官至宰相者有9人,位列唐宋八大家者有4人。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整体上内外无事,天下小康,君仁臣贤,人才倍集,君民共享太平,史称仁宗盛治。
但这盛治之下,总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隐患,宋仁宗三个亲生儿子都夭折了,太子之位一直空着,而随着宋仁宗身体的每况愈下,这成了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备注:最近以两宋十八帝历史文章为主,顺便写写北辽西夏等周边国家,喜欢的朋友可以多多点赞转发分享,您的支持,是信陵公子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
![]()
再注:这是上面的篇章,有喜欢的可以点击或者在主页文章合集查看,
【帝国的克星,西夏打遍四方,连宋辽都不放眼里,却次次被青唐暴... - 今日头条】
点击链接打开 https://m.toutiao.com/is/evyb4G3nzqY/ igT:/ G@I.iC :7a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