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南宋,多数人想到的是屈辱、偏安、苟且。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王朝曾有过一段令人惊叹的中兴时期。
而创造这个奇迹的人,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嫡系皇子,而是一个差点被历史遗忘的旁支宗室。
——《壹》——
一个意外的选择
1127年,北宋灭亡那一年,金兵把徽钦二帝和几乎所有皇室成员都掳走了,赵构侥幸逃脱,在杭州建立南宋,但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
![]()
维扬之变中,他被金兵吓到失去生育能力。
唯一的儿子赵旉,三岁时在苗刘兵变中被吓死,皇位继承人,没了,赵构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按常理,应该从太宗一脉选人。
毕竟从宋太宗开始,皇位一直在他这一系传承。
但赵构想到了一件事:当年太宗夺了太祖的江山,现在太宗这一脉遭此大难,是不是报应?1132年,他做了个决定。
把太祖七世孙赵伯琮接进宫。
这孩子才六岁,父亲是个不起眼的秀安僖王,在此之前,这一支宗室已经被边缘化了一百多年,没人会想到,这个小孩将来会改变南宋的命运。
宫里的生活,对赵伯琮是个考验。
他不是嫡系,随时可能被换掉,高宗给他改了三次名字:瑗、玮、昚,每次改名,都像是在提醒他,你的身份,是皇帝赐予的。
![]()
但赵昚没有自怨自艾。
他把时间花在读书和观察朝政上,三十年时间,他看透了南宋的弱点,也看清了高宗的无奈,他在等一个机会。
1162年7月,机会来了。
高宗突然宣布退位,56岁,正值壮年,却把皇位传给了35岁的赵昚,这一年,距离北宋灭亡已经过去35年。
南宋需要改变,所有人都在看这个新皇帝能做什么。
——《贰》——
一场注定失败的北伐
赵昚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震惊朝野,他下令为岳飞平反,追复官职,追封鄂国公,谥号武穆,秦桧的官爵,全部剥夺。
![]()
这不是简单的平反,这是在向天下人宣告:软弱的时代结束了。
紧接着,他把被贬的主战派大臣全部召回朝廷,张浚、虞允文这些名字,重新出现在权力中心,朝堂上的氛围变了,所有人都感受到新皇帝的决心。
赵昚要北伐,1163年,隆兴元年。
南宋大军兵分三路北上,目标明确:收复失地,迎回二帝灵柩,这是南宋建立以来,第一次主动大规模北伐,开局不错。
宋军一路势如破竹,收复了几个州县。
前线捷报频传,朝廷上下一片欢腾,有人开始幻想直捣黄龙,迎回中原,但金军不是软柿子,符离之战,宋军惨败。
这一战打碎了所有幻想。
张浚指挥的主力部队被金军击溃,损失惨重,金军趁胜追击,南宋好不容易收复的州县,又丢了,更糟糕的是,战争把国库掏空了。
![]()
前线溃败的消息传回临安,赵昚一夜白头。
他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南宋的军事实力,根本不足以收复中原,1164年,淮阴十八里口,宋军再次惨败,这一战彻底断了北伐的念想。
朝廷上下开始议和,主战派的声音被压了下去。
赵昚签下了隆兴和议,条款比想象中好一些,南宋不再称臣,改称侄国,岁贡改为岁币,表面上看,宋金从君臣关系变成了叔侄关系。
但实质没变:南宋还是要每年送钱,还是不能收复失地。
这是赵昚一生最大的遗憾,但也正是这次失败,让他看清了一个道理:国力不够,再大的雄心也是空谈,他决定换个方向。
——《叁》——
向内用力的智慧
北伐失败后,赵昚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开始整顿内政,不是嘴上说说,是真刀真枪地改革,第一刀,砍向贪官。
![]()
高宗时期,朝廷腐败严重。
秦桧当权二十年,培植了一大批贪官污吏,这些人把持朝政,上下其手,把南宋的财政搞得一团糟,赵昚一上台就开始清洗。
贪污的,查办,庸碌的,罢免,不称职的,换掉。
短短几年时间,朝廷面貌焕然一新,有人统计,淳熙年间被处理的贪官,比之前二十年加起来还多,第二刀,砍向冗官。
南宋的官僚机构臃肿得可怕。
一个职位,经常有好几个人在领俸禄,实际干活的没几个,吃空饷的一大堆,赵昚开始裁撤冗官,不是一刀切,而是精准打击。
能合并的合并,能取消的取消,确实需要的留下。
这个过程很痛苦,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但赵昚顶住压力,硬是把这件事推了下去,结果立竿见影,朝廷每年节省下来的俸禄,够养一支军队。
第三步,发展经济。
赵昚深知一个道理:国家要强,必须百姓富,他开始大规模兴修水利,浙西的围田,江东的圩田,两淮的屯田。
![]()
每到一处,都有官员实地勘察,制定方案,督促施工。
他还改革盐法,宋朝财政收入,盐税占大头,但盐政混乱,官商勾结,走私猖獗,赵昚的办法很简单:在不同地区试点不同的盐法。
广西推行官般官卖,福建实行钞盐法,两广搞客钞法。
哪种效果好,就推广哪种,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效果显著,盐税收入大幅增加,走私反而减少了,经济上去了,赵昚没忘记文化。
1175年,朱熹和陆九渊在鹅湖寺相会,辩论哲学。
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赵昚支持学术争鸣,鼓励百家争鸣,他还大力修书,赵昚在位27年,用了27年时间,把一个被战争拖垮的国家,重新拉了起来。
——《肆》——
功成身退的远见
1187年,高宗赵构去世,赵昚穿上丧服,守孝三年,这三年里,他把朝政交给太子赵惇处理,自己彻底退到幕后。
![]()
有人觉得奇怪:皇帝守孝,不至于完全放权吧?
但赵昚就是这么做的,他在用行动告诉太子,也告诉天下人:权力交接,要彻底,1189年,淳熙十六年,赵昚正式下诏退位。
这一年,他62岁,身体还算健康,完全可以再干几年。
但他选择了放手,这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大多数皇帝,抓着权力不放,直到死,能主动退位的,屈指可数。
而像赵昚这样,退得彻底、退得干脆的,更是凤毛麟角。
他为什么要退?一个原因是守孝期间,他看清了太子的能力,赵惇虽然性格懦弱,但处理朝政还算稳妥,赵昚觉得自己该做的都做了。
接下来的路,该让年轻人走了。
退位后的赵昚,住在重华殿,过起了太上皇的生活,但他没有像有些太上皇那样,继续干政,他是真的放手了,朝廷上的事,他不过问。
![]()
官员的任免,他不插手,政策的制定,他不干涉。
这需要极大的定力,想想看,一个在皇位上坐了27年的人,突然完全放权,会是什么感觉?那种失落感,那种不适应,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但赵昚做到了,1194年6月28日。
赵昚在重华殿去世,终年68岁,群臣上谥号: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庙号:孝宗,"孝"这个字,含义深刻,对高宗,他守孝三年。
对百姓,他勤政爱民,对国家,他鞠躬尽瘁,这个"孝"字,他配得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