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狸猫换太子” 的戏说,让章献刘后成了 “刻毒妇人” 的代名词,可真实的她,是北宋首位垂帘听政的太后 —— 从贫女到掌权十一载,一手托起仁宗盛治。
她为何没成 “武则天第二”?在男权朝堂中如何执掌权柄?这些疑问,都能在宋史学者刘广丰新作《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中寻得线索。
该书不仅跳出 “女主干政” 的批判框架,以刘后为线,还原宋真、仁之际的政治实相,还点明了刘后研究对北宋政治史与妇女史的意义,填补了真、仁过渡阶段研究空白;梳理学界成果,辨析制度、士大夫与个人选择对刘后的影响。
这部新作的动人之处,不再是站在历史之外评判一位 “女主”,而是走进北宋宫廷与朝堂,遇见有担当、善权谋,在男权桎梏中绽放独特光芒的章献刘后。这不仅是对一位太后的再认识,更是对宋代政治生态、性别关系的一次深度叩问。
从宫廷深处到权力中枢:
刘皇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再研究
01
个体与历史:刘后与北宋政治史研究的意义
![]()
中国古代真的是一个男权社会,而且越到后来,对女性越不友好。
若《周易·家人卦》中提及的“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是对男女在家庭分工中的描述,那么到了晚近时期出现的俗语“三步不出闺门”,就是对女性活动空间的严格限制了。
在这种条件之下,女性参与政治,可谓千难万难。
传统剧目《再生缘》,讲述的是元朝大学士孟士元之女孟丽君为了逃婚,女扮男装,上京考状元的故事。戏中的孟丽君才情横溢,不输男性。但这终归只是戏剧,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除短暂的武周一朝以外,女子基本上难以当官。哪怕与武则天几乎同一时代的唐朝——号称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的朝代——才女鱼玄机也只能空叹“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身为女性,她连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但即便如此,中国古代依然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女性政治家,如汉之吕后、北魏之冯太后、晚清之慈禧太后等,而唐代更是出现了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就女主政治而言,宋代与历朝相比,不遑多让,因为宋代垂帘女主就有九位之多,其中宋真宗皇后刘氏,更是当中之佼佼者。刘氏乃真宗第二位皇后,她在仁宗时垂帘听政长达十一年,可谓开宋代太后垂帘听政之先河。
过去人们对刘后的了解,多来自戏剧小说“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但真实的刘后,并非故事当中的刻毒妇人,她乃宋代出色的女政治家,宋朝在她统治之下,平稳过渡;仁宗亦在其辅助之下,逐步成长。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刘后与武则天有颇多相似之处,其掌权预政,对于当时朝野群臣来说,未必不是一场政治危机。而我们今天看待此问题,就不得不考虑:既然两人如此相似,为何刘后没有成为武则天第二?
当然,关于这点已经有不少学者回答过,但论者多归结于制度、礼法等对后妃的约束,使之不能、也不敢越雷池半步。此种结论,对于绝大部分的宋代后妃来说,当然如此。
但刘后统治时期乃宋代垂帘听政制度的开创期,从制度与立法之滞后性来说,在刘后之前,宋代不可能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约束机制,故此朝臣对刘后的制约只能是总结前代经验,并尝试性地探索新路。
早在真宗在世之时,就皇后权力问题,朝臣之间已经发生了激烈的政治争斗;而刘后垂帘时期,大臣们也在想方设法抑制太后的权力。而宋真、仁之际的政治主题之一,当是这种对女主权力的抑制与反抑制。
有些成果认为,刘太后所依靠者乃外戚、宦官;也有观点认为她依靠的是朝廷大臣。
但无论何种观点,有一事实不容否认:刘太后统治时期,宋代出现了一大批正直敢言的名臣,以及善于朝政的能吏,他们应该是当时朝廷的支柱。因吸取前代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及因袭男权政治的传统,这些大臣基本都反对刘太后主政。换言之,刘太后一方面必须利用这些大臣才能维持朝政,另一方面又得防范这些大臣,使他们不能侵害她的既得权力。
这种既利用又防范的权谋之术,正是刘氏长期保持女主执政地位的保证。刘太后与众大臣之间的博弈,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宋代女主垂帘制度,以及抑制女主之制度。而在这种博弈中,男权社会里的女性统治者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方法尤其值得注意,当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更是值得关注的地方。
以上论述多与刘后有关,而学界对于刘后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本书并非单纯研究刘后,而是把刘后与宋真宗、仁宗两朝间之过渡时期的政治结合起来。
刘后参与政治的宋真、仁之际,是北宋一个特殊政治时期——从初期向中期过渡的时期,这一过渡阶段,可以说上承真宗守成之治,下启仁宗朝革新之门,仁宗朝的改革之风及台谏势力的崛起,均可谓始发于这一时期。故本书的研究,能接续两朝,对宋代断代政治研究有重要意义。历史创造于人,政治史尤其如此。
政治人物之性格及其政治态度与政治行为,构成各种政治事件,而种种政治事件,则形成各朝代之政治画面。就真、仁之际政治而言亦是如此,刘后既是这一时代的重要政治人物,更是能把该时代各重大政治事件连接起来的主线。
故本书以刘后为线索,把其身边的各种政治人物、政治集团及政治力量联系起来,研究他们的性格、行为、取向等,进而论述与这些人物相关的政治事件。我相信通过对这些政治事件的史实进行考据、辨析,并分析当中各种政治人物的关系,能够把当时的政治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此外,全面研究刘后掌握权力的过程,并对其合法性进行探讨,有助于了解宋代垂帘听政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再者,刘后是宋代比较重要的女性政治人物,全面、深入地研究她主政时期之政治,有利于了解宋代的女性政治,并关注女性政治当中的女性意识,为政治史与妇女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02
学术史回顾
![]()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宋真宗的刘皇后,以及宋真、仁之际政治,涉及范围较广,包括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制度等,另外还包含经济、外交及社会形态等一些因素。前辈学者们在这些方面成果颇丰,但少有把刘后与该时期政治整合起来研究的专著。
关于刘皇后及其事迹,学界已有一些成果。 国内最早关注这一问题的是李涵先生,她的论文《章献刘皇后擅政与寇准之死》,是我所见国内最早研究刘后的学术成果。李先生依据翔实的史料,系统叙述了真、仁之际朝廷上的政治争斗,并认为刘后是此次争斗的幕后指挥者。文章又认为刘后在其统治时期多所依赖者,非朝中大臣,而是宦官与外戚。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李先生又探讨了刘后与仁宗的关系。
张邦炜先生的论文《宋真宗刘皇后其人其事》谈论了刘后的身世,以及她走上皇后宝座,到最后成为垂帘太后的历程,并论述了她垂帘听政时期的种种事迹。该文对于刘后事迹探讨比较全面,对刘后的评价也相当中肯,但限于篇幅,只能点到即止,意犹未尽。此外,该文对刘后的论述只是局限于人物研究,没有涉及仁宗初期的政治。此外,张先生在其著作《宋代皇亲与政治》中,专列章节,论述了刘后并非武则天第二。此章节与张氏前文的内容相仿,且更注重对刘后的评价。
此后,祝建平先生的《仁宗朝刘太后专权与宋代后妃干政》,主要以刘后专权为实例,分析刘后专权的成因、表现与特点,并从其自身实力、宋代官僚监督体制和宋代对宫廷的防范等三方面分析她专权失败的原因。作者还从刘后专权归纳出宋代后妃干政的特点,并加以论述。但作者站在男权社会的角度,一味批判女主专政带来的恶果,观点不免以偏概全。
杨翠微的论文《论章献明肃刘太后》,结构与张邦炜先生的文章相同,讨论了刘后的身世、掌握权力的经过及其在统治时期的政绩等三方面的内容。该文就人物讨论人物,对刘后的评价也算中肯。
其后,张明华先生也有两篇关于刘后的文章:《北宋第一位垂帘太后与宋代最初的党争》与《北宋刘皇后经济思想初探》。前者主要论述刘后的身世及其成为垂帘太后的过程,并着重谈论宋真、仁之际的政争;后者主要探讨了刘后时期的经济政策,并且认为,由于刘后出身于小工商业者,故在其执政时期,一直推行各种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其经济思想应该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
先师张其凡教授和白效咏先生合作的《乾兴元年至明道二年政局初探——兼论宋仁宗与刘太后关系之演变》,以刘太后为中心探讨仁宗初年的政治。文章主要以刘太后与仁宗关系的变化为线索,把刘太后的统治时期分作三段进行探讨。
邓小南先生的著作《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专列章节论述刘太后时期的政治。邓先生把视角放在乾兴元年(1022) 与明道二年(1033)两道遗诏上,进而论述刘后垂帘时期的一些礼仪问题,并归结到祖宗之法上面。当然,在论述过程中,邓先生也点到了刘后统治时期的其他方面,如用人、政治争斗、还政呼声等,但主要是围绕“祖宗之法”这一主题讨论。
港台与国外也有学者关注刘太后的课题,但总体来说不算太多。
港台学者中,就笔者目前所见,台湾的刘静贞先生写有一篇论文《从太后干政到皇后摄政——北宋真、仁之际女主政治权力试探》,其著作《北宋前期皇帝和他们的权力》第三章第四节与第四章第一节内容也与该文相仿。刘先生在其文章中,探讨的核心是宋代真、仁之际皇权的分配问题。她按照时间顺序,用大量篇幅,讲述了刘后作为女主,如何克服种种障碍获取政治权力,进而垂帘听政的事实。
这一事实论述,主要围绕刘氏获得权力之合法性进行讨论。之后,刘先生又从“君权一元论”的观点出发,论述了刘后与朝廷大臣之间的博弈,当中涉及宰执、宦官、外戚、仪制,以及朝廷新势力等一系列问题。这些论述精辟独到,但只是点到即止,没有展开。
国外学者关于刘后的论文,笔者仅见美国学者贾志扬先生的《刘后及其对宋代政治文化的影响》。该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刘后入宫、并以皇子受益(后来的仁宗)为子的过程,而更多的笔墨侧重于她低微的出身给她带来的障碍及她如何经营自己的家族势力。
第二部分首先大略讲述了真、仁之际刘后获取权力的过程,进而通过实际的例子探讨刘后统治的手段及朝中大臣对她的逐渐不满。最后,贾先生认同张邦炜先生的观点,认为刘后没有篡位的野心,并给赵宋后代留下了一份政治文化遗产。该文虽然涉及问题较多,但由于文章篇幅不长,每个问题均只能简单论述,而按照贾先生结语中所言,这些问题都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旅日华侨王瑞来教授近年也有涉及刘后的研究,其文章《“狸猫换太子”传说的虚与实——后真宗时代:宋代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博弈》对刘太后垂帘听政的来龙去脉作出了系统的梳理,但该文的主旨在于真宗与仁宗朝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作者一向主张的士大夫政治。
刘后与仁宗初期政治,是两宋后妃政治的一大部分,故此不应忽略学界对宋代后妃的研究成果。事实上,近年来已有学者开始关注宋代后妃问题,研究成果也有不少,当中大部分或多或少涉及刘后本人。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对宋代后妃的研究主要有几个方向。
首先是论述对后妃预政的抑制,这是大部分论文都有涉及的问题。学界一般把宋代后妃干政受到抑制的原因归结为制度限制、士大夫抵制、皇权限制、外戚受到抑制和后妃本身自我抑制等几个方面。业师杨果教授的《宋代后妃参政述评》,除与一般观点大致相同外,还有一点创新:她在评述刘皇后不敢称帝之原因时,先以唐武、韦二后作为比较,然后从刘后自身考虑原因,此乃其他论文中少见的方法和思路。肖建新先生的《宋代临朝听政新论》,也探讨了宋代皇后听政没有越轨的原因,除法度和大臣们对外戚的抑制外,还有听政皇后对大臣的依赖,而不是大臣对听政皇后的抑制,这点与其他论文所述有所不同。
其次,是从制度史的角度研究后妃政治。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朱瑞熙先生的《宋朝的宫廷制度》,他主要从制度的角度研究宋代后妃和宫女的人选、编制、管理、俸禄和封号等,又通过论述制度进而论述宋代对后妃和宫女的约束机制。该文章详细讨论了宋代的各项宫廷制度,不但是宋代制度史研究的一个成果,而且为宋代后妃研究提出一个新角度。张晓宇博士的最新研究认为,《内东门仪制》虽然被烧毁,但刘太后时期的很多礼仪制度,依然被保留在《太常因革礼》中。
再次,是从妇女史的角度研究宋代后妃,这以张明华先生的文章最为显著,她的《论北宋女性政治的蜕变》,站在女性的角度,认为北宋垂帘听政的五位皇后,无论政权获得形式、决策方式抑或是历史作用,都在逐步蜕变。五后中只有真宗刘皇后值得称道,而其他几位皇后听政,其实沦为男性政治的附属品。该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北宋女性政治由公允趋向落后、保守。由于文章作者站在女性的角度看问题,故在宋代后妃研究领域中,打破了传统约束和
限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此外,除了上述一些研究刘后的文章,以其他皇后作为个案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以上各种学术成果,对笔者把握整个宋代后妃政治提供了参考,并帮助笔者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
真、仁之际政治包含在宋初政治里面,当中涉及很多人物、事件及政治制度,因而关于宋初政治的研究成果,对本书研究也大有裨益。与本书相关的首先是对真宗朝的研究,这方面成果显著。 但是,论者们的注意力多集中在真宗前期和中期,尤其是中期的政治,而到目前为止,笔者看到对真宗后期政治局面作深入具体研究的成果甚少。
对仁宗初期政治进行研究的论文也有一些,如前述张其凡先生与白效咏先生合作的论文《乾兴元年至明道二年政局初探——兼论宋仁宗与刘太后关系之演变》,是对宋仁宗前期政治的一次尝试性的探讨,但未能深入。
河北大学王志双未刊硕士论文《吕夷简与宋仁宗前期政治研究》,虽也以仁宗前期政治作为研究对象,当中也有一章专门论述刘后时期之政治,但作者毕竟把重点放在吕夷简上,对刘后及仁宗前期政治探讨也是与之结合。
除分期研究以外,宋代制度史研究上的一些成果,也与本书有相关之处,可资参考。如罗家祥先生《试论北宋仁、英两朝的台谏》一文,概述了此两朝台谏制度之变化,深入探讨了台谏与皇权及宰执集团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台谏活动中的消极影响。文中尤其提及,天圣、明道间的活动可以说是台谏势力崛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刁忠民先生的《论北宋天禧至元丰间之台谏制度》,主要围绕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颁发的关于台谏建置的诏书,讨论了此时期台谏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三大特点。文中更详细考证了天圣年间御史的人数,以及该时期台谏权力的一些变化。蒋启俊、范立舟先生的《台谏在仁宗朝的发展及其言风的变化》,以较大的篇幅论述了仁宗庆历以前的台谏状况,其中涉及刘太后执政时期的台谏问题,值得参考。而关于宋代台谏,贾玉英先生、刁忠民先生与虞云国先生的专著,均大有参考价值。
此外,有关宋代宰执制度,陈振先生、姜锡东先生、马玉臣先生和邓小南先生的相关论文,厘清了宋初宰辅制度上的一些概念,为笔者在讨论宰执问题时提供很大的帮助。
前辈学者在刘后及仁宗朝政治研究方面的努力为后来者创造了很多可供参考的成果,而只有在前辈们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选取自己的视角,进行自己的研究,才能对此论题有更深刻、更全面的探讨。
03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本书将坚持历史学实证方法。作为历史学的研究,任何结论都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即便有些常理性推论,也以史料为基础,故大量搜集与本研究有关的史料,并对之加以辨析,乃本书的基本研究方法。
在理论方面,由于本书所研究者,乃宋代某一时期的政治,并且以某一政治人物为中心,故或偶涉一些政治学的理论方法。本书又涉及女主问题,故于妇女史研究方面的理论,也有所参考。
此外,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必将面对一些政治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某些人物,我偏向于首先以“人”之角度而非“政治”之角度看待他们,而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我将首先以人类最基本的感情对之考察,然后再向政治方向过渡。 如刘后与真宗的爱情、仁宗对刘后的亲情,都是刘后得以染指政治的前提条件,忽视这些人类基本情感,将不利于揭示事实真相。而其他政治人物,我不主张作过多的是非定性,讨论人物之忠奸并非本书所关心。
事实上一些早被定论为奸臣、权臣的人物,如本书将会涉及的王钦若、丁谓等,在史料当中也能找到他们的一些善政;而大忠如寇准,也有其性格缺陷。 故本书在讨论政治人物时,会先从其性格特点出发,探讨其政治行为,并论述他在当时的政治立场,以及他所扮演的政治角色和所发挥的政治作用,最后再从个人上升到政治集团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书主题乃刘太后统治时期的政治,涉及史料甚多。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以《续资治通鉴长编》作为时间线索,同时也参考其他各种史料,对官方史料进行考辨,这包括人物传记类史书、奏议、诏令方面的史料,宋人之笔记小说,以及相关的宋人文集等。此外,《天一阁藏天圣令》乃编撰于刘太后统治时期,故在研究时,亦会以之作为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