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烟寒初妆 编辑 | 烟寒初妆
《——【·前言·】——》
古时候,能考中一次状元已经让全家光宗耀祖,但有个人不仅连中三元,还两次当上宰相,推举过范仲淹、包拯这些日后名声响彻大江南北的大人物。他出身寒门,家道中落,却能靠真本事逆风翻盘。朝堂上他敢和权臣叫板,官场暗流涌动时,他总是顶在最前面。
身后只留下一块朴素的碑和一句“文正”谥号。
有人说他一生太过刚直,也有人说他善于借势,但那些年围绕他身边发生的每一场风波,都暗藏着真正的考验。
王曾到底靠什么能在浮浮沉沉的官场立足?又为什么至今还被人念叨?他一生的选择背后,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
![]()
苦难出身
王曾的出身并不体面。父母早早离世,从小只能依靠叔父拉扯大。山东青州的小院子里,他和叔父一边种地一边读书,家里穷得难以想象,做饭时锅底都露着泥。这样的环境下,谁能想到他后来会在科举场上连中三元,一路考到状元?
可就是在这种“鸡毛换盐巴”的日子里,他咬牙坚持下来。冬天书案边,手指头冻得发紫也不停笔。年纪小小的王曾,就习惯了把省下来的灯油换成几页残书
![]()
有一年腊月,青州下了大雪,叔父拎着破旧的灯笼回家,看到王曾还趴在桌上背书,冻得直哆嗦。叔父叹了口气,把身上唯一的棉衣盖到他身上,说:“好好读,咱家就靠你出头了。”
苦读多年,王曾终于迎来命运的转折。乡试、省试、殿试三场大考,他场场第一,成了宋朝有名的“三元及第”状元。整个青州都轰动了,县衙的官员备好仪仗来迎接,可王曾却脱下状元袍,从偏门悄悄溜进家
![]()
有人责怪他太谦虚,他只说:“光彩都是一家子的,别让乡亲们替我操心。”
王曾的性格,既有寒门孩子的敏锐和谨慎,也带着一股骨子里的坚韧。不张扬、不炫耀,他更在意实打实的本事。少年贫寒、三元高中,这段经历成了他以后处事的底气
![]()
![]()
两度为相
王曾的仕途,不是一路顺风。刚走进官场,他就碰上了朝堂上明争暗斗的那些弯弯绕绕
第一次担任地方官时,他注意到百姓最怕冤枉和拖欠公粮。他亲自下乡走访,仔细查账,发现粮仓亏空。
面对一堆旧账烂账,他没有一味追责,而是耐心劝导地方小吏,教他们按规矩办事。慢慢的,乡间粮仓风气为之一变。地方父老记住了这位年轻官员的实在和公道
![]()
上京以后,王曾的才能被一位宰相看中,顺势进入了中枢。没多久,他因敢言获罪,被调去偏远地做知州。但没多久,皇帝因朝中缺乏干练之人,又把他召回。
来来回回,外放再召、再外放再召,他成了朝廷里难得的清正之臣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推贤举能。范仲淹就是他一手力荐的人才。范仲淹当年因直言被贬,仕途一度跌入谷底。
王曾了解其为人,亲自写信向皇帝举荐:“此人不光能文能武,更有一腔家国情怀。”后来范仲淹果然被重新启用,主持新政。包拯刚刚走上仕途时,王曾也曾力挺,对他的刚正与廉洁给予大力支持
![]()
这些年王曾举荐的能人异士,不计其数。他的用人观念是:“有本事的,不分出身、不问门户。只要肯为百姓干事,官职总归留得住。”
当时朝中门第观念很重,有人说他太冒进,但他从不理会。有人靠裙带关系求官,他断然回绝,说:“官场不容私情,百姓才是真正的主人。”
![]()
在京城做宰相时,他碰上了老辣的权臣丁谓。丁谓惯用权谋,手段极深。王曾却敢于正面碰撞,屡次在朝会上提出不同意见。有一年朝堂上爆发激烈争执,王曾毫不退让,甚至指出丁谓徇私舞弊。结果,丁谓最终失势被贬,王曾也由此更受皇帝器重
可权力的光环下,他同样承受着冷箭和算计。一次,因朝政改革得罪既得利益者,他被罢官下放,外人纷纷落井下石。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继续在地方默默做事,造福百姓。等到风头一过,他又被召回朝堂,再次出任宰相。
在两度为相的漫长岁月里,他一直坚持自己的底线,不随风摇摆,也不为权势妥协。推贤、劝谏、清理弊政,这些硬骨头的事,王曾一个都不怕
![]()
![]()
恩怨分明
王曾的为人,讲究公正也讲究情分。他不随便“卖人情”,但也绝不冷漠无情。有人说他心狠,不肯为亲友谋官。他却坦然回应:“若恩情都归了自己,那怨恨让谁来担?”这句话成了他晚年最常说的话,也让无数后辈佩服他的胸怀
有一年,他的弟弟托人带话,希望能谋个差事。王曾很少发脾气,那次却难得语气重了:“若为你开一扇门,总有别的人会被挡在外头。咱家虽穷,但不能坏了规矩。”
![]()
不仅如此,他对家人也极为严格。每到新年,家里人想买新衣,他总是自己补旧衣裳,说:“穿得体面不如做得干净。”官至宰相,家里却常常节省到极致
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答道:“吃穿用度,百姓看在眼里。咱做官的若是贪图享受,百姓还指望谁?”
王曾生前得罪过不少权贵,但百姓都记得他的好。任职青州、天雄军期间,他自掏腰包办学、修水利、赈济灾民。遇上闹灾年,他想尽办法调粮赈济,不让百姓饿着肚子过年。有人专门立祠画像祭拜他,说“这才是为民做主的大官”
![]()
晚年,王曾身患重病,朝廷多次派人探望。临终前,他只交代家人:“把所有剩余的钱物捐给贫寒人家,不必给我铺张。”
去世那天,皇帝下令全国为他致哀,亲自为他写碑文,追赠“文正”谥号。这个称号是文官中极高的荣誉,代表着品德文章的最高评价
身后事一切从简,他的丧事由好友富弼主持,墓碑上只刻了简单几句话,清清爽爽。当地百姓自发送行,几百里外都有人前来吊唁。他的故事很快传遍各地,成为后来许多正直官员的榜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