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风火戏谈6
![]()
编辑 | 风火戏谈6
咸阳冬天的风,像刀一般割在每个路人的脸上。城墙年久失修,墙缝中嵌满灰白色苔藓。天色阴郁得让人喘不上气,街道上,无数身影低着头缩在风里。他们没有说话,眼里掠过的寒冷,和石板路上不干的血色,像极了要开始的新一场审判。刑场中央,一团人群围成一圈。昔日那个谈笑间定国安邦的人,成了今日绳索下的囚犯。商鞅的名字,令人心里发麻。有那么一刻,所有人的呼吸都跟着慢下来。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人竟然也是如此结局?
![]()
这场面其实有些滑稽。商鞅,生在魏国小贵族家庭,小时候衣食无忧,可转眼家道没落,父辈影子都模糊了。有的人就是这样,生下来本事大,却撞上家运不济。家中凋零,他转着法子想要翻身,不甘心,一颗心像铁打的,藏着点不服气。他读书,研究兵法,琢磨治国之术。从小被冷落惯了,反倒练出冷静性子。那些年,他心里估计全是那几个字:变,抢先一步,才有活路。可是机会从不等人。
商鞅耐着性子混到魏国官场,发现无论怎么表现,还是没人记得他。他的身影夹杂在那些身穿绸缎、语气轻蔑的官僚里,像影子里藏着一块铁。机会终于来了。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了一道求贤令。西北那个偏僻的小国,正在疯狂招揽有志之士。这道命令像一道光,照进商鞅心里。别国嫌他小,他就自投秦国。带着变法方略,横穿半个中国。他出发时,眼里装的不仅仅是仕途,更多是赌气与决绝:如果这次还不能成,就是天都容不下他。
![]()
到了秦国不久,商鞅便见到秦孝公。两人密谈数日,细节早已无从查考。只知道商鞅能说会道,嘴皮子快得让人头晕。他一句句剖析世事,断言秦国非变不可。这场谈话成了商鞅命运的转折点。秦孝公拍板,商鞅得以施展。看似偶然,实则是时代把他们安排到一块,没有商鞅,也许秦国只会慢慢拖死。如果没有秦孝公愿意铤而走险,商鞅连个机会都等不来。两人,一个缺野心,一个缺手段,做成了“变法”的局。
变法就是砸旧盘。商鞅亲手废掉了很多秦国传统,世卿世禄一刀切。过去只要姓氏对就有官做有田分,商鞅说,不行,全靠本事。那些自以为高高在上的贵族全被晾在一旁。他打破血统,让更多平民有了向上流动的机会。推行连坐,家族成员牵连。小民日子更紧,胆子越来越小。可生产、军功、赋税等规则一下子明了,谁干的多谁得的多。新政策让贫民摸到了翻身的门路,但也失了旧日熟稔的温情。你说这算是进步?可有人觉得只是冷酷。
![]()
商鞅的做法在当时算是狠辣。他设立户籍,强行划分五口之家,连坐追责。法律条文细到每一句谩骂、每次胆敢议论朝政都能判罪。百姓们开始习惯安静和谨慎,也开始学起算计。为了让兵源更足,农业激励政策下,谁家多产粮食,谁就能交少点赋税,甚至有机会换官做。老百姓日子确实好过了一些,但活得不像从前。旧贵族失落,乡绅抱怨,底层一边高兴,一边又怕。就这样,秦国逐渐有了战斗力。变法没几年,秦国制度成了六国中最严密的。商鞅一步步把秦国推到了前台。可这背后,他和贵族的矛盾已经拉满。
反抗的情绪一直在积压。秦孝公还在,没人敢动商鞅。可人终究要死。商鞅变法第五年,秦孝公突然去世。世人都觉得这是商鞅最大的劫难。一夜间,旧贵族纷纷抬头。新王惠文君站出来,表面上依然肯定变法功劳,实际上不动声色地边缘化商鞅。那些曾经被整治的权贵,终于逮到机会,密谋算计,总算让他落入圈套。据后来考证,商鞅被指控叛国,证据全部是伪造。这一天来的时候,咸阳城内外杀气弥漫。商鞅自己曾说,“秦法如山”,可如今被法所害。是不是很讽刺?谁还能说得清。
![]()
有些人觉得,商鞅根本没有后悔推行变法。可也有学者考证称,他晚年私下里情绪低落,曾托人向太子解释,还想活命。到底哪一种说法对,其实也难分。但他被捕的那天,许多年后都被人提起。有人说他神色如常,有人说他痛哭不止。刑场没有诗意,大地冻得发硬。一声令下,车裂结束了一代枭雄的生命。围观民众中,有人暗暗叫好,也有人偷偷抹泪。不管怎样,商鞅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路,留下一堆争议。没人能想到,如今影响中国后世最深远之一的法制思想,竟出自这样一个被拉去分尸的人。
那个时代,权力意味着一切。如果你不是对的人,连命都不值钱。商鞅的遭遇让很多野心家忌惮。功成必被忌,锋芒太露,本来就活不到头。不止商鞅,后来多少改革者下场都一样。可如果没人这样做,秦国可能最多就是个穷西北小国,不会在中国史上刻下那么重一笔。事实证明,有些改变一定得有人来顶雷。到底值不值?天知道。
![]()
实际上,商鞅的“耕战”政策到后来影响深远。户籍、赋役、兵役全都形成了模版。有人说他太残忍,破坏人伦。可你去看秦国后来的扩张,战争力、税赋、律令都是顶级水平。全国一盘棋,不给分裂、徇私留空间。这种极端严苛,注定不会讨好所有人。如果说商鞅太独断,他起码让秦国变成了六国中最大胆的那个。可如果他再温和一点,也许什么都做不成。谁能说得准?
当然他带来的并非全然好处。压力巨大,人人自危。告发成风,社会撕裂。多数普通人习惯了日常提心吊胆,也习惯了规矩、惩罚带来的冷意。有的聪明人混得不错,大多数人变成了忠顺的劳动力。除此之外,变法也让整个社会失去平衡,暴力成常态。秦国成了强国,百姓的日子未必更有趣。利益与牺牲并存。有学者痛骂商鞅,认为他搞垮了传统价值,也有人说,只有这些手段能换国运崛起。说到底,真理到底谁说了算。就像今天,很多政策也一样,站在不同角度看,意义完全不一样。
![]()
细节很微妙。商鞅与秦孝公,绝非简单的君臣。两人之间其实暗流涌动。王不放心臣,臣想替王立威。合作背后,时时探测彼此底线。如果说他们合作愉快,那和睦是假象。只是利益正好对上了。这种默契,一旦离开政治保护就碎了。新王上台,商鞅成了靶子。啊?老贵族终于松口气,表面表示怀念,背后松了拳头。如果说忠臣必有好报,这种想法,早就不存在了。甚至,有人讲,商鞅若是多留一手,说不定能全身而退?但他性格就这样,认死理,活该倒霉吧。
有意思的是,后来秦国继续执行商鞅的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沿用“法制”这条线。商鞅死了,他那一整套政策,还在攒动着无数人的命运。你说,这算什么?太滑稽了。一个被处死的“逆贼”,他的路最后却成为一国的根基。人到这一刻,成王败寇,哪里管个人命运。倒过头来看,商鞅明明谋的是全局。不过话说回来,商鞅死了,秦国强大了。可那个“强国”的梦值不值得牺牲一个人——还是牺牲整个阶层?谁有资格回答。
细心看去,历史笔记里写得冷冰冰。真实却也荒谬,充斥着讽刺和张力。时代大潮里,商鞅只是众多棋子中的一个,但偏偏是这一枚棋子改变了棋局。你说,他到底该算英雄,还是牺牲品?其实都不重要。只要制度留下,后人就会记住一个名叫商鞅的人曾经来过。如今论坛、评论区依然有人为商鞅抱不平,也有人拿他警醒后来者。怎么说都好,命运就是这样。历史的齿轮只会往前,没人能真得看到下一步。
到最后,咸阳刑场早已风停云散,世人记住的只剩那些名字。商鞅是幸运的,他用短暂一生换来百世功名。也是不幸的。做对的事不一定能得到好的下场。可如果没有他,秦还会统一中国吗?没人知道。千年后,他的背影早已模糊,只留下一串冷冷的法典和一地说不尽的无奈。
就这样吧,关于商鞅,有太多说法。有争议才有趣。没有非黑即白。谁又能说自身选择的道路就是对的?有人把他当枭雄,有人恐他如虎。他到底是强国之父,还是苦难的推手,谁说的都不算数。历史不是谁一句话能说得清的东西,今天这样,明天又会变。总有人要往前走,代价说出来只会让人心里添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