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提到刘禅,很多人第一印象就会将他想象成一个无能之辈,毕竟“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话,让刘禅百口莫辩。那么,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可能未必尽然。这就好比,大秦王朝的末代帝王子婴,他一登基,就接手一个内忧外患、病入膏肓的王朝,就算他有三头六臂,也无能为力。最终大秦灭亡了,是因为子婴的个人能力扶不起吗?不是的,子婴接手时的大秦王朝,就算秦始皇来接手,也依然无能为力,因为当时的大秦王朝被胡亥和赵高几乎把家业全部败光了。
对于刘禅这个末代帝王,人们对他的了解,主要是从《三国演义》中获知的。在《三国演义》小说的描写中,阿斗为人不思进取,只会整天玩乐,即使有诸葛亮这样“智近于妖”的名臣辅助和教导也无济于事,最终导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还落下了“乐不思蜀”这样的千古笑柄。罗贯中用“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来形容刘禅,几乎是把刘禅贬的一文不值。也因此,人们便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些始终无法扶持成才的人。
![]()
但事实上,《三国演义》神话了诸葛亮,也淡化了刘禅。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稳坐皇位41年,而且在诸葛亮去世后,还坐了近三十年皇位。诸葛亮说刘禅,“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说明刘禅并不笨;李密甚至说,刘禅“可次齐桓”,将刘禅与齐桓公相提并论,足见刘禅能力还是不错的。当然,李密说的也有点夸张,刘禅虽然有才能,但与齐桓公还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蜀国之所以最后被曹魏所灭,有人认为是刘禅的无能,也有人认为是诸葛亮的穷兵黩武,却很少有人去细想,真正导致蜀汉早亡的恰恰是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刘备在称帝后,为关羽报仇亲征东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打得灰头土脸,不仅损兵折将,还逼得刘备“白帝托孤”,从这一刻起,蜀汉就注定要在三国鼎立的时代早亡。
![]()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刘备称帝后,不把主要精力用于北伐,而是带走蜀国一半的兵力用于讨伐东吴。表面上看,刘备此举全了一个“义”字,毕竟是为他的结义兄弟关羽报仇嘛。但是,当时蜀汉的主要敌人是曹魏,在国仇和家恨面前,刘备选择了先报家恨,这个格局降低了,而且当时刘备刚称帝不久,踌躇满志,自认为灭个东吴轻而易举,没想到被白面书生陆逊奇袭致胜,让蜀国从这一刻开始逐渐元气大伤。
夷陵之战战败之后,刘备在白帝托孤,并“叮嘱”诸葛亮“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可把诸葛亮“害惨了”,诸葛亮为了“鞠躬尽瘁”,不得不一直北伐,诚如《出师表》中所说,“盖追先帝之殊遇”。而诸葛亮一直北伐,被有心人说成是穷兵黩武,但也正是一直北伐,才让蜀国的国力日渐消耗。
![]()
刘禅在位期间,推动农业发展,减轻赋税,并且延续和支持诸葛亮的“北伐”战略,维持蜀汉在三国鼎立时代的地位。尤其是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三国鼎立的时代稳坐江山三十年。最终蜀汉被魏国所灭,并不能完全怪刘禅,因为后来的蜀国,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远远不如魏国的文臣和武将,蜀国能不亡吗?但是蜀国灭亡后,第二个灭亡的其实是魏国,因为司马炎篡魏立晋。正是因为这一个突然变化,才让吴国在江东偏安了十多年。
所以,刘禅最后虽然成为亡国之君,并不能完全责怪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曹魏如此强悍,也被司马家篡夺帝位,难道也能说曹奂是扶不起的阿奂?刘禅的投降,不仅保住山河免遭战火,还保住百姓免遭屠戮,而且他身在曹营,以“乐不思蜀”完美避开司马家以及曹魏的“毒手”,而且亲眼见证曹魏江山易主,并在司马炎建立的西晋王朝中,再活了七年,才寿终正寝,享年六十五岁。由此可见,刘禅的生存智慧,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厉害很多。
【本图文由“尚书台”新媒体原创出品,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翻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