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的灯光已悄然亮起。这里没有病房里的喧嚣,却承载着全院住院患者静脉用药的安全重任。作为PIVAS的一名护士,我深知每一袋药液从调配到注入患者体内的每一步,都关乎生命健康。今天,请跟随我的视角,走进这个“隐形守护站”,揭开守护用药安全的秘密。
一、PIVAS:静脉用药的“安全中枢”
传统模式下,护士在病区开放环境中临时配制静脉用药,存在污染风险、配制误差等问题。例如,化疗药物若在普通病房配置,气溶胶可能危害医护人员健康;抗生素与中药注射剂若未严格审核配伍禁忌,可能引发严重不良反应。PIVAS的诞生,正是为了破解这些难题。
它通过集中调配模式,将全院静脉用药的审核、配制、核对、配送等环节统一管理,形成“医嘱审核-药品配置-成品核对-智能配送-病区执行”的闭环系统。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还通过专业化分工提升了配制效率。
二、安全第一关:医嘱的“显微镜式”审核
PIVAS的安全之旅始于一张处方。当医生开具静脉用药医嘱后,系统会将其自动传输至PIVAS的审核平台。作为护士,我们与药师组成审核团队,开启“火眼金睛”模式:
1.基础信息核对:患者姓名、年龄、体重、过敏史等是否与药液匹配;
2.药物合理性审查:剂量是否超标(如儿童按体重计算剂量)、配伍是否禁忌(如头孢类与含乙醇溶液)、溶媒选择是否恰当(如奥美拉唑需用生理盐水稀释);
3.临床适应性评估:结合患者病情,判断用药方案是否最优(如肾功能不全患者调整抗生素剂量)。
三、洁净区:无菌操作的“生命防线”
穿过PIVAS的缓冲间,便进入核心区域——洁净区。这里采用层流净化技术,空气经过高效过滤器净化后,以垂直或水平层流方式循环,确保尘埃粒子、微生物浓度极低。作为操作人员,我们需穿戴无菌服、手套、口罩,经过手部消毒、风淋室除尘等多道程序才能进入。
在水平层流台或生物安全柜内,我们开始配制药物。每一支安瓿的切割、每一袋溶媒的抽取、每一次混合操作,都需严格遵循无菌技术规范。例如:
1.化疗药物配置:需佩戴双层手套、防护面罩,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避免药物暴露对人体的伤害;
2.肠外营养液配置:按“先无机后有机、先盐后糖”的顺序逐步混合,防止沉淀生成;
3.抗生素配置:注意药物溶解后的稳定性,如青霉素需现配现用。
配制完成后,药液会再次核对标签信息,并扫描条码录入系统,实现全程可追溯。
四、智能技术:让安全更“聪明”
PIVAS的安全之旅离不开科技的赋能。作为护士,我们与智能设备默契配合:
1.智能贴签机:通过OCR识别技术,自动打印并粘贴包含患者信息、药液名称、配制时间等内容的标签,避免手工书写错误;
2.排药机器人:利用视觉识别和机械臂技术,精准分拣药品,避免因药品外观相似导致的错发;
3.称重系统:实时监测药液重量,若与理论值偏差超过1%,会自动报警并拒绝出库,确保剂量准确;
4.智能物流系统:通过气动物流或AGV小车,将药液快速、安全地送达病区,减少人工转运风险。
五、从PIVAS到病床:全程守护的“最后一公里”
配制完成的药液会被装入专用转运箱,通过智能物流系统送至各病区。转运过程中,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实时监测,确保药物稳定性。例如,需要冷藏的生物制剂会全程保持在2-8℃,避免活性降低。
到达病区后,我们与病房护士进行“双人核对”:扫描药液条码、确认患者身份、核对用药信息,确保“三查七对”落实到位。记得有一次,一位患者因姓名相似差点用错药,正是通过严格的核对流程,我们及时发现了问题,避免了严重后果。
总之,在PIVAS的每一天,我深刻体会到“安全无小事,点滴见真心”。每一袋药液的背后,是审核时的严谨、配制时的专注、核对时的细致,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承诺。作为PIVAS的护士,我们不仅是药液的“调配者”,更是患者安全的“守护者”。未来,我们将继续用专业与责任,为每一滴静脉用药的安全之旅保驾护航,让健康之花在精准与安全的土壤中绽放。
作者:泰安市中心医院(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泰山医养中心)李应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