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以“名”兴村 “名”记乡愁
——兴安县“乡村著名行动”赋能乡村振兴纪实
2023年5月,民政部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兴安县于2024年成功入选该行动第一批典型经验做法名单。依托流淌两千年的灵渠水,兴安县以地名普查建档、文化挖掘传承、产业融合赋能为抓手,让地名成为承载乡愁的“活化石”,在保护与发展中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五架车村——古水车映新产业,好地名带富乡亲
初秋的兴安,灵渠流水潺潺,稻浪翻滚。
走进兴安县溶江镇五架车村,村口的五架水车模型与新立的地名石碑相映成趣,诉说着村庄“因水而兴”的过往——早年间村民筑水车从灵渠引水灌溉,因五架大型水车得名“五架车村”。
一排排葡萄大棚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一条笔直的大马路通向村里。“进村路叫致富路,从6米加宽到12米多,外地老板导航门牌号就能直达老乡家门口收葡萄。”溶江镇一甲村党委副书记赵德新介绍,村里将“种良心葡萄”写进村规民约,他的“诚信葡萄”连续两年斩获全国金奖。
地名文化与特色产业的良性互动,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产值”。
如今1300亩葡萄园通过“合作社+诚信品牌”模式,年产销量达2200多吨,村民人均葡萄收入近3万元,“五架车”成了甜进人心的金字招牌。
“看到这五架水车,就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浇地的日子。”溶江镇五架车村村民秦凯抚摸着水车回忆道,“当时村里面水车最多的时候将近有30架,其中有五架特别大,村里的田地都是靠水车从灵渠取水来灌溉。”
兴安县民政局局长蒋艳琼表示,“乡村著名行动”在硬件建设上,全县规范设立地名标识,结合当地特色设计标志牌。五架车村采用“桂北民居风格+文化元素”绘制一块块“地名故事墙”,生动展现水车文化与葡萄产业发展历程。
这座因五架灌溉水车得名的村庄,如今将古老水车打造成地名文化地标,配套建成的“诚信长廊”上,“肇立公诚信待人”的故事图文并茂,共同诉说着这个村庄的过往。
五架车村的实践证明,一个个承载记忆的地名,既能留住村民心中的乡愁根脉,又能为产业发展、民生改善赋能,最终铺就出一条“文化赋能产业、地名带动振兴”的乡村发展之路。
界首镇——红色地名传精神,文旅融合促发展
向前路、忠诚路、传承路、红军街、渡江广场……走进兴安县界首镇,红色地名随处可见。作为广西与湖南的交界之地,界首镇曾是楚尾粤头的交通要冲,更因湘江战役成为革命历史地标。
“红星路是为纪念湘江战役中在此胜利渡江的中央红军领导机关军委纵队(代号‘红星’)而得名,如今已经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馆长尹汤怀说:“游客通过红星路、红安路、红章路等红色地名,就能了解到湘江战役红军在界首渡口生死抢渡的感人故事。”去年,界首镇依托梳理出的湘江战役红色旅游线路,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让道路成为“活的纪念碑”,把峥嵘岁月刻进日常。让沉睡的文化资源变为乡村发展的“金钥匙”,通过湘江战役中有关界首的历史和新时代人民群众接续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融入其中。
“这几年种柑橘家里的条件越来越好,建了新房。买了小车,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种植柑橘的胡大哥高兴地说。
兴安县充分挖掘湘江战役红色文化,新命名40多个地名,并将其与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当地建成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红色湘江蜜桔产业核心示范区,面积达1万亩,辐射全县柑桔种植超15万亩,仅界首镇就有7.5万亩,产值超4亿元,拉动农民人均收入超8000元,结合“农文旅”让红色地名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
智慧赋能——二维码存乡愁,古村落焕新生
在数字化传承上,兴安县创新链接“智慧化”二维码,收录地名由来、历史典故,制作“扫码听乡愁”地名语音,让每块地名标志牌都成为乡愁“讲解员”。
走进兴安县漠川乡榜上村,明清古建筑群间的二维码村牌格外醒目,游客扫码即可了解古牌坊与银杏林的百年渊源。“以前游客问村名历史,我们讲不透彻,现在靠‘地名故事’,农家乐最多一天接待十几桌客人。”经营农家乐的陈老板笑着说。兴安县民政局局长蒋艳琼介绍,截至目前,兴安县已制作安装550块二维码地名特色标志牌,链接灵渠博物馆、八桂地名等20多个小程序,实现导航、定位、查特色资源“一扫全通”。
夕阳下,二维码村牌在余晖中闪着微光。从红色地名的精神传承到古村地名的活态保护,从产业地名的品牌赋能到民俗地名的文化延续,兴安县用“乡村著名行动”让每个名字都承载乡愁记忆,让每片乡土都焕发新生机。正如村民们所说:“这些地名留住了我们的根,也铺好了致富路。”
白石乡水源头村的古民居群里,村民秦明军正忙着给老屋前后打扫卫生。“多年前村规民约就定了,每家要保护好古屋。”这个以“源头活水”得名的古村,每到深秋时节,青砖黛瓦与金黄银杏相映成趣,吸引大批游客前来。现在已打造出银杏古村旅游示范带,让传统村落“有名有貌”。
“名”为根脉,“乡”是归宿。如今的兴安,红色地名彰显初心,农耕地名孕育生机,民俗地名传递温情,一个个鲜活的地名故事正在灵渠两岸续写。兴安县以“乡村著名行动”为纽带,让地名留住乡愁、文化赋能振兴,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付秋红、艾雨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