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商发展研究报告之解码娄商精神图谱
解码娄商精神,探寻时代力量。源自湖湘沃土的娄商群体,以其韧、闯、义的鲜明特质,在商海沉浮中闯出一片天地。他们经世致用、崇德尚义、敢为人先、善作善成。解码其精神密码,不仅为致敬奋斗者,更为汲取这份源自实践、生生不息的力量,启迪当下与未来。近期,小编带您探寻娄商精神的深层脉动。以下为第一篇章《连道:娄商的商业基因》——
一、连道:娄商的商业基因
探讨娄商精神的源流,不能离开湘中腹地水源肌理与历史脉络。
涟水河是湖南唯一一条自西向东,横亘湘中腹地的湘江支流,发源于新邵县观音山南麓自西向东,流经新化县、新邵县、冷水江市、涟源市、安化县、娄星区、宁乡县、双峰县、湘乡市,于湘潭市西部河口镇注入湘江,全长185公里,流域面积715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38.4立方米/秒,河流坡降0.46%,主要支流有湄水、孙水、测水,有大型引水灌溉工程——韶山灌区,灌溉双峰、湘乡、湘潭、宁乡、韶山、望城、雨湖7个县市约2500平方公里范围。涟水,自西向东连接资水和湘江两大自南向北的水系,像一个英文字母“H”的中间一横,流淌于湘中腹地12个县市。
![]()
Δ(老街)1975年的涟水河畔
涟水河,这条贯穿娄底全境的湘江一级支流,是塑造娄底早期文明格局与经济形态的核心动脉。远古时期,涟水两岸孕育出新石器时代的农耕聚落,勾勒出人类活动的最初轨迹。然而,成为真正意义上区域商业文明与治理体系萌芽载体的,则是其内河航运价值的凸显。
涟水连接湘江,通洞庭,达长江,是沟通“三湘四水”并融入全国水运网络的重要通道也是一条黄金水道。相较于崎岖的山路,水运以其载重大、成本低、辐射广的优势,成为古代大宗货物远距离运输的首选。湘中的物产(竹木、药材、矿产、农产)通过涟水下行输往湖湘核心区乃至中原;外界的盐、铁器、布帛、文化技术则通过涟水上溯传入湘中腹地。
河道繁忙催生沿岸聚落向市集、码头演变(如最早的连道故城、蓝田、永丰等)。商贾辐辏、舟楫穿梭,涟水河成为不折不扣的“黄金商道”,成为区域物流、信息流、人流的交汇中枢。民国报人李抱一在《涟水半月舟行记》中写道:“涟水运输之利,以锡矿山之锑砂为大宗,帆樯往来,昼夜不绝。”今天,在涟水河畔的水府庙,建于明朝,修复于清末,斑驳的清代楹联默默述说往昔:“好些放来,两岸波平防石齿;从兹过去,一帆风顺到源头。”晚清涟水河畔名士朱尧阶(今娄底双峰人)借水神口吻,叮嘱过往商旅:虽然涟水波平浪静,也要注意水下暗礁,以祈顺利抵达。
在今天的娄底老街,耸立着“娄底八景”之一的望湘门、观化门,提醒熙熙攘攘的商旅,东向湘潭、长沙,向西是新、安二化。
![]()
Δ望湘门 Δ观化门
桑钦,东汉晚期中国第一部水系专著的作者,《水经》云:“涟水出连道县西,资水之别。”“涟为资别”即涟水是资水的分流,赋予了连资这片流域的人们以共同的地理文化认同,将涟水、资水地域散落的文明锻造成一个血脉相连、认同深厚的文化单元。
![]()
Δ涟水河畔
“商道”催生“治道”。
早在西汉初期(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中央王朝洞察到涟水流商贸活动日益频繁的战略价值,也为加强对湘中腹地的控制、保障这条重要商路(亦是军事通道)的安全与税收,特置连道(县城位置约在今涟源市龙山一带,扼守涟水上游咽喉)。
班固《汉书·地理志》:“长沙国,秦郡,高帝五年魏为国……县十三:……连道”。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连道城,(湘乡县)西百六十里,汉,县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或曰故城,亦谓之龙城,唐初曾移湘乡县治龙城,即此,寻还旧治。”
连道是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迄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设置在涟水、资水流域,保障连锡等物产的运输,掌管长沙蛮的一支——梅山蛮事务的县级行政区,即今娄底全境及安化、新邵一部分,治所因地近龙山而谓之龙城。晚清学者黄以周先生在《汉县通考》中认为:道之所以为道,并不仅仅以其地有无民族群体为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在其境内还要有联系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交通线经过,即“所谓道者,为蛮夷水陆往来之通衢,非指土著而言”。
如此说来,连道设立就具备了“护商”的意义。
一是县级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对涟水商道进行了制度化的管理与保护,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秩序、治安与公共服务。(如维护河道、码头、驿站)。二是国家力量的介入赋予了这条商路合法性与权威性,极大提升了商人的安全感和交易信心,刺激了贸易活动。三是“连道”之名寓意深远——不仅指连通的物理道路,更蕴含了“连通四方、接轨中原” 的开放意识与“道通业兴” 的发展理念。这一“因商置县、以道护商”的历史逻辑,是湘中地区商业行为升格为具有官方背书与社会治理价值的显著标志,是娄底全域商业文明步入成型期的一个关键节点。
区域枢纽地位的巩固与娄底先民“商意识”的萌发:涟水商道与沿线的陆路古道(如通梅山、雪峰山的山道)共同构成了湘中地区的水陆联运网络,使娄底所在的区域成为连接湖南东西、沟通长江经济带腹地的关键节点。在此背景下,生息于涟水两岸的先民——未来娄商的祖辈,其社会角色悄然转变:从耕作者到兼营者,说明部分农民、手工业者开始参与商品的区域流通。催生专业商贾, 依赖河道运输,出现了专门从事长途贩运、商品集散、贸易中介的职业或半职业商人。
商业意识的萌蘖,在频繁的贸易活动中,信息获取、风险判断、诚信交易、合约精神、协作互助等商业行为的基本要素开始扎根于这片土地,构成了娄商精神最原始的文化土层——“重流通、敢冒险、讲信义、识协作”的地域气质初露端倪。
连道之设,通天下利。
汉代设立连道守护涟水商道,标志着国家力量对湘中区域商业价值的确认与制度化保障,奠定了娄底在区域经济版图的枢纽性地位。这条奔流不息的涟水河,不仅是地理上的生命之河,更是一条塑造早期娄商文化基因的商贸血脉与文化纽带。依托于这条黄金水道及官府设立的秩序保障,娄底先民开启了从农耕向商业浸润的序幕,其活动方式与思想观念中深植了重流通的开放意识、通四方的冒险精神、保商道的协作基因,为后世娄商群体的崛起及其精神特质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地理基础、制度前提与文化根基。
当蜿蜒的湘中丘陵托起连道古城的晨曦,历史已为这片土地标注下第一个商业坐标——西汉连道,涟水商道的制度性起点;当连道城垣湮没于荒草,飞水岩的青铜矿渣在商周火光中冷却淬炼,湘中大地则埋藏了另一条跨越三千年的基因链——锡矿山,一座用矿脉与勇气书写的工业史······( 作者:李德仁 娄底市政协原副主席、一级巡视员、副研究馆员;插图及文字编辑:郭渺洋)
(未完待续)
一审:谭洲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