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金秋时节,玉米迎来收获。与此同时,秋收后的秸秆何去何从,成了一件重要的事。“秸秆烧了污染环境,可不烧又能咋处理呢?”近日,在陕西西安市未央区的一家菌种厂,我们找到了新答案。
玉米芯成了菌菇种植“营养餐”
“这个品种叫榆黄蘑,属于侧耳类的。”58岁的王峥嵘是西安欣苗食用菌生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西安欣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看着从玉米芯长出来的外形酷似小喇叭的黄色菌菇,她开心地向记者介绍。
![]()
图为王峥嵘介绍玉米芯如何变成菌菇“营养餐”。
常人印象中的农林废弃物,到了这家菌种厂后,变成了种植菌菇的高性价比“营养餐”。王峥嵘以榆黄蘑为例,告诉记者这种菌菇对原料的适应性广,对玉米芯的降解能力强,“我们这个菌包里头,70%以上都是玉米芯。”
看似普通的玉米芯,在经过破碎、浸泡补水、自动拌料、自动装袋、高温灭菌等工序,变成种植蘑菇的菌包。之后定植不同的菌丝,假以时日,就能长出不同菌菇。除了榆黄蘑外,玉米芯做成菌包还能长出草菇、鸡腿菇、口蘑、平菇、猴头菇、秀珍菇、鲍鱼菇等美味菌菇。
![]()
图为从玉米芯为主要原料的菌包中长出的榆黄蘑。
在这家菌种厂的菌菇种植大棚里,记者见到了广受人们喜爱的平菇。
西安欣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健一边观察着平菇长势,一边介绍:“这个菌包上的菌菇已经长到第三茬了,现在这个品相就是最佳状态。”他表示,一袋重二斤八两左右的干料菌包,大约能产三斤平菇,产出比高。市场批发价约为三块,效益可观。
新生:多重优势让玉米芯获市场认可
公开数据显示,陕西关中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占粮食作物总种植面积的40%以上。玉米种植面积广,也会产生大量玉米芯。以往它们是农业负担,不过随着菌菇种植重要原料棉籽壳运输成本的居高不下,具有产量大、价格便宜等特点的玉米芯,迎来了新的市场机遇。在这家菌种厂,以往破碎后的玉米芯回收价格为每吨450元到800元不等。
![]()
图为工人将破碎好的玉米芯卸车。
王峥嵘说:“以前渭北地区是棉花主产区,现在主要是从新疆来的,棉籽壳的运输成本比较高,对于食用菌的生产成本来说是一种压力,大家又把目光放在了玉米芯上。相对来说,玉米芯含糖分比较高,菌丝可以很快定植,这是它非常明显的优势。”
![]()
图为即将采摘的平菇。
王峥嵘表示,如今玉米芯已成为关中地区食用菌种植的主要原料。西安市作为全国重要的食用菌销售市场,尤其是平菇销售,进一步支撑起了当地及周边的玉米芯的妥善处理与综合利用。
据悉,这家菌种厂每年要消纳四五千吨玉米芯,如果算上菌种销售,每年可辐射带动约5万吨秸秆消纳。在妥善解决“秸秆去哪儿”问题的同时,通过带动周边村民种植食用菌,累计辐射带动3.2万农户增收,将农业“生态包袱”变成村民手中的“绿色财富”。
建议:增加秸秆柔丝化处理,降低菌菇原料加工成本
秸秆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能变废为宝,加入生态循环过程当中。王峥嵘介绍,凡是地里的秸秆,都可以用来当食用菌种植原料。不过虽然同为秸秆,但比起玉米芯,玉米秆表层的蜡质硬壳,阻碍了它变成菌包。
![]()
图为食用菌家族。
“我们的菌菇是袋料栽培,袋子薄,质地较硬的玉米秆茎容易戳破菌包袋,破坏纯种培养环境,感染菌包,造成培育失败。”王峥嵘表示,要是相关农机部门在对秸秆进行破碎时,能进行柔丝化处理,便能降低它们将玉米秆做成菌菇原料的门槛,减少生产过程能耗。
除了做成食用菌菌包外,目前陕西正在加快推进秸秆多元化利用,饲料化、基料化、肥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均是努力方向。同时,陕西正在探索将关中地区丰富的秸秆资源运到陕北,以解决陕北畜牧产业饲草供应不足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