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车家竹
近日,四川成都金堂县赵家镇的一处木屑堆中,悄然钻出几朵野生草菇。这一发现来自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退休教授贺新生的一次偶然发现。
![]()
野生草菇 图据金堂农业
据贺新生介绍:“传统上,草菇的种植受到季节和温度的严格限制。在大多数地区,草菇主要在夏季的6月至9月之间种植,因为这段时间的气温通常维持在25℃至35℃之间,是草菇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 ”但此时的金堂县,气温仅在10摄氏度左右。
这场“反季节”出菇,究竟是怎么回事?11月12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到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食用菌协会会长李小林。
极为罕见的“冬菇”
“草菇是典型的高温喜湿型菌类,常见于夏季。此次在冬季发现的草菇,其最大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个低温型菌株(或称为耐低温变异株)。”李小林解释道,“它能在远低于常规温度的环境中完成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分化,说明其酶系统、细胞膜流动性乃至基因表达谱可能发生了适应性改变,这种草菇极为罕见。”
“低温环境下,其新陈代谢速度减慢,生长周期会比夏季草菇长,但可能因此积累更多风味物质,导致口感和风味更为浓郁、紧实。”李小林补充道。“该发现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为我们研究食用菌的温度适应性进化、挖掘低温相关功能基因以及通过杂交或基因工程培育广温型草菇新品种提供了宝贵的种质资源。但前提是需要确定这个低温性状能否稳定下来。”
然而,金堂的这次发现并非巧合。在金堂农业发布的视频中可以观察到,这次发现的草菇是在纯木屑上生长,这与传统的稻草、棉渣栽培方式有所不同。“这为草菇提供了理想的生长基质。草菇是腐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须依靠分解木质素、纤维素等有机物获取营养。木屑富含这些成分,且结构疏松,透气保水性能良好,非常利于菌丝蔓延。”李小林说。
![]()
草菇在纯木屑上生长 图据金堂农业
看似偶然,实则在生态学上具有合理性。更重要的是,微生物在分解木屑过程中会持续发酵产热,这一“自加热效应”,有效提升了菌丝周围的环境温度,相当于为草菇搭建了一个天然的“恒温培养箱”。再加上当地湿度适宜、遮阴良好,多重条件叠加,最终促成“冬菇”生长。
“从微生物学角度看,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李小林分析道。
“长得像”也别乱吃
尽管形态上与常见草菇相似,李小林提醒:切勿因“长得像”就贸然食用。对于任何野生菌,尤其是非正常季节或异常环境下出现的种类,公众绝不可凭经验或网络图片自行判断安全性。
李小林强调,专业鉴定必须经过四个严谨步骤:首先是形态学观察,由菌物分类学家完成;其次是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DNA序列比对确认物种身份;第三步是毒性成分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技术筛查是否含有已知的蘑菇毒素;最后还需检测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物富集情况,最后查阅全球文献,确认该物种是否有安全食用记录。
“即使确认属于草菇属,也不能直接认定可食。”他强调,“环境变化可能导致次生代谢产物改变,带来未知风险。”
那么,普通人若在野外发现陌生蘑菇该如何处理?李小林建议:第一时间拍照记录,从多个角度拍摄清晰图像;随后用工具小心完整采集,尽量保留菌托等关键结构;样本应用蜡纸或报纸包裹后放入纸袋中(避免使用塑料袋导致腐烂),尽快送至专业机构进行鉴定。
最后李小林补充道:“不采、不买、不食不明野生菌是铁律。”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