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15岁时,母亲便去世了。可是他却不给母亲下葬,就停放在马路边。行人看到后上前问他这是干什么?孔子说:“妈死了,不知道爹是谁,没法埋。”
要说孔丘为何如此执着,还得从他的身世讲起。孔丘出生在鲁国一个破落的家庭,父亲叔梁纥是宋国贵族后裔,曾任陬邑大夫,以力大无穷闻名,甚至有“举城门救将士”的传说。
![]()
可惜,叔梁纥年近七十才娶了颜徵在为妾,生下孔丘后不久便撒手人寰。那时的孔丘不过三岁,连父亲的模样都没记住,更别提墓地在哪儿了。
母亲颜徵在的日子更不好过。她本是小贵族之女,却因这场“不合礼制”的婚姻被正妻施氏驱逐,带着幼小的孔丘流落阙里,靠编织草鞋糊口。孔丘从小就帮母亲挑水、劈柴,懂事得让人心疼。
他还常在院子里摆弄陶俎豆,学着大人的样子行礼,仿佛天生就对礼法有种执念。可命运偏不放过这对母子,颜徵在积劳成疾,最终在孔丘17岁那年病逝,留下了孤零零的少年,和一具无处安葬的棺椁。
按照周礼,母亲去世后应在三日内殡葬,若夫妻未合葬,甚至会遭乡党非议。可孔丘却执意不葬,他心里有个信念:父母理应“合茔异穴”,若不知父亲墓地,母亲怎能安心下葬?
于是,他将棺椁停在了“五父之衢”,这条鲁国最热闹的交通要道上,槐柳成荫,车马不绝。他希望能遇到一个知情者,告诉他父亲叔梁纥的墓地,哪怕因此背上“不孝”的骂名,他也在所不惜。
这一停,就是数日。烈日炙烤着黄土路,孔丘的衣衫被汗水浸透,嘴唇干裂得渗出血丝。他守着棺椁,眼神里满是哀痛,却又透着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倔强。路人指指点点,有人嘲笑,有人同情,可他只低头不语。
直到第三天,一个佝偻着背的老妪路过,她是輓父之母,曾参与过叔梁纥的葬礼。她颤巍巍地走近,叹息道:“孩子,你父亲葬在防山,荆棘丛生的荒丘上啊。”孔丘闻言,猛地抬头,眼眶泛红,跪下叩谢:“多谢老母指点,丘此生不忘!”
得知父亲墓地后,孔丘一刻不敢耽搁,雇了牛车,亲自护送母亲棺椁前往防山。那是一片荒凉的山丘,荆棘刺手,风声呜咽。孔丘亲手清理墓地,汗水混着泥土糊满脸庞,却始终咬牙坚持。
最终,他将父母合葬,立下青石碑,上刻“鄹人叔梁纥暨配颜氏之墓”。坟头不高,仅四尺,低于士礼标准,仿佛在诉说他对父亲缺席人生的复杂情感。
合葬之后,孔丘站在墓前,久久不语。风吹过山丘,带来一丝凉意,他低头轻声道:“母亲,丘做到了。父亲虽不在,丘仍让您二老团聚。”
那一刻,17岁的少年仿佛卸下了肩头的重担。次年,他穿上士服,赴季氏宴,正式踏入士林。从此,这个头顶凹陷如“反宇”的少年,开始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礼”与“孝”的新篇章。
回过头看,孔丘停灵道旁的行为看似“悖礼”,实则是对孝道最深的践行。他宁愿承受非议,也要为母亲寻一个安身之所,这份执着让人动容。
而他最终找到父亲墓地,不仅是父母的团聚,更是他对自己身份的确认——一个自幼丧父、母亲流离的少年,终于在礼法的夹缝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为了一个信念,不惜与世俗对抗,哪怕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孔丘的故事告诉我们,礼法虽重,但孝道与人性更深。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五父之衢”,等着我们去守候,等着一个答案,等着一场释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