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3月23日凌晨,一条来自江西前线的电报在重庆桂园地下作战室被译电员飞快抄录。翻译官抬头喊了一句:“第九战区报告,日军34师团败退,上高已克!”片刻沉默后,何应钦摘下眼镜,轻轻敲了敲桌面,只吐出六个字:“漂亮,真是漂亮。”第二天的《中央日报》立即以整版头条报道,上高的名字自此闯入全国视野。
![]()
要真正理解那声“漂亮”,得把时间拨回到南昌会战失败后的第二年。南昌失守,对国民党高层是一记重拳;对第九战区的罗卓英而言,更像一根扎进喉咙的刺。南昌地势低、水网密,向来是长江中游的门户。守不住南昌,整个赣湘粤防线都没法安心睡觉。可在连续几次争夺中,日军依旧牢牢占据南昌城,甚至利用城郊机场威胁长沙、衡阳。高层催促“再夺南昌”的同时,却始终拿不出多余的精兵良械,一线将领只能自己想办法。
罗卓英出身土木系,和蒋介石私交颇深,外界却常把他看成“和事佬”。事实上,他的算盘打得精:要赢,首先得解决指挥链混乱的问题。此前第九、第三战区各有各的电台,各有各的“兵力保留”,临时拼凑的命令经常互相抵触。罗卓英干脆向重庆建议:南昌周围由第九战区一元指挥,其他战区只提供兵员,不再插手战术。蒋介石认可了这个提议,他也需要一场胜利来稳住国内外信心。
![]()
与此同时,日军也在调兵。华北地区刚刚遭遇八路军的百团大战,日军高层惊觉华北铁路、公路频繁受袭,于是打算抽调中部兵力北上增援。驻南昌的34师团原本想硬撑,但兄弟部队33师团一接到“北援”命令就摩拳擦掌,34师团怕落了功劳,也急着在离开前再痛打中国军队一次。正是这份急躁,给罗卓英留下了可乘之机。
罗卓英的排兵布阵颇有几分“田忌赛马”的味道。手里最锋利的矛,是张灵甫所在的74军;最灵活的盾,则是李觉的70军;王铁汉所部东北军装备略好,士气却偏低,被安排去牵制日军第20旅团。作战要点很直接:把33师团骗到山区,让70军“且战且走”,支撑三五天足矣;让东北军死守正面阵地,哪怕多挖一道交通壕也要挡住20旅团。只要把这两支部队拖住,74军便能单挑34师团。
![]()
70军从来不怕山地,他们在赣西丘陵里打起游击,丢下一条条假电报,还故意让斥候在树林里大喊日语。33师团指挥官以为抓住了主力,追了三十多公里后才发现,对手只是穿插部队。想回头?退路早被封死,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向北。第20旅团更是郁闷,东北军阵地蛇形散布,掩体层层,炮弹费了不少,前沿却纹丝不动。战场的主角,瞬间只剩34师团和74军面对面。
74军在中央军系统里名气甚大,他们用的是美制75毫米山炮、德式迫击炮,还有从长沙仓库里翻出的“蔡司”军用望远镜。火力上的差距,让34师团第一次体会到“被压着打”的滋味。张灵甫几乎把教范完全搬到实战:先炮击,再两翼穿插,最后短兵相接。3月22日黄昏,742团在荷叶塘夺下日军三座机枪堡,缴获的歪把子轻机成堆。日军重伤少将坂本勇不及转移,成了俘虏名册上分量最重的一行。
战役进入第三天,34师团已经出现弹药短缺。罗卓英审时度势,命70军大部队迅速折返。熟悉山路的士兵昼夜兼程,两天之内赶到上高以东。第33师团这才明白自己掉进了陷阱,急忙向北脱身,可铁路已被炸断,转移计划全盘落空。70军、74军就像巨钳,合力把34师团钉在狭窄的旷野,日军伤亡蹿升。3月24日拂晓,日军突围无果,只得丢下大量辎重,向南昌方向败退。
![]()
重大捷报飞抵重庆,何应钦一边向蒋介石口头汇报,一边把罗卓英的“敌我伤亡对比表”反复端详。表格上写着:日军被歼四千余,俘百余;我军伤亡近三千,但保住了两个整旅骨干。何应钦会心一笑,说道:“这是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在场幕僚忍不住窃窃私语——国民党军队好久没有在正面战场这样子赢过。
有意思的是,战役胜利后,国际舆论给了不小的关注。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跑到衡阳采访,写下一句颇具戏剧性的评论:“这不是中国军队第一次胜利,却是第一次用现代战法拼下的胜利。”连同盟国情报机关也重新评估了中国战区的潜力,美军装备援华名单因此被提前批复。
![]()
当然,上高之役并非完美。由于后勤紧张,74军没有力量继续西进,未能直接收复南昌;而第70军虽再立战功,却因补给拖欠,不得不就地休整。日军很快调集增援部队,于四月初重新稳住前沿。换句话说,这是一场战术级胜利,却不足以扭转整个中部战局。不过对1941年春的国民党来说,能够在连年失利后打出这样一仗,已足以稳住内部和外部的人心。
战后总结会上,罗卓英提炼出三条经验:集中兵力打要害;让最能打的部队去做最关键的事;绝不在无准备状态下与日军硬拼。这三条听似朴素,却是抗战以来多场教训换来的。随后,第九战区在江西、湖南交界持续清剿日军外围据点,上高胜利带来的士气效应一直持续到年底长沙大火前夕。
![]()
试想一下,如果34师团脱困成功,或者74军未能在二十四小时内形成合围,上高战役恐怕就写不出“精彩”二字。何应钦的那句感叹,既是对罗卓英指挥的肯定,也反映了当时对正面战场久违的期待。可以说,1941年的春天,中国军队用有限的资源证明:只要指挥得当、兵力集中,照样能击败装备优越的日军。这份自信,并没有随着上高战斗的硝烟散去,而是成为后来整个华中战线坚持到底的底气。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