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态电池这事儿,在新能源圈子里闹腾了好几年了,大家都盼着它能彻底解决电动车续航短、安全差这些老大难问题。可到现在2025年10月底了,中日韩这些国家企业布局了十几年,花了上千亿资金,专利堆了山,可量产的车子还是没影儿。
丰田、三星、宁德时代这些巨头天天放风说快了快了,结果呢?还是停在中试阶段,实际装车遥遥无期。这里面水挺深,不是技术不过关那么简单,成本、工艺、供应链一个个坑等着填。
![]()
先说日本吧,他们起步最早,丰田从2010年就砸钱搞研发,那时候电动车市场还没这么火,他们就瞄准了硫化物电解质这条路。团队天天在实验室泡着,调材料配比,测离子导电率,2017年终于整出个原型,能量密度直接上400Wh/kg,当时轰动一时。
松下也跟上,从2012年合作氧化物体系,负极材料反复试错。2020年丰田专利一大堆,电解质合成工艺抓在手里,工厂小规模试制。结果呢?2025年拿到生产许可,设备调试花了好几个月,界面接触老出问题,压力参数调了又调。
日产从2015年布局,借美国技术优化锂金属负极,循环充电测了五百次才稳住不短路。可到现在,丰田的量产时间表又推到2027到2028年,本来喊2025年上车,现在连试点工厂产能都卡壳。
![]()
松下和丰田合作扩展到住友金属矿业,2028年才敢说大规模生产。日本专利总数不算最多,但核心工艺捏得死死的,硫化物电解质和锂金属负极这些关键点,国内企业想绕都绕不开。
韩国那边,三星SDI从2012年就开始聚合物电解质的活儿,2015年建试点线,离子导电率测到5mS/cm。LG能源解决方案2018年入场,氧化物路线试水,2021年实验室样品出来。
SK On后来居上,2025年和汉阳大学联手,把硫化物电池循环寿命拉到三倍。2025年三星开了试点工厂,计划2029年商业化,小批量测试一做,成本高得吓人,供应链还得靠进口。
三星的目标是2027年能量密度900Wh/L,比现在高40%,听起来牛,但实际生产线上,界面阻抗问题突出,加氯化物改善导电也只管一时。LG和SK On时间表更激进,2026年想出LFP能力,但固态这块儿还是2029年见分晓。
韩国企业总爱抢先机,可材料稳定性差,批次间波动大,采购锂金属一吨95万,石墨负极才5.6万,差价17倍,供应链短缺一闹,计划全乱套。
中国企业起步晚点,但势头猛。宁德时代2013年组研究组,多种材料体系齐上,2016年比亚迪投实验室,硫化物路径为主。2020年蔚来搭上卫蓝新能源,半固态技术先试水。
2024年上汽智己出光年样车,能量密度瞄准400Wh/kg。2025年宁德时代推凝固态计划,专利超1.3万项,全球第一,占31.4%,大多基础研究。比亚迪2024年试点线产20Ah和60Ah固态电芯,2025年测出能量密度400Wh/kg,续航能冲1500km。可量产呢?
比亚迪说2027年大规模示范,宁德时代直言硫化物固态2016年就开始,但商业化得2030年后。中国创新航空也喊口号,实际全固态还卡在中试。重庆固态创新中心2025年建起来,投资数亿,设备采购预算严控,可材料筛选阶段价格波动就顶不住。
华为2025年专利出炉,硫化物固态电池续航两三倍,但也停在专利阶段。中国专利多,可工艺和材料专利少,日本握着核心,国内企业边研发边试错,花钱买不来稳定货源。
![]()
这些国家布局十几年,为啥还量产不了?成本是头号杀手。全固态电芯每Wh5块钱,液态锂电池才5毛,一辆80kWh的车,固态光电芯40万,液态4万出头,贵十倍。谁敢上?车企卖一辆亏一辆。
锂金属原料95万/吨,硫化物电解质供应商少,国内没成熟链条,进口批次导电率波动20%,退货重试耽误事儿。工艺更棘手,固固接触要兆帕压力,离子穿材料层,电极膨胀裂隙一出,导电率掉到液态1/10。
生产线改造70%,匀浆涂布烘烤封装全换,高压型设备加真空环境,良率才30%。电池厂升级投数亿,湿度控0.1ppm,操作员防护服一套,单次实验拖2小时。快充桩不兼容,固态10分钟满电,得专用桩,建一个贵50%,全国网络5年搞不定。
实用性也打问号,高阻抗功率输出弱,加速充电稳不住,样品80℃热升,液态50℃。企业评估市场,高价电池没人买,转半固态过渡,含5%液电解质,权衡性能成本。
![]()
液态电池没闲着,2025年续航800km成中高端标配,小米SU7 Pro、极氪007全靠液态,充电5分钟200km落地。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直说,样品到量产8到10年,批2025年应用不负责。比亚迪产能超2TWh,投资千亿,不敢全押固态。
全球液态产能2TWh,固态普及旧线白费,企业平衡短期利益长期布局。专利中国多基础,日本韩国核心工艺强。半固态中国先装车,蔚来150度包续航破千,可全固态中试卡住,推2027年后。
![]()
市场数据看,2025年固态电池市场16亿美金,到2030年58亿,CAGR近30%。中国补贴6亿中审,全球竞争技术资本供应链。中国领先专利和投资,韩国激进时间表,日本核心技术。
可量产瓶颈共性,成本降不下来,产线跑不通,供应链不稳,“续航1000km”还停PPT。消费者别光盼固态,现液态车型体验够用。企业别瞎宣传,误导投资人。技术革命需冷静,穿越周期才赢。
![]()
中日韩全栽,根子在现实骨感。理想丰满,续航破千安全高,可材料工艺成本这些硬骨头啃不动。2025年现状,固态还早,液态升级稳扎稳打。展望未来,中国可能先突围,补贴投资猛,韩国跟上,日本守核心。但量产至少2027后,急不得。
行业玩家得平衡研发产业,别一头栽进坑里。固态是终极形态,值得投,但现在理性点,别被热闹骗了。这场赛跑才刚热身,谁笑最后看真本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