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往来态势愈发紧张。
继荷兰强制接管中国半导体企业后,又有一个欧洲国家针对中国采取行动。
近日,爱尔兰负责欧盟事务与国防的部长公开表态,称中国不应对稀土材料的出口施加限制,而应切实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编辑:7
喊话的枪手沉默的大佬,欧盟分裂已浮水面
时间拉回2025年10月,爱尔兰的欧盟事务与国防部长伯恩,在布鲁塞尔接受了采访,他的话像一颗石子,在平静的湖面砸出涟漪。
“中国不应该限制稀土出口,必须好好遵守WTO规则”,这番强硬的表态,被外界普遍解读为一种毫不掩饰的挑衅。
![]()
暗示着如果中国不撤销管制,欧盟就可能采取后续行动。
这枚硬币的两面,如此截然不同,仿佛一个身体里,住着两个吵闹不休的灵魂。
这枚硬币的另一面是德国总理办公室里的焦虑,那份关于中国市场的报表,像一块滚烫的烙铁,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
大众、宝马,这些德国工业的骄子,全球销量近40%要靠中国市场,一旦中国真的关上大门,或者只是稍微抬一下门槛,整个德国的就业、税收、社会稳定,都可能引发一场雪崩。
法国奢侈品集团的办公室里,气氛同样凝重,他们计算着损失,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成千上万的岗位,沉默,成了德法这两个欧盟核心大国最统一的语言。
![]()
这种沉默不是没有想法,而是想法太多,太复杂,他们不像爱尔兰那样,可以轻松地扮演道德卫士,因为他们肩上扛着的,是整个欧洲的经济命脉。
这枚硬币还有一面是在荷兰发生的,荷兰政府突然宣布,要强行接管一家中资半导体企业,理由是“国家安全”,这理由,听着怎么就那么耳熟呢?
![]()
就在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喊得最凶的时候,这家在荷兰运营了好几年、一向安分守己的企业,突然就“不安全”了。
这巧合也太刻意了吧。
中国当然不会坐视不管,商务部立刻站出来,直接点破,这就是滥用“国家安全”的概念,搞贸易保护主义。
![]()
更有意思的是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的子公司,直接拒绝了荷兰总部的指令,公开表示,荷兰方面无权干涉中国单元的运营。
这一下就很有趣了。
这已经不是国家层面的博弈,而是延伸到了企业层面的“断腕求生”。
如果你是欧盟的掌舵人,面对这三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你会听谁的?
![]()
规则大旗下的小动作,欧盟患上“精神分裂症”
但如果我们再把刀口划深一点,我们会发现一个更耐人寻味的现象。
欧盟对中国的指责,核心是“不遵守规则”,尤其是那个高高在上的WTO规则,但撕开这层“规则卫道士”的面具,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写满“焦虑”和“双标”的脸。
![]()
就在爱尔兰部长高喊“规则”的同时,欧盟自己正在偷偷打磨一把名为“反胁迫法案”的大棒,这法案的内容,说白了,就是“谁让我不爽,我就制裁谁”。
这难道不正是赤裸裸的贸易保护主义吗?
这不正是他们口中所批判的“违反规则”的行为吗?
![]()
这种言行不一,已经不是简单的矛盾,而是一种病态的“精神分裂”,一方面,它享受着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红利,欧洲90%以上的稀土,要从中国进口,它的电动车、风力发电机,哪一样离得开中国的供应链?
另一方面,它又对这种深度依存感到恐惧,害怕失去所谓的“自主权”,害怕被“控制”,这种焦虑,在“反胁迫法案”中暴露无遗。
![]()
更让人玩味的是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与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通了足足两个小时电话。
结果呢?
没谈拢,
这说明问题的棘手程度,已经超出了常规外交手段能解决的范围。
![]()
欧洲知名智库布鲁盖尔的高级研究员,艾西亚·加西亚-埃雷罗,说了一句大实话,“完全与中国脱钩对欧洲经济是‘自杀行为’,但在关键领域减少过度依赖是必要的战略平衡”。
这番话不像政治辞令,倒更像是一位忧心忡忡的家庭医生,在为病人把脉问诊。
![]()
她点出了欧盟的核心困境:既想“活下去”,又想“有骨气”,但这两者,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中,似乎成了一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选择题,这枚硬币的另一面,是美国在背后不断施加的压力。
美国最不希望看到中欧走到一起,如果中欧合作愉快,美国想全面围堵中国的计划,不就豁开一个大口子了吗?
![]()
所以它必须搞事,它让荷兰在芯片上施压,让爱尔兰在稀土上找茬。
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在欧盟和中国之间,钉进一颗又一颗的钉子,破坏双方的互信,让谈判的氛围变得乌烟瘴气。
欧盟的“精神分裂”,病根一半在自己,一半在美国。
![]()
成本天平已逆转,理性终将战胜偏见
那么这场复杂的牌局,究竟该如何破解?
让我们引入一个“成本-收益”的分析模型。
看看天平的两端,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天平的一端,是跟着美国走的“收益”。
过去,这个“收益”很诱人,是“安全保护”,是“价值观认同”,是“老大的背书”。
![]()
但现在这个“收益”正在快速贬值。
美国自己的实力在相对衰落,它的保护能力和承诺,变得越来越不可靠。
看看美国在委内瑞拉周边的军事调动,F-35、B-1B这些先进战机,天天在人家海岸线晃悠,看起来凶猛,但背后是什么?
![]()
是美国国会对特朗普的限制,没国会同意,总统不能随便开战,更是美国政府预算卡壳,连部分士兵家属都要去领救济食品。
这样一个自己都快“吃不上饭”的“老大”,它能提供的“安全收益”,还剩多少分量?
天平的另一端,是与中国对抗的“成本”,这个“成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飙升。
![]()
经济学人智库(EIU)的报告模拟显示,若欧盟全面对华脱钩,短期内GDP将损失约2%,长期损失可达6%,这还只是冰冷的数字,数字的背后,是成千上万倒闭的企业,是数百万的失业人口,是社会动荡的风险。
再看看德国,那7386亿欧元的对华贸易额,不是一串数字,那是无数德国家庭的饭碗,是“莱茵河畔的繁荣”。
![]()
德国车企如果失去中国市场,等待它们的,不是简单的利润下滑,而是大规模的停产、裁员,甚至破产。
这代价谁能承受?
再看看法国,它的奢侈品、航空、核电,都高度依赖中国市场,一旦失去,巴黎的浪漫,可能很快就要被街头抗议的烟火所取代。
![]()
现实骨感而具体。
成本与收益的天平,正在不可逆转地发生历史性倾斜。
理性,终将战胜偏见,因为这不是意识形态的辩论,而是关乎生存的计算。
![]()
通往自主的窄门,欧洲才能赢得未来
既然算清了账,那么出路在哪里?
答案只有一个:战略自主。
不是成为美国地缘战略里的“马前卒”,而是从自身根本利益出发,寻求一条独立自主的对华路径。
这条路上首先要摒弃的,就是意识形态的偏见,不要再戴着“民主对抗威权”的有色眼镜看世界。
![]()
而要承认中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强大的、必须认真对待的合作伙伴。
其次,要做的是深化合作,捆绑利益。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不是地缘政治的陷阱,而是共同发展的机遇。
中国在绿色转型、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技术和经验,是欧洲可以借力的宝贵资源。
![]()
与其整天琢磨着如何“去风险”,不如静下心来想想如何“共成长”。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就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它投资100亿欧元在中国湛江建设一体化基地,这是其史上最大单笔投资。
这被市场解读为,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投下的沉甸甸的“信任票”。
![]()
这才是理性的声音,这才是真正的行动。
当然战略自主,不是要倒向中国,而是在中美之间,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独立的立场。
既不做美国的附庸,也不做中国的“小兄弟”,而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极”。
这很难但这是欧洲唯一能赢得未来的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给犹豫者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
![]()
![]()
结语
欧盟的分裂与双标,根源在于霸权衰落时代的生存焦虑。
但焦虑不能解决问题,理性才能,成本与收益的天平正在不可逆转地倾斜,时间在欧洲这边,更在合作这边。
面对历史的十字路口,你认为欧洲最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