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上城区一位网友因忘带钥匙被锁门外,情急之下打开某平台搜索开锁服务,一眼看到醒目的“24小时上门开锁26元”广告,立刻下单。
一小时后开锁师傅上门,检查后声称锁具结构复杂无法正常开锁,必须强行更换整套锁具。
深夜两点无处求援,网友只能同意。然而服务完成后,师傅递来的账单让他傻眼:锁芯588元、把手288元、夜间服务费200元,杂项叠加后总计1300元!
更让人憋屈的是后续维权。
网友向平台投诉后,商家辩称页面最下方有温馨提示,写明26元仅是白天上门费,换锁费用另算。
尽管平台最终协调商家退还500元,但商家坚持师傅提前报价过,而网友反驳全程未被告知具体价格。
这场罗生门暴露了低价引流和信息不透明的经典套路。
用大字广告吸引急迫消费者,再用小字提示推卸责任。
正如网友吐槽:“26元是诱饵,1300元才是刀刃!”
![]()
事件曝光后,评论区变成消费者血泪控诉现场。
有人分享类似经历:管道疏通师傅倒一瓶疏通剂收费600元,装修工砸完墙才说承重结构修复需加价2万。
这些套路共性明显:利用消费者紧急状态、夸大技术难度、中途加价、拒绝提供明细发票。
更可悲的是维权困境。
平台客服承认这类投诉接到很多,但解决方式常是赔部分钱了事,商家换个马甲继续经营。
有网友曝光,某开锁公司在投诉后竟更名重新上架,原差评清零。
这种假惩戒纵容了行业乱象,正如一条高赞评论所说:“平台罚酒三杯,商家犯罪成本为零,最后只有消费者当真!”
深层问题在于标准缺失与监管滞后。
开锁、疏通等行业缺乏全国性收费标准,商家可随意编造技术难度费和特殊工具费。
而景区纪念品、保健品推销等同样套路频发。
每次媒体曝光后突击检查,风头一过一切照旧。
网友吐槽:“套路迭代比手机系统升级还快”
![]()
为什么天价开锁敢屡屡上演?
根源在于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
对比欧美国家,一家企业若被证实欺诈,可能面临营业额数倍罚款甚至刑事指控;而国内类似事件中,商家往往仅退还部分费用了事。
这种不痛不痒的处罚,无异于变相鼓励冒险。
重罚的威慑力早有印证。
某电商平台因大数据“杀熟”被重罚数百万后,迅速整改算法并公开道歉;而某网红餐厅因使用过期原料被吊销执照,直接引发行业整顿。
反观开锁行业,尽管多地要求备案管理,但无照经营、虚报地址的商家仍能通过平台审核。
网友疾呼:“如果一次欺诈能罚到倾家荡产,你看谁还敢玩套路?”
屡次违规的企业法人纳入征信系统,禁止其换壳重生,平台需承担连带责任,若审核失职则同比例罚款。
正如律师建议:“让套路成本高到无法承受,诚信才会成为唯一选择。”
当商家沉迷于套路博弈,最终受损的是整个市场的健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