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曾有为
来源 | 品牌观察官(ID:pinpaigcguan)
![]()
引言:茶企上市魔咒,被“家族天团”的八马成功破解。
10月28日,八马茶业在港交所敲钟上市,首日开盘暴涨超60%,市值超70亿港元。
这次,八马是真的把“高端茶第一股”的排面拉满,给大家来了一个大反转。
![]()
但谁能想到,这家乾隆赐名“铁观音”的茶王,为了敲响港交所这声钟,足足走了12年。
早在2013年,八马就踏上IPO之路,只不过,它在A股徘徊3次,新三板摘牌、创业板撤回、主板被问,三次冲刺又回归解放前,它已经遍体鳞伤了。
这一次,是资本市场爱上茶,还是八马爆发真本事?
![]()
八马的根,得从273年前讲起
八马的故事,发生在清乾隆时期,围绕一个“王”姓展开的。
1741年,福建安溪的王士让寻到一株很特别的茶树,特制成茶叶贡入内廷,乾隆皇帝一喝,赞不绝口,这茶叶深得他心,外形又酷似铁,跟观音一样的美貌,当下就赐名为“铁观音”,上升贡茶级别。
自此,王姓家族就和铁观音结下不解之缘,这是八马官网记载的起源。铁观音传说有“王说”和“魏说”,王氏家族就是前者。乾隆的赐名直到现在,还是八马炙手可热的高光头衔。
铁观音在王姓家族一脉相传,去到南洋甚至更远,生意做得门庭若市。
第二代传人王福隆,和“魏说”家族有了后代,就是八马茶业实控人王文礼,“铁观音”第13代传人。
![]()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王文礼兄弟三人齐心协力,一边学习制茶一边想着怎么打造品牌。
直到1997年,和深圳结缘,成立公司并开起第一家茶店。
八马的初衷是打造“茶中奢侈品”,但消费市场的接受度不高,偏向选择二十几块的即饮产品。
所以从2009年开始,八马的产品定位有所调整,侧重“高端上档次”,满足商务人士和政务人员的送礼需求。
![]()
这一步,让八马开始走上坡路了,如果送礼,就买八马。毕竟它的定位,是茶行业的“巴黎世家”。
2012年,八马线下门店规模扩到1000家,正好那时电商兴起,这种好机会八马也是牢牢把握住,完成了A轮融资。
虽然A股三次失败,但八马没有断掉资本念头。而是破釜沉舟,蓄力一场翻身仗。
八马的招股书显示,掌门人王文礼持20.38%股,另一位王文彬持25.38%股,其余股东,是他们的妻子和妹妹。而他们的管理层,大多也是亲属出任。
![]()
有一说一,八马走得好,背后家族少不了。
实控人王文彬的儿子,娶了安踏实控人丁世忠的女儿;他的大女儿,嫁给七匹狼实控人周永伟的儿子;小女儿又嫁给高力控股集团的继承人。
![]()
这张姻亲网,恰好撒在泉州富豪圈,资产规模上千亿,这无疑不是一种资本捆绑。当然这也遭到证监会的质询“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等。
不过,富豪圈的威慑力,不足以敲响IPO。
归根结底,资本更看重的,是数据证明一切。
![]()
12年4闯IPO
A股栽跟头,港股大展身手
有273年家底的八马,上市之路没顺利过。从2013年头次计划上市算起,12年4次奔波,有3次全军覆没。
先后挂牌新三板和创业板,结果都是从头来过。2023年尝试深市主板,又因“监管环境变化”再次归零。
这跟头栽了又栽,不是没有原因的。“传统”问题在茶行业至今还是没有新的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八马加盟商亲戚和前员工就占了不少,持股分量又高,叠加一层姻亲网,资本很难不起疑心,是否有利益交往。资本认为:其中肯定有猫腻。
直到今年投战港股,八马终于熬出头,来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虽然1月第一次递表又失败,但7月拿到证监会备案后全力以赴,在10月破了资本的局。
![]()
看似是八马的翻身仗,实则是160万家茶企的“探路者”,总算是摸清了资本的路子。不过资本能松口,说明八马的财报真有两把刷子。
“送礼选八马”的品牌效应,在线下渠道是最突出的。截至2025年6月30日,八马线下门店共计3585家,这个数字还是很有冲击力的。
![]()
2022年——2025年上半年,八马加盟渠道的销售收益分别是9.12亿元、10.73亿元、10.90亿元、5.23亿元。
![]()
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线上卖茶也吃到一定的网络红利。天猫、抖音、美团等主流电商平台,八马都一一开通,线上会员人数做到2600万人。
数据同期内,八马线上销售收入分别是4.94亿元、6.23亿元、6.93亿元、3.76亿元,线上常年位居品类第一,相较其他品牌,八马确实抓住互联网风口了。
据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八马总收益分别是18.18亿元、21.22亿元、21.43亿元;盈利分别是1.66亿元、2.06亿元、2.24亿元。
可见,近两年的趋势变化不大。今年上半年总收益10.63亿元,与同期对比下滑4.2%,盈利1.20亿元,同比下滑17.8%。
![]()
从收益明细上看,八马获利的主要来源是茶叶。数据同期内,茶叶占收益的比例分别是86.5%、88.7%、88.6%、90.2%
![]()
如今160万家茶企中,前五个的市占率5.6%,八马靠1.7%的市占率拿高端茶第一。
近三年以来,八马的收益数据,明显能看到它的“真功夫”,高端礼盒茶的赛道,八马遥遥领先。
![]()
全渠道融合
突破“品质好店”
八马能被资本眷顾,也得亏它有杀手锏——全渠道融合。
要想做大做强,离不开扩大运营和品牌控制,所以八马采用“直营树标杆、加盟扩规模”的体系。
![]()
门店口碑不翻车,就得从加盟商抓起。八马有自己的加盟筛选标准,不是给钱就能加盟。
为了质量无忧,全国设立25个实训基地和“创富学院”,给加盟商最实在的商业宝典。
加盟门店看地方,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主打直营店,打造商务社交;三四线城市,特供加盟店,日常消费也绰绰有余。
![]()
加盟商开店有后台,八马总部集中采购,智能化生产后一并运送,货源一体化。老客户黏性极高,合作三年以上占比就有63.4%。
直营和加盟的资源合理配比,在保证规模扩大的同时,单店效益稳步上涨。在夫妻茶店遍地的茶行业里,这算得上出类拔萃。
不过说到底,打造“品质好店”,重点还是在品质上。线上买的茶和门店喝的,一定要同个味道,所以数智化管控要相当硬核才行。
![]()
八马在武夷山、安溪,建设“智慧茶园+智慧工厂+智慧供应链”综合体,AI传感器负责土壤湿度和光照,所有茶树的“生长情况”都能实时查看。
![]()
不靠人工,靠智能,每10万克茶叶,杂质1克不到,比用手靠谱得多。
在线上卖茶,看不见摸不着,单纯开网店意义不大。所以就直击源头,用镜头带消费者看品质,生产过程很透明,现在坐拥4000万粉丝和2600万会员,都是用真诚换来的。
而且收到茶好坏,八马说了算。产品到手直接扫码,真真假假一目了然。
![]()
上市后,像“硬骨头”一样难啃?
八马上市本就不顺利,现在成功上岸,趋势很难看清。
最难的应该是加盟商,进货价上涨,加上房租人工,利润实在稀薄。
存货出不去退不回,只能日压日,有些加盟商甚至“搞小动作”,为了清理库存,“刮码低价出售”茶叶,或是私下进其他低价茶售卖,却称是八马的品质,这对终端价格和“品质好店”都有影响。
线下门店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增长停滞,流失却在加快,2022年-2024年,闭店数从77涨至133家,25年上半年再闭72家,近三年已流失超300家。
购买高端茶的需求一天不如一天,“高端礼盒茶”不再那么热门,八马的产品定价又在800-2500之间,甚至有些明星产品更高价。
![]()
八马以传统茶叶融合新技术新模式,但却不是和普通消费品一样价格。因为它本质上是农产品,要种植采摘,时节气候不同,导致生产后的价格差异,价格越高,普通人更是买不起。
加上消费市场大不如前,八马偏高的产品定价不是年轻人能轻易承担的,对比之下,6元一杯的蜜雪冰城柠檬茶更容易接受。除此之外,即饮茶也有东方树叶、三得利等品牌,给了大家更多的选择。
![]()
虽说八马有子品牌“万山红”助阵,主打口味茶,但这个领域,其他品牌捷足先登了。
![]()
传统茶能不能跨越到年轻消费群体,八马还未打破。这块硬骨头,能不能啃下来,能不能啃好,八马还需要开辟新的增长线。
摆脱“高端礼节茶”的依赖,八马就不能把茶叶只当作农产品,而是把它变成消费品。高端和口量,该如何平衡增长,希望八马可以在资本推动下,书写新的篇章。
![]()
从乾隆年的茶树,衍生到如今的上市公司。
不是茶企的终点,是茶企被资本化的新起点。上市后的挑战未停歇。即便上岸,前方也是步履蹒跚。
茶企中上市最早的天福茗茶,据数据披露,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6.73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7.1%。
![]()
而澜沧古茶更是遭遇更大的滑铁卢,高层管理和线下渠道波澜起伏,业绩直线下滑。据数据披露,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1.2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8.8%。
![]()
有了澜沧古茶“上市即巅峰”的前车之鉴,八马能否拉回盈利?平衡渠道融合让茶更年轻化?
这条资本路径还需慢慢挖掘,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