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吃饭这件事上,罐头算是个挺有意思的存在,铁皮一包,不像新鲜蔬果那么招人喜欢,可偏偏在欧美,人均一年能吃出几十公斤的罐头,做菜、露营、应急都离不开。
但中国这边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尽管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罐头生产国之一,出口也不少,可自己人反而很少主动买罐头吃。
而这个罐头在中国“吃不开”的现象,并不只是口味的问题,而是和历史习惯、文化理念,还有消费认知都有关系。
![]()
罐头在欧美是如何受欢迎的
欧美人和罐头结上缘,得从过去那段不太轻松的历史说起。
在美国,早在19世纪西部大开发时期,大批移民开着马车进山拓荒,那时候条件艰苦,连稳定的食物来源都难找,饿死的情况也不少。
而罐头这种密封保存时间长、随时能吃的食物,就成了他们的“救命粮”。
![]()
到了二战时期,更是罐头的高光时刻,前线战士吃不上热饭,军方就大量提供午餐肉和水果罐头,保证士兵在战场上能有体力。
这些罐头甚至成了美军后勤的一部分,战后,这种吃法就跟着士兵回到了民间,慢慢成了家庭厨房的标配。
欧洲也差不多,尤其是意大利、德国这些国家。很多家庭主妇做饭时,常年在用番茄罐头、豆类罐头,图的就是省事。
![]()
做一顿饭,开个罐头,炒一炒就能上桌,不用洗菜切菜,味道也不差。
再加上这些国家普遍节奏快,上班族时间紧,罐头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就拿美国来说,很多人周末喜欢开着房车去露营,冰箱带不了太多东西,罐头就成了首选。拧开一罐金枪鱼,再来点面包,简简单单就是一顿饭。
![]()
甚至有些家庭常年囤着各种罐头,用来应对突发状况,比如断电、暴风雪、地震等。久而久之罐头在他们眼里,是一种“安全感”。
这种习惯一代代传下来,罐头就成了他们生活里的一部分,不是说他们多爱吃罐头,而是他们早就习惯了这种“方便又省心”的方式。
中国人对罐头的态度
再把视线转回中国,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
中国人对吃这件事,讲究的不是省事,而是新鲜。早上菜市场、晚上现炒,这种“现做现吃”的节奏已经成了多数家庭的习惯。
很多人宁愿花时间洗菜择菜,也不愿意吃一口“陈年老罐头”,在中国人的厨房里,罐头从来不是主角,最多是个备胎。
这种“鲜”文化,其实从古代就有,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食以鲜为先”,意思就是说,吃的东西要新鲜才好。
![]()
不管是南方的清蒸鱼,还是北方的炖牛肉,食材的新鲜程度往往直接决定了一道菜的成败。罐头虽然方便,但在很多人眼里,它就是“放久了的东西”,哪怕口味没问题,也总觉得“没营养”。
再说成分表,虽然现在的罐头生产早已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防腐剂、添加剂都有规矩可循,但消费者看到密密麻麻的成分表,心里还是不踏实。
尤其是父母,只要看到“甜味剂”或“抗氧化剂”几个字,通常就直接放回货架了。
![]()
现在各大超市主打“零添加”“儿童可食”的产品越卖越多,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家对食品安全的敏感。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罐头在中国的“历史印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罐头一度是稀罕货,那时候物资紧张,水果不容易买到,一罐黄桃、午餐肉是走亲访友的硬通货。
小孩生病了,大人还会特意买一罐糖水罐头回来补补身子,那时候的罐头是奢侈品,是“见面礼”,也是“心意”。
![]()
但现在不一样了,超市里水果堆得跟山似的,外卖一小时送到家,冷藏保鲜技术也不差,罐头的“稀缺感”没了,它的地位也就自然往下掉了。
以前是“想吃吃不到”,现在是“能吃不想吃”,很多人家里还放着几罐过年收到的罐头,放了一年都没动,这就说明它在餐桌上的“存在感”实在太低。
罐头在中国越来越被边缘化
除了饮食习惯,中国消费者对罐头的“角色认知”也有问题。
![]()
在中国,罐头常被贴上“应急食品”的标签,一般是在特殊情况下才被提及,比如救援物资里就有罐头,并和方便面、矿泉水成了“灾难三件套”。
这种形象被反复强化之后,大家潜意识里就会觉得,罐头不是用来享受的,是用来“扛事儿”的。更现实一点讲,罐头在中国的主要市场不是家庭,而是餐饮行业。
很多快餐连锁、预制菜工厂都在用罐头原料,比如番茄碎、蘑菇片、调味肉,这些都能保证标准化和出餐效率。
![]()
但消费者在外面吃得开心,却从没想过在家也能用这些东西做菜,而在国外,像日本、韩国这类国家早就把罐头融入了日常饮食。
比如日本人早餐会吃纳豆罐头、咖喱罐头,韩国人吃饭配泡菜罐头。这些产品不仅种类多,还会根据不同人群设计,比如儿童款、低盐款、健身款。
而国内市场上的罐头种类却相对单一,缺乏与消费者日常生活的连接点。
![]()
罐头还没找到属于中国的打开方式
从历史到现实,从厨房到货架,罐头在中国的处境其实很尴尬。
一方面,它是全球市场上的“实力派”,出口量大,品质稳定;另一方面,它在国内却成了“边角料”,被贴上“应急”“礼品”的标签,难以进入主流消费视野。
但换个角度看,这也说明罐头在中国还有潜力,关键是得有人重新定义它的角色。
![]()
比如开发适合中式口味的即食菜肴罐头,或者推出适合一人食的“快手料理”,再比如结合当下年轻人追求健康、低糖、低盐的趋势,推出更贴近生活的新品。
只有当罐头真正融入日常,成为厨房里能随手拿、放心吃的东西,它才会真正“吃得开”。现在的问题不是罐头不够好,而是它还没找到那个能打动中国胃的“入口”。
不是所有厨房都缺罐头,而是大多数人还没意识到,这个铁盒子里,其实也能装下我们熟悉的“烟火气”。
![]()
等哪天大家打开橱柜,发现自己也会主动囤点中式红烧罐头、川味豆腐罐头、不加防腐剂的果蔬罐头,那时候,罐头才算真正从“应急食品”变成了“家常标配”。
要让罐头走下礼盒、走出仓库、走上餐桌,靠的不只是价格和包装,更是让它贴近我们真实生活的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