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的边界在哪?面对哥哥被群殴,弟弟冲上去杀人,如何定性?
![]()
血案始末:三分钟内的生死抉择
2023年10月7日那个夜晚,一场邻里纠纷在短短三分钟内演变为三死三重伤的血案。兰建军酒后与母亲的争吵,被邻居何某香误认为是对自己的辱骂,这场误会如同导火索,点燃了双方积压已久的矛盾。当何某香召来两名亲属及持弹簧刀的杨某龙围攻兰建军时,冲突已从口角升级为暴力。监控录像显示,兰建军被多人殴打至跪地,杨某龙持刀捅刺其胸腹部的画面令人不寒而栗。
此时,兰海军闻声持杀猪刀冲出家门,目睹弟弟浑身是血被围殴的场景。作为一个普通人,在肾上腺素飙升的瞬间,他做出了什么选择?法院判决书描述,兰海军"连续捅刺要害部位",导致杨某龙、杨卫某当场死亡,而兰建军也在次日伤重不治。这短短180秒改变了两个家庭的命运,也把一个尖锐的问题抛给了社会:当至亲遭遇生命危险时,法律允许我们做什么?
司法认定:理性判断与本能反应的鸿沟
2025年7月,法院作出判决:兰海军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死刑并赔偿45.7万元。判决理由明确指出,兰海军持刀时主观为"帮忙打架"而非防卫,且关键点在于"不法侵害结束"的认定——当兰海军冲出门时,杨家人已后退,兰建军正返回屋内。
然而,这一认定与兰海军当时的认知形成鲜明对比。辩护律师强调,在昏暗光线下,一个看到弟弟被持续捅刺的哥哥,如何能像事后调取监控录像的法官那样,精确判断侵害是否已经结束?特别是当杨某龙后续又从背后刺伤兰海军时,这是否证明侵害具有连贯性?最高法指导意见曾强调,防卫认定需立足当事人情境,不能苛求"完美防卫人",但基层司法实践似乎仍难以摆脱"事后诸葛亮"的思维定式。
正当防卫的现代困境:法律逻辑与人性本能的冲突
这起案件折射出正当防卫制度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深层矛盾。法律要求公民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近乎冷酷的理性:精确计算侵害的起止时间,恰当评估危险程度,合理选择防卫手段。但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在面对亲人遭受暴力时,大脑杏仁核会触发"战斗或逃跑"反应,理性思考能力大幅下降。
更值得深思的是,当司法系统认定兰海军"提前持刀表明预见冲突升级"时,是否忽略了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自卫习惯?在许多地方,家中备有防身刀具并非罕见,这是否必然等同于预谋伤害?法律对主观意图的判断,往往建立在脱离具体语境的抽象推理上,而忽视了当事人的真实生活状态。
未被追责的暴力:共同犯罪的认定难题
案件另一争议点是杨家人责任的认定。兰建军被多人围殴,但除已死亡的杨某龙外,其他参与者未被追诉。警方解释称"无证据证明他人参与故意杀人",但刑法中的共同犯罪理论是否得到了充分考量?当一群人共同实施暴力行为,导致一人持刀行凶时,如何划分个人责任?这不仅是法律技术问题,更关乎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感知。
类似案件在农村地区并非孤例。柳州69岁男子因纠纷砍杀邻居致4死1伤,河北邢台宅基地纠纷灭门案,都揭示了一个令人忧心的模式:琐碎矛盾因缺乏有效干预机制而不断发酵,最终在宗族观念和"以牙还牙"的思维下演变为惨剧。当基层调解流于形式,司法救济渠道不畅,民间暴力似乎成了某种"自助式正义"的扭曲表达。
重构防卫权:在秩序与正义之间寻找平衡
正当防卫制度的本质,是国家将部分防卫权让渡给公民,承认公权力无法时刻保护每个个体。但在实践中,这一权利往往被严格限制,以防"私刑"泛滥。我们需要思考:当一个人目睹至亲遭受致命暴力时,法律是否应该给予更大的防卫空间?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出警速度、监控覆盖等客观条件限制下,公民的自救权利是否需要重新评估?
同时,本案也呼吁建立更有效的基层矛盾化解机制。从误会到情绪失控,从推搡到持刀相向,这一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应有干预点。社区调解不应只是形式主义的"和稀泥",而需要专业人士介入,在矛盾早期识别高风险因素。
兰海军案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一个家庭悲剧的唏嘘,更是对法律与人性关系的深刻思考。正当防卫的边界划定,本质上是在秩序与正义、理性与情感之间寻找平衡点。在强调法治的同时,我们是否也需要对人性弱点保持必要的宽容?当法律判断与常人情感产生巨大落差时,或许正是制度需要反思改进的信号。这起血案警示我们:正义的实现,不仅需要法律条文的完善,更需要司法者对人性困境的体察与理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