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溧水,有一个特殊的老集镇——和凤镇孔镇社区。这里不仅交通便利、商贸悠久,更以其浓郁的多民族色彩,成为一片民族交融、邻里相亲的热土。来自16个民族的同胞在此安居乐业,共同执笔,书写出一幅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交相辉映的温暖画卷。
民族之家,搭建融合“连心桥”
和凤镇孔镇社区坐落在溧水南部,123省道穿境而过。这片8.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仅承载着悠久商贸历史,更以其开放包容的集镇特质,成为多民族共生共荣的温暖家园。高峰时期,社区内少数民族人口达624人、176户,涵盖回、苗、彝、壮、布依等十多个民族,其中彝族人数最多,达360人。
![]()
“我们村因路而兴、因商而融。”孔镇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凤兰介绍,“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众多来自云贵川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来此安家,成为孔镇的新家人。”
![]()
2009年,为更好地联系和服务少数民族家庭,孔镇社区正式成立“民族之家”,将民族团结作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以有力举措推进各民族居民之间的团结融合。
十多年过去,虽然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有所变化,但目前仍有265余人,民族类型扩展至16个。
产业协作,铺就共同“致富路”
近年来,在“民族之家”的牵头与社区的积极推动下,孔镇社区逐步构建起以产业为纽带的民族共富新模式。孔镇社区居民袁仁松在孔镇殷砖村承包百亩鱼塘开展鱼虾养殖,年纯利润达17万元。
![]()
“收鱼收虾的时候,会喊村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来帮忙”,袁仁松表示,“大家齐心协力,干事更有劲头,收入也提高了。”
![]()
面对部分土地种植效益较低,社区党组织积极牵头推动土地流转,整合闲置土地,引进“七彩蔬果”团队建设标准化蔬菜大棚,实现集约化生产。目前,企业年产量与收益稳步增长,雇用的50名员工中,少数民族员工占比超40%。
![]()
来自少数民族家庭的王芳与丈夫谢东伢承包了11个大棚,社区主动为他们减免3个大棚的租金。“社区实实在在支持我们创业。”王芳感动地说。
![]()
孔镇社区以产业为平台、以社区为纽带、以融合为目标的共富路径,真正实现了不同民族携手奋斗、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文化聚心,绘就团结“同心圆”
文化认同让民族团结深入人心。除了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持,孔镇十分注重文化融合与情感认同。社区精心打造“红石榴家园”,通过“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互助公益、普通话培训等,推动各民族从“相邻”到“相亲”。
![]()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有收获的活动,成为连接不同民族的重要纽带。“大家真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社区工作人员有感而发。
“这里早就是我的第二个家了。”王芳笑着说,“我学会了本地话,节日活动每次都参加。大家在一起,就像一家人。”
![]()
通过组织引领、产业带动、文化凝聚,孔镇社区在实现民族共融、村民共富的过程中,探索出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协同并进的有效路径。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红石榴家园’品牌建设,持续拓展民族互动与文化交流的平台,让更多民族家庭融入社区治理、共享发展成果;推出更多精准帮扶举措,助力少数民族同胞创业就业,真正做到各民族同心同行、共建美好孔镇。”孔镇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凤兰表示。
撰稿 | 韦蒋 杨国栋
素材来源 | 和凤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