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大会暨新时代气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气象楼报告厅举行。现场,该校同步升级四大人才培养基地,揭牌六个工程师技术中心,并与黑龙江、上海、浙江、江西、海南、青海六省(市)气象局签署共建协议,进一步拓展局校协同育人网络。
![]()
南信大揭牌6大技术中心、签约6省气象局
据悉,本次大会以“汇智聚力 融合共生——全力推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为主题,来自全国气象系统、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时代气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路径。大会举行了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启用仪式,涵盖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南京生物医药谷、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浦口经开区创新港等多个产教融合平台。
现场揭牌了一批工程师技术中心。风云卫星工程师技术中心、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师技术中心、江苏气象工程师技术中心等行业类平台,以及能源气象工程师技术中心、工业软件工程师技术中心、集成电路工程师技术中心等企业类平台集中亮相,标志着校企协同育人迈入实体化运行新阶段。
![]()
会上还发布了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卓越产教融合案例及校企共建课程立项名单。联培基地代表吴恒和校内导师代表杨元建分别发言,分享合作育人的实践经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黑龙江省气象局、上海市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局、江西省气象局、海南省气象局、青海省气象局签署共建协议,进一步拓展气象人才培养与科技合作网络。
![]()
![]()
以项目为课程案例,校企共育气象卓越工程师
“我们积极搭建卓工培养新模式,以项目制为核心,通过项目构建起学校、行业、企业的真实的需求,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锻炼。同时,让学生依托项目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刘佳介绍,本次研讨会还发布了部分课程资源,将最新的行业案例融入其中。“这些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依赖教师授课,而是通过合作把最新资源导入到课堂教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会军介绍,气象和气候的研究工作对国家来说至关重要,比如防灾减灾、保护环境等,需要培养真正能够解决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人才。“比如面对这些灾害的预报预警和风险应对,气候变化中减污降碳等,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卓越工程师。”王会军表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人才培养要向下延伸。
![]()
据悉,2024年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立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7月获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2025年4月更名为卓越工程师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已遴选6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聚焦灾害性天气预报、气象探测与装备、智慧气象、能源气象、气象人工智能等关键方向开展有组织科研与人才培养。
同时,学院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项目制改革,与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能集团、奇瑞汽车、小米等设立了一批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校企共建课程、研究生卓越产教融合案例,覆盖气象、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行“工程项目驱动+工学交替”培养路径。
刘佳说:“新加入的一批伙伴,是为了进一步升级校企合作平台,让更多学生能够加入到具体的项目中,让最优秀的导师匹配最优秀的学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研究生。”
通讯员 陈岩彭茂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楠
(摄影:张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