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11月8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近日,深圳高校学生在国家级比赛中频繁“出圈”:2025年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上,南科大收获最佳创意奖1项,国家级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哈工大深圳校区收获国家级奖项36项,其中特等奖8项(含主赛道1项,揭榜挂帅赛道擂主1项),获奖数量居广东省高校首位。面对赛场上的一个个难题,深圳大学生用真功夫展现真本领,这份成绩单离不开深圳高等教育从“试验田”到“创新源”的跨越式发展。
深圳高等教育从零起步,45年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飞跃。从1983年深圳经济特区的第一所大学——深圳大学开学到目前,全市高校数量达到17所,全日制在校生达17.6万人,专任教师约1万人。其中,南方科技大学是国内最年轻的“双一流”高校、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深圳大学等8所高校入选广东省高等教育“冲补强”计划名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被誉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的成功典范”;河套学院、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学仪器深圳分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平台落地深圳。
如果说“办大学”是深圳回应城市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那么“办怎样的大学”就是城市的战略考量。深圳的答案,是与国家战略同频,与产业发展共振。
围绕“20+8”产业集群,深圳高校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低空经济与空天、脑科学等前沿学科建设上取得显著进展。新兴学科和专业既精准满足了城市产业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有助于将深圳产业优势加快转化为教育优势。2024年,南科大、深大获批博士点数量(19个)位列全国第一、第二。全市高校全球前1%学科达到58个。高校积极响应城市“20+8”产业集群战略布局,大力建设人工智能、机器人、脑科学、低空经济等10个产业急需紧缺学科。
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全市高校拥有各类国家级人才近1400名,其中全职院士140名、较2012年增长27倍。2024年,高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达1067项,高校进入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达数百人。
科研平台建设方面,深圳高校在服务城市和产业发展上展现出更大能量。在科学城、科教城等平台支撑下,全市高校建设各类科研设施690余个,其中25个为国家级创新平台,市属高校牵头或参与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8个。同时,成立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推动全市高校675门课程互选,近6000台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共用。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实验室,都在为深圳未来储备创新动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