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国的军队穿着什么样的盔甲?由于史书记载和考古的出土的战国时代盔甲的文物实在是太少太少,所以我们也只能凭借文献中的只言片语以及少部分出土的文物,还有秦汉时代的兵马俑以及盔甲的实物,对战国时期魏国军队的盔甲进行一个大致的推测。
![]()
青铜矛头。
首先咱们可以如此推测一下,那就是战国时期的各国军队的甲胄形制本身就是大同小异,也就是说哪怕不考虑发型的问题,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的皮甲本身就是六国军队通用的形制,但是这也只是身甲,文献中记载了一些在秦始皇陵兵马俑身上没有的护甲。
![]()
青铜戈。
《荀子议兵篇》曾经谈到过魏国军队“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其中提到了魏国军队盔甲的形制,也就是所谓的“三属之甲”。
![]()
青铜矛头。
而所谓三属之甲可以如此解释:一属指的是披膊;二属指的是身甲;三属指的是胫甲,也就是小腿护甲,这个东西目前可见的实物是商周时期的,但兵马俑坑之中大多数的秦代兵马俑是没有小腿护甲的。实际上在战国时期以及后来的秦朝和西汉,很多时候盔甲是没有甲裙设计的,可能一直到东汉中后期,才出现了完全覆盖大腿的甲裙,所以说咱们可以想象一下魏国军队的皮甲完全可以直接代入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皮甲形制。而且还有可能是上了大漆的牛皮札甲,以曾侯乙墓出土的甲胄来看,可能还会有一顶比较精良的皮质头盔。
![]()
秦代青铜铍。
战国中前期可能还会存在铁制的身甲和头盔,头盔是已经有出土实物的。1995年8月在燕下都的战国中晚期灰坑之内就出土过燕国军队使用过的铁盔,铁盔并非是一体盔,而是由大片的铁甲甲片札成,其防护面积不仅完全护住了头部和颈部,对面部的保护已经十分到位,再结合秦石胄的形制,我们完全可以说,魏军的头盔有可能是皮质也有可能是铁质,其形制有可能是类似曾侯乙墓中那样的皮盔,也有可能是类似秦石胄和燕国铁胄那样的札盔。
![]()
秦石胄。
《吕氏春秋开春论贵卒》记载赵国攻中山国之战“赵氏攻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鴧,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也,几至将所而后死”中山国之“多力者”身穿铁甲,手持铁杖迎战赵军“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这里说明一点那就是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军队之中,铁甲实际上已经开始使用。但很明显,铁甲并不是主流,上文所述之中山国军队身穿铁甲使用铁杖者,乃中山国军队之中的“多力者”并非全部兵卒,也就是说铁甲作为更好的装备一般是供给比较勇猛的将士或者是将领级别的,就比如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高级军吏俑,很明显高级军吏俑所身穿的甲,其甲片更细,和西汉初年的一些高等级的铁甲甲片相似,所以可以大胆猜测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的高级军吏俑身上的甲就是秦代铁甲的形制。
![]()
秦石甲的披膊结构和身甲。
《战国策》记载苏秦对着韩王夸赞韩国在秦赵楚魏韩齐燕这些战国诸侯国中地理上的优势和军事装备上的优势“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常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谿子、少府时力、距黍,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达胸,近者掩心。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谿、墨阳、合伯、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甲、盾、鞮、鍪、铁幕、革抉、芮,无不毕具。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
![]()
秦石甲。
苏秦称赞韩王的军队,提到韩军盔甲武器装备有所谓的“铁幕”,这应该就是铁盔甲的意思,当然了这里是苏秦的个人之言,其称赞韩军的盔甲武器装备本身就有给韩王壮胆的意图。
数次成为魏国手下败将的韩王的军队都可以装备如此精良,以此可推之,魏武卒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穿着铁甲,但是大多数的士兵穿得还是比较精良的皮甲。
![]()
国家博物馆中展出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战国时期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弩的大量应用,比如马陵之战中齐国伏击魏军“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於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而上文引用之战国策原文也说韩王的军队装备了大量的劲弩,苏秦甚至说“天下劲弩尽出于韩”战国七雄中韩国所生产的弩质量是最好的。
弩这种武器何时产生已经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大量应用就是在战国时期,而为什么会大量运用呢?那自然就是战争中各个诸侯国的军队需要杀伤力更强的武器去穿透敌人的铠甲,也以此可证战国的各个诸侯国制造甲胄的水平是越来越高的。
![]()
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武将俑。
(可见直至南北朝时期,铁札盔依旧是主要的盔形)
咱们再回到荀子议兵篇中有关魏武卒的记载: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这里的大致意思就是魏国武卒的测试标准为身穿三属之皮甲,头戴头盔,腰挎宝剑,还要带箭五十枝,三日的口粮,一天要行军百里,还要拉开十二石的弩,这样才算合格,这样强悍的军队在数年间只能等待其自动衰弱,想要在战场上打赢魏军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这属于夸张的说法。
![]()
战国青铜戈。
后面还说“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也就是说魏国控制区虽然比较大,但是为了养这这支强大的军队,必然要耗费大量的金钱,这对于战国时期魏国以及其他的诸侯国的国家机器来说是不可能长久的。也就是说魏国除了这些装备精良的士兵之外,肯定还会有大量的普通的步骑兵。
![]()
国家博物馆中展出的杨家湾西汉兵马俑。
至于这些普通士兵的装束是什么样的,还是那句话,直接看汉兵马俑就行,无论是杨家湾西汉兵马俑还是汉长陵陪葬坑出土的汉初兵马俑,其盔甲装备情况都是不那么乐观的,很多步兵只有一个铁质或者皮质的胸甲,头上戴着战国秦汉武人常用的皮弁。
当然了,在杨家湾西汉兵马俑中还是有一部分步兵穿着还算不错的身甲。
![]()
国家博物馆中展出的西汉杨家湾兵马俑。
仅从穿甲绳的位置来看,其形制显然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皮甲是有区别的,倒更像是铁札甲,由于汉朝建立距离理论上的战国时期结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所以汉军的装备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战国诸侯国兼并战争战场上各个诸侯国士兵装备的实际情况的。
所以综上所述,魏国军队大概就是有部分人身穿精良的铁制铠甲和皮质盔甲,而大多数步兵则穿着比较简单的护具,手持长兵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