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很多人对剧情都耳熟能详,也从中认识了曹操、刘备、关羽等英雄豪杰。
在书中,每次刘备登场时,总会自我介绍说他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有了这层身份镀金,道上的人都得毕恭毕敬地喊刘备一声“刘皇叔”。
但不知你有没有好奇过,堂堂一个皇亲国戚,为什么会沦落到以编草鞋为生?这是不是刘备在说谎呢?还是说谎呢?或是说谎呢?
还真不是,人家可是根正苗红的皇室后代。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尴尬局面?
青年历史学者杨阳洋在《趣说汉朝407年》里写道,这其实是推恩令造成的结果!也就是这道推恩令,让刘备的”刘皇叔“身份一点都不值钱!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政令,它又是如何影响到出生于东汉末年的刘备?
![]()
杨阳洋著
推恩令是我们中学历史课上的必学课程,甭管哪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一定都有这一段内容,可见它非常非常的重要。在说推恩令之前,先来铺垫一个大背景。
我们常说秦汉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
大一统指的是国家在行政上的统一,中央集权指的是权力收归中央,中央强而地方弱。大一统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秦灭六国后推行的郡县制,取代了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开天辟地之举。
然而某种程度上说,秦朝的灭亡,跟“郡县制”也有不少关系。
秦朝的核心是关中地区,相对于关东,它太偏西,而且也过于封闭,加上当时的交通条件极为落后,中央政府的权力辐射范围其实非常有限,只局限于关中,以及关东的个别大城市。
再往下的郡县,由于权力过于集中于中央,地方上的力量非常薄弱,再加上秦朝是军事征服者,不接地气,地方政府几乎成了摆设。
比方说项羽在的会稽郡,说话最管用的不是郡守,而是项家叔侄。地方豪族的权威压过了政府,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秦始皇很早就意识到了问题,可英明如他,却也无力解决,只能不断地在各地巡游,利用自己无与伦比的威权,来加强中央政府的威慑力。
但秦始皇死后,这种以个人威望维持的统治秩序便瞬间崩盘,秦朝的灭亡也就不可避免了。
![]()
当楚国的大旗在咸阳城上飘荡时,大家便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之前无敌的秦朝,为何只有十五年的寿命。残暴的统治、严苛的法律固然是一方面,但当时还有一种很流行的声音,那就是郡县制不行。
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那才是王道。项羽就是这么干的,结果很快就兵败身亡,更讽刺的是,他是被自己的分封的诸侯刘邦给干掉的。
这么一来又出现了一个疑问:分封制是不是也不行了?
估计刘邦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作为曾经的基层官员,亲身参与了秦朝的政治体系,刘邦深知大一统王朝“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
郡县制是大一统王朝的基础,但跟秦朝一样定都关中、偏于西方的汉朝,是否能维持这个架构呢?如果又冒出来一个张邦、李羽,是不是分分钟也要把汉朝给推翻了?
虽然史书未见记载,很有可能的是,刘邦在思考之后,给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相结合的体系。
但在这个体系里的诸侯王,不是汉初因为权宜之计分封的韩信、彭越、英布这样的异姓王,而是他们老刘家自己人。毕竟自家人才放心。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刘邦建立汉朝后,在诛灭了一系列异姓王后,并没有立刻推行郡县制,而是分封了很多刘家子弟为王,取而代之。那么问题来了:刘家人就不会造自己的反吗?
刘邦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他并不担心:
一来就算有诸侯造反,甚至取皇帝而代之,天下还是姓刘的。二来中央政府有绝对实力,足以碾压地方诸侯。
然而分封制与“大一统”和“中央集权”显然是相悖的。有诸侯国,就有地方分权,就有中央政令无法抵达的地方。
中央政府与地方诸侯也必然会有矛盾,而中央也必将削弱诸侯,而一旦用上手段严厉的“削藩”,就会引起叛乱。像震动天下的“七国之乱”,就是来源于此。
“七国之乱”虽然被中央政府毫无悬念地摆平了,但这也说明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体系难以维持。如何和平地解决这一难题呢?
在此之前,贾谊向汉文帝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把诸侯分封得越多,他们的力量就越弱。然而汉文帝担心诸侯大规模反对,没有大力推广。
于是历史的重任又一次交给了汉武帝,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朝中大臣主父偃提出终极大招“推恩令”。
1.什么是推恩令?
毫无疑问,主父偃的推恩令是从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那儿抄袭过来的。但它更为丧心病狂,却套上了一个好听的名字。
在此之前,中央削弱诸侯的方式,还是继承了汉景帝时代的削藩,这一招的效果虽然显著,但名头上不行,说的像皇帝要跟诸侯抢地盘一样,所以又要回到汉文帝的老路子上。
但这一次汉武帝的要求更高,他既想要利,还要把名也给挣了。
到底该怎么办?
主父偃拿出的是一套漂亮的解释词:
诸侯的儿子,有的是几个,有的甚至是十几个,但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王位,这样怎么行呢?
那些儿子就不是儿子了?就不是诸侯王的亲骨肉了?如果不给他们封国,诸侯王又怎么展示他们的父爱呢?儿子们拿不到好处,又怎么向父亲尽孝呢?
所以,“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这就是“推恩令”名称的由来。
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诸侯王推广恩德,把土地分给所有的儿子。
然后按照这个节奏走下去,儿子分给几个孙子,孙子分几个重孙,然后一直分分分,从国分到县,县分到乡,乡分到村,村再分下去,就是大户人家。
结束了吗?对不起,按这个节奏,必须还要分下去……
![]()
有人可能好奇了:这跟“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有什么区别?
应该说,八九成都是一回事,他们共享一个核心:打破了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除了嫡长子继承诸侯王位,其余的无论是嫡子还是庶子,都有资格分得一个侯国。
但推恩令丧心病狂的地方在于,第一,没有任何补偿。
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诸侯王的封地,有不少已经被朝廷收回了。等到王爷们要分地给儿子,如果不够分的话,就分到别的地方去,然后朝廷按侯国的应有户数予以补偿。
贾谊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替皇帝买名声,表示皇帝不贪心,不跟诸侯抢地盘,该给你多少就多少。
但推恩令可没有什么补偿条例,同样是该多少就多少,但诸侯们一寸地都别想从朝廷那拿。那要是不够分怎么办呢?自己想办法办!
第二呢,推恩令明确规定了,诸侯王分出来的侯国,还要归属郡守统辖。也就是说,这些侯国的面积可能不小,但行政级别却是县一级的,更惨的是,它还没有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
诸侯唯一可以享有的,就是他土地上的收入,而且还不是全部——得纳税。
这算啥啊?其实这些分出来的小侯爵们,就是地方上的土财主,比别人有点钱罢了,别的特权他也没多少。如果你是一个小侯爵,郡守虽然嘴上喊你大爷,其实他才是你大爷。
这种赤裸裸的、毫不掩饰的分裂诸侯国的行为,支持的人有多少呢?
答案是——大批大批的人举双手赞成,满地打滚,把两条腿举起来再来一波点赞,大喊谢主隆恩,迫不及待地想要感受皇恩浩荡。
为啥呢?因为推恩令完全击中了人类的内心痛点。
这种分分分的政策,能让更多的人能够获益。
![]()
假设你是某位诸侯王的儿子,很不幸你不是老大,或者说你不是嫡子,只有你的嫡长子大哥能继承王位和土地,至于你嘛,靠边站,哪里凉快哪里去。
你对大哥那个羡慕嫉妒恨啊,简直没谁了,可你还不能表现出来,因为以后还得靠他赏你饭吃呢。
这时候推恩令来了。不管你是嫡子还是庶子,都能分到一块土地,你开不开心?你答不答应?
你爹不高兴,他的国家等于是没了;你大哥肯定更不高兴,因为他的地盘大大变少了。可他们不高兴管你什么事儿?
反对的最多两个,支持的有N个,少数服从多数,这个政策能不大把大把人赞成吗?可能某位诸侯王要怼回去:我不生了!行不?
对不起!没有男性后代的话,诸侯一旦死了,诸侯国直接被中央收回!
也许有人要说了:这样分分分的话,到最后不就分没了吗?
没错,可除了诸侯王和嫡长子之外,谁会考虑这个问题?谁有这么高的政治觉悟?谁不是能爽一把是一把?人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还说过“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呢。
更何况,你大哥就算不高兴,他也不敢反对。因为“七国之乱”的结果,大家都看在眼里了。谁敢反抗,朝廷说灭就灭。
于是乎,推恩令成为著名的“无解阳谋”
别说当时人了,后世也找不到任何破解之法,它彻底解决了汉朝由来已久的诸侯国问题。
此处我们又要把刘备刘皇叔挂上去了:刘备的祖宗是大名鼎鼎的中山靖王刘胜,可作为他的直系后代,刘皇叔只是个编席子、卖草鞋的穷人,推恩令的威力就是这么可怕。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汉朝历史与趣味历史知识,快来点击《趣说汉朝407年》,订阅收听我们的节目。
- 《趣说汉朝407年》(杨阳洋著)内容简介:
- 407年大汉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 而这一切的开创者,是一群草根:
- 48岁的基层小吏刘邦,49岁(约)的县人事主管萧何,30岁左右的通缉犯张良,20岁出头的无业游民韩信,30多岁的狱卒曹参,30多岁的杀狗的樊哙,30多岁的卖竹的周勃,40多岁的马车司机夏侯婴,30多岁的赘婿陈平……
- 他们是一群不折不扣的社会底层人士、普通中年失意男,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王朝。
- 这个奇迹为何会发生?为何会延续?
- 在四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奠基了中国疆域的基础,确立了汉文化的主流思想,更奠定了汉民族的根基,它让“汉”这个字,从东方走向世界,成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文字,乃至一种生活方式的共有名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