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我们迎来重阳佳节。《易经》有云,“九”被视为阳数,而“九九”两阳数相重,因此得名“重阳”,此日不仅日月皆逢九,更寓意着丰收与感恩。
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佩插茱萸,品尝花糕,饮菊花酒…这些流传至今的习俗,不只是热闹的节庆仪式,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养生智慧。
![]()
五大重阳传统,古人的“秋冬养生智慧”
1、登高
登高是重阳节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属节令性的一种民俗体育活动,具有陶冶情操、锻炼体魄的特点。
从中医角度看,秋季肺气当令,登高可舒展胸肺、强健筋骨,助阳气收敛,契合中医“秋冬养阴”的原则。
![]()
2、插茱萸
王维有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吴茱萸或山茱萸)是重阳的标志性植物,中医认为,茱萸性温,能散寒止痛、温补肝肾。古人佩戴茱萸囊或插茱萸枝,既为驱邪避疫,也借其辛香之气疏通气血,预防秋冬关节疼痛。
![]()
3、饮菊花茶
重阳节是赏菊的好时机,人们会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菊花在中医药文化中被视为“金花”,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等功效。饮用菊花酒或泡菊花茶,有助于提高免疫力、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尤其适合中老年人和用眼过度的人群。
![]()
4、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各地做法不同,但核心食材多是糯米、栗子、红枣,讲究些的还会加入茯苓、山药等药材,堪称“应季食疗佳品”。从养生角度看,这几种食材各有妙用:
糯米、红枣能健脾益气,改善老人秋冬常见的食欲不佳、气血不足;
栗子被称为“肾之果”,能补肾强腰,对老人腰膝酸软有帮助;
茯苓、山药则能健脾祛湿,避免因秋冬进补导致的消化不良。
古时的重阳糕还会做成九层“宝塔状”,上面捏两只小羊(取“重阳”谐音“重羊”),寓意吉祥。
![]()
5、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传说,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放晦气”,纸鸢飞得越高越远,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另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纸鸢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
从养生角度看,放纸鸢是很好的身心同养活动:不仅能拉伸肩颈、活动筋骨,改善长辈常见的肩颈僵硬;同时,能有效缓解秋季萧瑟带来的情绪低落,让人心情舒畅。
![]()
秋冬养生,还需做好这3件事
重阳养生不只是过节式养护,更要融入日常生活,平稳度过秋冬交替期:
1、保暖
秋冬降温易引发心脑血管问题,因此老年人需着重注意保暖,重点护好三个关键部位:
护头:外出时戴薄款针织帽或绒线帽,避免头部受凉导致血压波动,尤其在风大的天气,别让头部直接吹风;
护腰腹:用棉质护腰或穿高腰保暖裤,防止寒气侵入肠胃,减少腹泻、腹痛,也能保护腰部,缓解腰酸背痛;
护脚: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15分钟,可加少量艾叶或生姜片,泡完后及时擦干,穿上袜子,能暖身助眠,预防手脚冰凉。
![]()
2、饮食
秋冬饮食要顺应节气,应遵循“少辛增酸,滋阴润肺”的原则:
多吃润燥食材:比如雪梨、百合、银耳、莲子等,可做成雪梨百合粥、银耳莲子汤,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皮肤痒;
适量吃温补食物:比如羊肉、鸡肉、栗子等,能补充阳气,但别过量,避免上火;
少吃辛辣刺激: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会加重秋燥,尽量少吃,可适当吃些山楂、橘子等酸性食物,开胃助消化。
![]()
3、情绪
中医认为“秋主悲”,秋冬光照减少,易出现情绪低落、烦躁。重阳团聚之际,可与亲友登高赏菊,或择晴日午后晒背,配合扩胸伸展与深呼吸,借日光温煦督脉,以振奋阳气、疏解郁气。日常也可通过书法、绘画等兴趣活动调养心神,适当参与社区社交,保持气机通畅,助力身心平衡。
![]()
九九重阳,长长久久。这份长久的美好期盼,最终要寄托于健康的身体。让我们传承习俗,把最实在的关爱,送给最亲爱的家人。
祝天下长辈:身体安康,幸福长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