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三十度,伸手不见五指,海水像黑墨。谁想到,这层冰底下竟藏着一群肉眼看不见的小家伙,活得比我们还精神。
![]()
它们是谁?
哥本哈根大学的科学家给它们起了个拗口名字:非蓝藻固氮菌,简称NCD。别被术语吓到,简单说,它们能把空气里的氮气“拧”成自己能吃的铵盐,像把石头变成面包。
![]()
![]()
以前没人信
教科书里写着:北极缺氮,固氮菌活不了。可这次,研究船“极星号”在13个采样点都测到了高得离谱的固氮速率,尤其冰层边缘,数值直接爆表。带队的老博士Lisa摊手:“我们错了,它们不仅活着,还活得挺好。”
![]()
![]()
它们吃啥?
没有阳光,不玩光合作用。它们靠喝“汤”——海水中漂着的溶解有机物,大多是藻类掉落的碎屑。吃完“汤”,它们把氮气变铵盐,再反哺给周围藻类,像开自助餐厅,你喂我、我喂你,循环得飞快。
![]()
坏消息跟着来
藻类吃氮吃嗨了,容易疯长,变成毒藻潮。鱼、海豹、鲸鱼一起遭殃。科学家担心,我们以前低估了北极的产藻潜力,现在得重新算账。
冰越少,它们越欢
北极升温速度是全球平均的四倍,冰盖一年比一年薄。冰一化,边缘地带变多,正好给NCD开新分店。讽刺的是,人类嫌冰碍事,它们却嫌冰碍命。
![]()
还有谜团
奇怪的是,完全没冰的开放水域,固氮水平和厚冰区差不多。研究团队挠头:难道它们也会“搬家”?还是另有隐情?答案还在冰下。
下次刷到“北极冰融化”的新闻,别只想到北极熊。冰盖底下,一场看不见的氮循环大戏正悄悄改写北极菜单。你觉得,这些小细菌会不会把北极变成下一个“绿海”?留言聊聊你的脑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