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
2025中国蓝天观察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论坛发布《大气中国2025|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最佳实践》(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实施三轮清洁空气行动,实现空气质量历史性改善,PM2.5污染治理成效显著。自2020年以来,全国PM2.5年均浓度连续5年达标,PM2.5达标城市比例突破7成。
报告建议,科学有序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以更严格标准引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同时建立健康导向的精准防控体系,应对PM2.5、臭氧等复合污染新挑战,强化协同控制。
![]()
▲上图: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西双湖国家湿地公园,天蓝水碧,美丽如画。(邵光明/摄)
“今年是第三个‘大气十条’《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代理中国区总监万薇介绍,《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相继出台,通过推动产业绿色转型、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交通运输清洁化以及完善法规制度等措施,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339个地级以及上城市PM2.5年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59%,重污染天气减少9成以上。“2013年以来,我国实施电力工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落后产能淘汰等一系列严格清洁空气行动举措,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浓度持续下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表示。
2012年我国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目前,全国近3/4城市PM2.5年均浓度已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研究成果,PM2.5仍是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大气污染物。与此同时,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已达标城市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引领作用,已经明显减弱。”贺克斌说。
“随着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标准也需要升级。”贺克斌建议,可以将25微克/立方米作为新的空气质量标准限值作为一个参考目标,以实现更大健康效益与持续改善的引领作用,同时建立分阶段、分区域的达标路径,形成“先进地区先行、重点区域攻坚、全国梯次推进”的总体格局。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世秋建议,尽早发布并实施更严格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更严格的标准短期内难免会对经济产生一定压力,但标准加严可驱动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转型,经济成本显著低于健康效益,将助力实现空气质量改善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双赢。”
张世秋建议,分区域、分阶段推进标准升级,并构建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产业与能源结构协同转型,强化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建立完善差异化成本分担与效益共享机制,兼顾效率与公平;立足长期效益导向,平衡短期成本与长期效益。
PM2.5浓度持续下降同时,一些城市臭氧浓度总体在缓慢上升,且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和城市型特征,对公共健康的结构性威胁日益凸显。“当前,空气污染健康风险的结构性转变,要求环境治理政策转向以‘健康效益最大化’为核心,这是实现空气质量改善健康效益最大化的关键路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建议,进一步强化精准防控、高浓度天数预警及差异化干预等措施,建立季节性预警机制、推动健康效益导向的评估体系、强化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
据介绍,生态环境部正在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工作,并在实施情况评估、人体健康影响和标准限值修订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修订将合理设定标准限值,既不盲目跟风国际最严水平,也不一味追求改善速度,更不会搞大气污染治理“休克疗法”,坚持稳中求进、蹄疾步稳,让地方跳一跳够得着。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