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简介:
范素萍,1965年生于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晋绣(牵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旅游纪念品生产经营协会理事,山西省和顺县卉峰手工绣艺中心董事长兼总设计师,山西省优秀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评山西省民间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山西省工艺美术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其作品《和谐中国》《和谐长寿》《顺民意》《和民心》《和谐大中华》等荣获国内外奖项。
多年来,范素萍大师深耕刺绣技艺传承与推广,并在多地职业院校、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授课,为学生、贫困妇女、残疾人等群体传授晋绣技艺,提供设计指导与订单生产,带动和顺及周边地区数百名贫困妇女就业。在其援疆期间,帮助800名妇女实现就业,带动多地农户就业增收,既传承非遗技艺,又以手工刺绣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了非遗传承与农民致富的双赢发展模式。
乡村工匠是一群活跃在中国乡村一线,积极传承传统乡土文化、创新发展乡村特色手工业的技能型人才,在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无数个乡村工匠“一技富千家”的生动故事。9月26日,在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匠美乡村 美美与共”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活动上,2025年全国乡村工匠名师宣传选树对象、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范素萍大师,作为山西省乡村工匠的代表出席。活动中,范素萍大师大力宣传了山西特色乡村工艺,展现出三晋大地悠久工匠精神。
范素萍大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特别荣幸能够在这个全国性的国际交流平台上,将山西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向全国,展示给国际友人,助力传统工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赋能乡村振兴。作为一名从乡土走来的匠人,我的内心充满了激动与喜悦,牵绣所代表的不仅是中华手工艺的绚烂多彩和山西风土的质朴纯真,更蕴含着着无数乡村姐妹们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
![]()
图为范素萍大师(右二)演示牵绣技艺。
坚守传承 甘作乡村“守艺人”
初见范素萍大师,她正在低头捻线,指节因长年捏针而微微泛白,银针刺入粗布的瞬间,她眼底闪现出了阵阵涟漪——这是她四十年与针线为伴“磨”出来的定力。作为全国乡村工匠名师、山西和顺牵绣第四代传承人,范素萍这位从乡间走出来的 “指尖守艺人”,用一根绣线串连起了万千乡村妇女幸福路,把失传近百年的北方刺绣,从农家炕头“绣”进了国际舞台。
“我这辈子,就好像是专门为牵绣来的。”范素萍大师说这话时,眼中透着一种坚定,这份执着的精神,无声地藏在她三代传承的针脚里,藏在她对这门古老技艺的敬畏里。她说:“咱们牵绣的根,深深地扎在春秋战国的晋宫泥土里。相传晋献公大婚时,宫中匠人以落金片缀鞋绣出‘十果鞋’,既衬新娘风华,更藏着‘吞并十国’的霸业雄心,这便是牵绣最初的模样。千百年流传,牵绣从宫墙走到太行山下,成了农家妇女信手拈来的‘传家活计’。玉米面浆粘起三层粗布,晒两天硬如纸板,这就是‘袼褙’,绣针穿过‘袼褙’时得使出牵牛的力气,才能让线在布上咬得紧实,多层次叠压的针法形成了立体浮雕感,粗布的质朴裹着彩线的鲜活,每一针都凝结着美好的祝福和质朴的情怀,散发着专属于山西风情的烟火气。”
![]()
图为范素萍大师牵绣作品《醒狮》。
2006年,和顺牵绣入选山西首批非遗扩展项目,补上了北方刺绣的“空白页”,也把山西刺绣艺术史上近百年的文化断层,一针一线地“缝”了起来。
范素萍与牵绣的缘分,是童年炕头的针线筐给的。“1965年,我出生在和顺县石叠村,那时太行山深处还过着男耕女织的日子。小时候,奶奶坐在炕头纳鞋底,银针在头发上蹭两下就顺顺当当地穿线,妈妈绣鞋垫时彩线在指间绕个圈,转眼就能让山丹丹花‘开’在鞋垫上,六七岁的我踮着脚扒着炕沿看,眼中充满了羡慕。直到妈妈递来一根磨得光滑的绣针,让我先绣一朵院墙外那棵狗尾巴草,我才真正地走进了绣花的世界。当时,我特别珍惜这个机会,手指被扎得冒血珠也不撒手,终于把带晨露的狗尾巴草绣在小布帕上,这也是我与牵绣的第一次‘较量’。后来,我嫁入婆家,婆婆也是村里的绣活和剪纸高手,剪窗花映得满院红光,绣虎头帽绣得活灵活现,我就一门心思跟着婆婆学手艺。奶奶,妈妈,婆婆,三位女性的针线,像三条温柔的绳,把牵绣的根牢牢地系在了我的心上。”
当时的牵绣技艺,多是婆婆教媳妇,妈妈教女儿的家庭传承,从来没有一本正经的技法书,更没一个像样的展示平台,就如同是太行山里的野花,虽然开得艳,但却很少有人知晓。为了不让牵绣这门技艺“烂”在山里,范素萍开始了抢救性收集。几十年来,她背着布包走遍山西村村寨寨,她在旧货市场淘过奶奶辈的旧绣鞋,在老乡家里寻过传了三代的垫。终于,她在村里的一间旧瓦房里做出了晋绣陈列室,玻璃柜里,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绣花枕套还留着皂角香,成功复原的晋代“十果鞋”闪烁着金色的光,一系列反映太行山秀美景色的作品,仿佛能让人闻到山野里的花草清香。
破鞋
“看着奶奶传下来的绣片,我总在想,这针脚里藏着多少女人一辈子也说不出的话啊。咱山西的刺绣,蕴含着老祖宗的智慧,沁染着人间的烟火,散发着质朴的民风。我要是不守住这份技艺,这份延续了千年的温情也就断了线了。我不仅得守好了,还要让更多的人看见。”范素萍的指尖轻轻抚摸着自己的作品,语气里满是庄重。
以艺兴农 妇女能顶半边天
“一双鞋垫5块钱,这5块钱,能给娃买新课本,能给老伴添双过冬的棉鞋。” 范素萍常把这话挂在嘴边,她手里的绣线,从来不只是传承的工具,更是点亮乡村妇女追求美好生活的 “灯”。
1985年的一天,范素萍带着绣好的鞋垫去县城赶集,城里人围着她的布包抢着挑选。“这针脚密,颜色好看,比商场里的地道!” 后来她被推荐去天津参加民间工艺展,展台上,一位教授翻着她的鞋垫说:“小姑娘,你这绣品有北方的硬气,好好做能成气候。” 更意外的是,展后竟收到十几双订单。攥着订单范素萍心里突然亮堂起来:“我一个人绣得慢,带着姐妹们一起绣,大家不都能挣钱了?”回村后,她先找了邻居王婶。王婶的丈夫卧病在床,日子紧得揭不开锅,接过范素萍递来的绣线和布时,她手都在抖:“素萍,这……这真能挣钱?” 范素萍握着王婶的手说:“婶,咱慢慢来,绣坏了我再给你拿布,不亏。” 第一个月,王婶绣了20双鞋垫,拿着100块钱的加工费时,抹着眼泪说:“娃的学费有着落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村里妇女都来找她学绣活。农闲时的农家小院成了绣坊,有人裁布时哼山西梆子,有人配线时聊家常,绣到兴起还扭两段秧歌。新手来了,范素萍会手把手教技术,从“平针绣”到“撕毛针”,怕大家记不住,她就熬夜画针法图,纸上线条歪歪扭扭,每个针法旁都标着“线要拉匀”“针脚对齐” 的小字,贴在每个人的绣筐上。“绣的时候线要拉紧,就像咱过日子,得攥紧了才踏实。”她总这样叮嘱。
2006年,和顺县卉峰手工绣艺中心挂牌,院里枣树上挂满红绸子。范素萍回忆说:“当时站在台阶上,我看着底下黑压压的人群,瞬间眼圈就红了,心里这个激动啊,以后咱有‘娘家’了。我对着大家说,中心管设计、管销售,大家在家就能绣,不用愁卖不出去!如今,在和顺县就有上千名妇女跟着我在绣活,周边榆社、左权、武乡的妇女赶来学,就连北京昌平的农户都托人找我要绣样。我也从来不藏着掖着,有需要就帮助,牵绣不是我一个人的‘传家宝’,而是大家伙的‘摇钱树’。”
村民李凤爱跟着范素萍学了20多年,从“门外汉”变成了能绣《富贵牡丹》的 “老手”。她说:“以前在家只能喂猪、做饭,现在绣一双鞋垫挣20块,一年的收入能有一万多,通过自己的劳动给娃买了电脑,还翻盖了砖瓦房。”在范素萍的绣坊里,像李凤爱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残疾的张姐靠绣活撑起家,单亲妈妈刘妹用绣品供女儿读完大学……
“每当看着姐妹们拿到钱时,眼角笑出了皱纹,我就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绣线不仅绣出了鞋垫,还‘绣’出了乡村妇女的底气——咱们不用靠别人,自己的手就能挣来好日子。” 谈及此处,范素萍的眼中闪耀着骄傲和自豪的光。
创新巧思 让老手艺“活”在新时代
“守着老手艺不创新,就像把绣品锁在箱子里,再好也没人看。老手艺不能只守着‘土味’,得让年轻人也喜欢,不然再好也只能摆放在展柜里,那不是传承,是可惜。”范素萍深知,牵绣要“活”下去,就得从农家炕头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这不是丢传统,是给传统找新思路。2008年,听说杭州办全国刺绣展,范素萍贷款1万元,抱着《平安如意奥运福娃》就上了火车,20多个小时的车程里,她把布卷抱在怀里,每隔一小时就打开看一眼,生怕压出褶皱。展会上,看着苏绣的细腻、蜀绣的灵动,她拉着专家问个不停,笔记本记满 “色彩搭配”“文化内涵”,都是以前没听过的词。那时候,范素萍深刻地认识到——牵绣不光要绣得好,还得有“文化魂”。
2009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苏州办研修班,山西省推荐了范素萍,可她连高中文凭都没有,差点被拒之门外。范素萍回忆说:“我当时就抱着一摞绣品找到研修班的负责人,先让他们看我的作品,然后表达了真心求学的愿望,最终我被‘破例录取’。在苏州的一年里,我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韩美林大师讲‘工艺要懂审美’,我就天天去苏州园林看漏窗光影;老师说‘传统文化是根’,我泡在博物馆看古代绣品,一站就是大半天,笔记本画满纹样草图。以前我绣花就是花,现在懂了,花里得藏着咱山西的文化,那才是晋绣的魂。”
![]()
图为作品《和美华夏 顺佑中华》。
![]()
图为作品《梦之路》。
结业时,范素萍创作了《和谐中国》,作品中“阴阳符”居中流转,内层6只金蝙蝠衔“福”,外层6只“虎形葫芦”憨态可掬,最外是6朵牡丹绕龙首纹。范素萍介绍,“6 是吉祥数,福、禄、富贵都在里面,是咱中国人的念想。这幅作品惊艳全场,一位专家说,这幅作品可以代表北方刺绣的高水平。从此,晋绣的名字‘立’住了。”
此后,范素萍开启了持续创新。技法上,她研发出 “漏边刻绣” 使绣品边缘利落, “立体堆鼓绣” 让图案有凹凸感,她还整理出30多种针法的绣谱,给牵绣艺术传承史上添了第一本 “教科书”。在产品创新上,她把鞋垫改成挂饰,把挂饰做成装饰画,设计出晋绣壁画、文化衫、抱枕,甚至把山西醋坛、红枣绣进牵绣礼盒,其中,不少作品都申请了专利。
2018年,阿里巴巴蚂蚁森林找到范素萍合作“保护华北豹”项目,需要设计挂件。她连夜翻资料,把华北豹斑纹和山西云纹结合,绣出“豹喜”形象——豹眼用黑丝线点睛,斑纹用黄线叠绣,脖子上挂小红绸结。“没想到预售三分钟卖了三万多件。那阵子,为了圆满完成任务,绣坊的姐妹们连夜绣,灯下针穿布面的‘沙沙’声,比过年还热闹。这个项目让200名妇女月均收入3000元,也让牵绣的名字传到了全国各地。”范素萍说:“近些年,随着牵绣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我们接到的订单也越来越多,产业规模的扩大也需要更多的刺绣传承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将倾尽全力培育更多优秀的绣工,真正把和顺牵绣好好地传承、发展下去,用巧手去‘绣’出新时代乡村生活的幸福画卷。”
四十年光阴荏苒,范素萍大师的手上早已布满了老茧,指关节因长年捏针而有些变形,可她拿起绣针时,指尖依旧灵动。她绣过太行山的春草、汾河的秋水,绣过农家炊烟,也绣过乡村振兴的图景——这双曾经在贫困岁月中的手,如今正“绣”着万千妇女的新生;这根曾连着家庭传承的线,如今正为“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绣”出了一条锦绣之路。
“有人问我,四十年只做‘绣’这一件事,累吗?”范素萍边说边拿起一根彩线,“我摸着布上的针脚就知道,不累。这针脚里有老祖宗的念想,有姐妹们的好日子,还连着咱山西文化的根与魂。只要我还能拿得起针,我的眼睛还能看得见,我就要接着绣,我想让牵绣的针脚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这是我作为匠人的本分,也是我这辈子永远放不下的念想。”
文 | 记者 贾淘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