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走进内蒙古非遗工坊“守护非遗根脉 绽放时代光彩”
针线绣活草原梦 匠心筑就振兴路
——巴林右旗非遗工坊的传承创新密码
张力洋 齐浩男 寇雅楠 实习生李安雪
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的草原上,一座4200平方米的非遗工坊里,丝线在绸缎上跳跃飞舞、木槌与皮革轻响、剪刀随纹样游走,在匠人们的手下,一件件精美的非遗作品缓缓显影、定格成型。
作为集民族传统服饰制作、销售、手工刺绣技艺传承、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于一身的多功能场所,巴林右旗非遗工坊不仅是巴林右旗孕育本土手工艺人才的摇篮,更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窗口。
匠心坚守:一针一线织就岁月传承
72岁的额尔灯塔那坐在窗边,指尖捻着丝线穿梭于面料间,阳光洒在她正在绣制的巴林服饰长马甲上,满身的云纹刺绣熠熠生辉。“我12岁跟着母亲学绣花、做靴子,到现在已经有有快60年了。”塔那的声音里满是岁月沉淀的从容。
![]()
蒙古族服饰(巴林服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额尔灯塔那正在缝制蒙古袍。人民网记者 张力洋摄
如今的塔那已经是蒙古族服饰(巴林服饰)代表性传承人,从最初简单的局部绣花到如今繁复的全身绣,从只为邻里制作嫁衣到承接日本剧组12套服饰订单,甚至让作品远渡重洋,销往美国、澳大利亚——她的一针一线,不仅绣出了自己的人生,更见证了巴林服饰从草原深处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变迁。
看着非遗手艺被更多人喜爱,塔那打心眼儿里高兴:“现在年轻人结婚要订三套礼服,比以前讲究多了。”这些年,她始终记挂着把手艺传下去,每年都会两次专程赶赴农村、牧区开办非遗培训班,手把手教牧民妇女绣花、制衣,至今已培养近千名学员,学员们一边照料牛羊,一边做衣服增收,日子过得充实又有盼头。“我希望每个妇女都能学会做自己的衣服,既能传承文化,也能增加收入。”
不远处的非遗工坊里,71岁的蒙古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萨仁格乐正握着徒弟的手,指导处理蒙古靴的盘花刺绣纹样。她从16岁跟随母亲学艺,至今已坚守半个多世纪。“我专门做蒙古靴,别人做袍子,我就做靴子。”32岁起,她转身成为技艺的传递者,至今已培养100多名正式徒弟,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至12岁的外孙均在其列,都在她的悉心教导下,触摸着老手艺的温度。
![]()
71岁的萨仁格乐正教着她的女儿和外孙做蒙古靴刺绣。苏米雅摄
如今,12岁的外孙也成了她的“小徒弟”,常围在身边学绣花。“我希望这门手艺能传下去,孩子们学好技术,既能挣钱,也能把文化带出去。”
青春接力:创新让非遗潮起来
“我叫敖民,是一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在非遗工坊二楼的民族服装店里,年轻的店主敖民一边整理着手中的蒙古袍,一边介绍道。2018年大学毕业后,他放弃考编,选择回到家乡巴林右旗,接过父母经营多年的民族服饰店,成为非遗工坊里的“新鲜血液”。一方面是想传承蒙古族服饰文化,另一方面是让更多人了解它的魅力。这份初心,成了他创业路上最坚定的支撑。
![]()
返乡创业大学生敖民在自己的店铺内。人民网记者 齐浩男摄
敖民坦言,创业初期曾因性别遭遇质疑,“别人觉得男孩做不了细活,但我一步步地把口碑做起来了。”为了精进技艺,他特意远赴蒙古国,向当地资深匠人请教传统纹样技法;还专程前往苏州学习苏绣,把不同非遗技艺的精髓融会贯通。回来后,他大胆将现代服装剪裁手法、潮流配色融入传统蒙古袍设计,让老服饰焕发出新韵味,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谈及市场变化,敖民眼里满是欣喜。他敏锐地抓住年轻群体的需求,创新采用“线上网红探店+线下沉浸式体验”模式,他引入电商思维,与网红合作推广,设计出更受年轻人喜爱的款式。敖民对未来充满期待:“我希望搭建一个平台,把家乡的手工艺人都团结起来,共同打造有影响力的民族品牌。
如今,在巴林右旗非遗工坊里,像敖民这样的青年创客越来越多。他们带来的电商思维、时尚理念,如同新鲜活水,让有着千年历史的非遗技艺挣脱了时光的束缚,在新时代里焕发出蓬勃的青春活力。
政企联动:筑就非遗振兴生态圈
“近年来,我们依托非遗工坊,让蒙古族刺绣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博物馆走进了市场。”巴林右旗格斯尔文化生态保护发展中心副主任宋丽丽介绍,自2014年非遗工坊成立以来,政府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保护传承加人才培养的模式,吸引86家工坊入驻,每年为匠人减免2-5万元场地及运营成本。同时,联合高校专家注入现代设计理念,让曾经“养在深闺”的非遗珍品,真正化作了流转于市场的“活水”。
十余年来,非遗工坊在人才培育上持续发力,累计开展非遗培训20余场,培训1200余人次,开发出12大类400余种创新产品,年产值突破3100万元。线上直播带货、线下沉浸式体验、搭配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持续开展,让更多人亲身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截至目前,巴林右旗已累计安置本土手工艺人才500余人,辐射带动超6000人实现就业增收。
![]()
巴林非遗工坊的商户,正在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宣传和销售蒙古族服饰(巴林服饰)。人民网记者 张力洋摄
如今的巴林非遗工坊,不仅是生产车间,更是沉浸式文旅体验空间。巴林右旗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旅游、就业融合发展,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5条,年吸引游客达50余万人,并且关联带动就业达3万余人,带动了就业创业,实现了‘政府主导+非遗传承’的双赢局面。
“我们希望让这一草原文化瑰宝,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延续。”宋丽丽表示,未来将从多维度发力,推动非遗传承再上新台阶。继续深化科技融合、拓展数字化营销,让草原文化瑰宝走向世界。
在巴林右旗非遗工坊,没有机器轰鸣的喧嚣,唯有匠人指尖翻飞间,流淌着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每一针、每一线,都在续写草原文明的记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